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对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师生都应该首先转变观念;弄清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有机地将它们统一在一起,学生学习就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对学习方式进行改革,首先师生都应该转变观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今天的教师再也不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传递者,他应该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建立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有了这些认识,教师才能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打破单一教学方式,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呢?
一、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只有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责任感。刚走进中学大门的小学毕业生,对中学的一切颇感兴趣。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语文课,我首先激发新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我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浏览一下课本,提出课本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插图或文章,然后有选择地针对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插图,设置恰当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与此插图有关的文章好奇心;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朗诵,对该文章作者的成长过程作介绍,激发他们当作家的欲望;讲一些生活中由于缺乏语文知识所带来的麻烦引起的笑话,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初步得到建立,就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自主性学习的第二步应是“认知”。因为学生只有对“为什么要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才能做到有目的地“自主性学习”。针对刚进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我设计一张表格,从识字量、造句能力、阅读速度、写作能力、阅读作品的多少、是否有写日记的习惯、是否关注周围发生的人和事等方面,让学生认知自己已有的语文能力,我根据这些信息,将学生分为几类,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老师的要求,制定出本学期的自我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进度、评价办法。这样做并不是语文教材的所有内容都要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可以着重一个方面或二、三个方面。实现自我学习计划,除学生课外按计划自己学习外,还可贯穿在老师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
自主学习的第三步是“自我评价”,评价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通过测评及时肯定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不断积蓄学习的动力。
二、变“注入式学习”为“探究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问题性。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归宿,因而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第二过程性。探究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第三开放性。探究学习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知,注重情感体验,其目标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过程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答案,而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评价具有开放性。怎样实施这种学习方式呢?如上《死海不死》这篇课文,在导入课文时,我设置以下问题:[1]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海在你们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2]你们认识的海有哪些?[3]在世界最低海拔处,有一个海,你们知道是什么海吗?[4]你们想知道死海是什么样子,想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吗?通过设置以上几个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到渠成地进入“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先由学生在预习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由教师围绕本课的教学目的进行补充,提出其他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或者互相讨论,让他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应放手让学生探讨,不要轻易把答案告诉学生;待全部问题解决后,可让学生自评自结。
关键词:语文课堂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对学习方式进行改革,首先师生都应该转变观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今天的教师再也不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传递者,他应该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建立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有了这些认识,教师才能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打破单一教学方式,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呢?
一、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只有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责任感。刚走进中学大门的小学毕业生,对中学的一切颇感兴趣。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语文课,我首先激发新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我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浏览一下课本,提出课本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插图或文章,然后有选择地针对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插图,设置恰当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与此插图有关的文章好奇心;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朗诵,对该文章作者的成长过程作介绍,激发他们当作家的欲望;讲一些生活中由于缺乏语文知识所带来的麻烦引起的笑话,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初步得到建立,就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自主性学习的第二步应是“认知”。因为学生只有对“为什么要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才能做到有目的地“自主性学习”。针对刚进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我设计一张表格,从识字量、造句能力、阅读速度、写作能力、阅读作品的多少、是否有写日记的习惯、是否关注周围发生的人和事等方面,让学生认知自己已有的语文能力,我根据这些信息,将学生分为几类,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老师的要求,制定出本学期的自我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进度、评价办法。这样做并不是语文教材的所有内容都要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可以着重一个方面或二、三个方面。实现自我学习计划,除学生课外按计划自己学习外,还可贯穿在老师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
自主学习的第三步是“自我评价”,评价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通过测评及时肯定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不断积蓄学习的动力。
二、变“注入式学习”为“探究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问题性。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归宿,因而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第二过程性。探究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第三开放性。探究学习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知,注重情感体验,其目标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过程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答案,而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评价具有开放性。怎样实施这种学习方式呢?如上《死海不死》这篇课文,在导入课文时,我设置以下问题:[1]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海在你们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2]你们认识的海有哪些?[3]在世界最低海拔处,有一个海,你们知道是什么海吗?[4]你们想知道死海是什么样子,想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吗?通过设置以上几个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到渠成地进入“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先由学生在预习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由教师围绕本课的教学目的进行补充,提出其他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或者互相讨论,让他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应放手让学生探讨,不要轻易把答案告诉学生;待全部问题解决后,可让学生自评自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