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知识分子的刘道玉先生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的这首词,非常贴切、非常传神地道出了刘道玉校长的为人风格和生平处境。
  2010年9月24日,刘道玉先生为其新著《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发行专程赴京,25日在泰康大厦十一层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会,武大北京校友会主办了这次活动。武大校友来了一百多人,许多人甚至是从郑州、上海、沈阳专程赶来的。尽管会议的组织者一再告诫会议室可能不够用,不要带更多人,但许多人仍源源不断闻讯前来。
  会议是热烈的,许多人争先恐后的发言,精彩异常。《女大学生宿舍》的作者喻杉在麦克风前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大家在回忆,回忆那个美好的年代,一个美好的校园,一个美好的校长。在热烈的气氛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看到了珞珈山、樱花大道,在我们眼前晃动着“路石校长”那挺拔、潇洒的身影,一幅幅令人激动的画面……
  座谈会的热烈,实际折射了大家的思想定格在那个年代,定格在对那个年代的美好追忆。那是20世纪80年代之初,经过了十年动乱,打倒了“四人帮”之后,是一个少有的积极向上,政治清明的年代;1977年恢复高考,大学重新在人们心中燃起神圣之火,读书有用了!读书可以报国!一代青年学子心中充满激情,一股民族正气在上升……在这个特定背景之下,美丽的校园,全国最年轻的校长,在青年大学生纯洁的心中被定格为一个浪漫的情结,这就是“武大情结”。
  但是,我感到大家在热烈追忆的同时,忽略了对刘道玉这个历史人物的理性分析。
  对于武汉大学,对于中国的教育,对于中国的改革事业,刘道玉先生都是一个历史人物,是一个符号,他代表了一个年代,他是一个时代的英雄。这个符号背后包含了许多太深刻的内涵。对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我们不仅仅需要对他的安慰和赞扬,更需要一种理性的条分缕析。
  就这个主题,我和友人姚国华通了几次长长的电话,他后来发给我的邮件中说:“我要说的是,道玉先生的悲剧,绝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这是一个中国人还没有走出,而且还将深深地影响着一二代人的悲剧。”
  刘道玉是一个多棱面的历史人物,作为武大校长的刘道玉、作为教育家的刘道玉、作为改革者的刘道玉,乃至作为学者、作为化学教授的刘道玉……我感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写他,都是有很多素材,都会很饱满,很高大;但我也感到,在这些角色的背后,刘道玉还有一个更综合更抽象的形象,一个从人格精神角度去把握的形象,一个其他人尚未去描写,去触及的形象,那就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刘道玉。
  什么叫知识分子?或者说知识分子的内涵是什么?首先我们必须界定一个定义。
  翻阅书籍,去电脑上搜索,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可谓浩如烟海,不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概念,必须要满足几个基本的条件:
  第一,知识分子必须是社会良知的代表,向社会表达正义和良知的声音。
  第二,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他们不依附,追求人格独立和自由表达,正如路易斯·科塞所说,知识分子“是为了思想而不是靠思想生活的人”。
  第三,知识分子不盲从,他们是真理和权威的挑战者。正是知识分子阶层对所谓“真理”和“权威”的不断挑战,才使社会不断进步,人类不断自我革新。
  这些定义当然有待讨论,但我的这些定义仅仅是作为一种铺垫,一种对刘道玉先生描述和把握的铺垫。
  刘校长离京后,我把他送的书认真地读了一遍,有几个情节印象极深,其中一个是“生不愿封万户候”。讲到他作为国家教委领导候选人,作为团中央第一书记候选人,作为武汉市市长候选人前前后后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当然有些事也不乏传言,但是在任武汉市长这一事中,中共中央书记处是已经有定案,派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陈柏村前来征求意见的。但他竟然“上访要求不当市长”;在北戴河,李铁映接见,承诺其担任国务院领导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小组的负责人等……亦被其婉拒。
  和现在许许多多的人在那里不遗余力地钻营,不惜一切代价去“买官”,去“跑官要官”,去蝇蝇苟且的人相比,刘校长是个“异类”,但是,正是这种异类的性格,才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和独立性,体现了一个知识份子纯粹的、非功利的欲望。
  在中国,知识分子谋官容易,知识分子独立最难!
  自汉以来,儒家学术被定为一尊,世代的读书人都深受其影响。然而正如日本学者福泽渝吉所批判的,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事君”,事君就是要当官;读书——入仕——实现抱负,是文人的三步曲。自明以降,由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读书人更关注社会,这虽然比过去那种一心读经的腐儒有进步,但其过度发展也更加重了文人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对政治的依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点是“以天下为己任”,但毛病也在此,动辄以天下为己任,如不能立即实现就心绪不宁,坐卧不安,要实现天下己任就要为官一方,除此之外,别无它途;获得当朝欣赏者,则志得意满,趾高气扬。“春风得意马蹄急,一夜看遍长安花”。预示着加官进爵,封妻荫子;如得不到当朝欣赏,得不到皇上的肯定和重用,不能为官,则惶惶不可终日,焦虑不安。
  福泽渝吉在明治维新前后,始终保持一种冷静的气质和稳定的心态,既不遵从德川幕府,又不特别亲近维新政权。正是这种超然独立立场,使他在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时避免了被大众思潮和时尚的影响,真正为国家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成为在民族转折的重要时刻清醒的指路人。
  刘校长不愿意当官,不是不愿做事,相反,他是要做大事,这个大事,就是办教育。武大校长的位置,就是他办教育这件大事的最好舞台。他说过,之所以不愿进京,不愿当官,在很大程度上是武大的吸引,他舍不得离开武大这个舞台。
  也有人反问:既然你不想当官,为什么又当了那么多年的校长?
  他回答是:校长不是官。如果认为校长是官,那也是个“学术官”;另外,看你以什么态度来当校长,可以把它当官来做,也可以把它用来干事业。
  我想,刘校长是深谙究竟怎样去当一个校长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个年代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发展生产力,而是发展文化,在这种时刻,最需要知识分子的远见,最需要知识分子代表社会良知来发言。而这个时候的大学,应当是知识分子表达的最好舞台。
  中外历史证明,一个大学校长,往往能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导师,成为一个民族在历史转折时期的指路人。比如,五四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德国在复兴前夜的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的庆应大学校长福泽渝吉;以色列在犹太复国运动中的希伯莱大学校长魏茨曼……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崛起不是以大学为核心的,而大学校长,则是这所大学的灵魂。
  我想,刘校长是很懂这一点的。在他任上的武汉大学,实际上是承担了思想交流的舞台,在他被免职以后,他在1988年10月26日写给李为的信中说:我之所以不再复出,是因为环境、年龄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因素决定的。是的,我并不为年过半百自忧,壮心尚存,但我不想把精力耗尽在无端的摩擦中去,我愿献给自由的文化、科学、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去,这贡献也许不是一官半职所能比拟的。
  刘道玉能否成为费希特?能否成为福泽渝吉?今天来讨论已经没有意义。
  我想,如果我们保持了在打到“四人帮”以后那段清明的政治,如果我们保持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心中的激情,如果我们保持了大学高考制度恢复而振奋起的民族精神,如果我们能让大学自由地表达,如果……如果……那么,刘道玉,或者张道玉、李道玉的确有可能成为费希特,成为福泽渝吉,成为又一个蔡元培的。可惜的是,这一切都不存在,这就是姚国华所说的“悲剧”的含义。
  由于社会的“泛行政化”,大学正在日渐退化,退化成一个部门、一个社会单元,甚至退化成一个挂着“副部级”或“正局级”牌子的文化行政衙门。
  刘道玉先生告诉我一件往事,1985年武汉大学为土地问题和临近一所大学产生纠纷,被人状告到省委,要求省委出面协调。刘道玉发现自己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先是开会并没有在前一天通知他,所以他按照原计划去同济医院看望一位住院的武大老教授,待他匆匆赶到会场,已是姗姗来迟,领导脸色自然不好看。
  会议中,刘校长据理力争,领导大为不悦。最后这位领导说,省委决定把这块有争议的土地收归政府管辖。刘大声抗议,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政府拨土地给大学办教育,哪有政府从学校收回土地之事?!如果是你个人的意见,我表示反对,如果是省委的决定,我恳请省委慎重决策,真要出此下策,我决不执行!说罢,拂袖而去,会议不欢而散。
  1988年刘校长被突然罢免以后,还是这位领导托人带信,表示很希望和刘见一面,在他的办公室好好谈谈。刘转告说,我现在已是一介平民,无事可谈,如果真的要谈,请××同志步行到武大来,我愿意见他,他如果坐车来,我不见!
  道玉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达官贵人面前,总是一副傲骨,一副知识分子的傲骨。一副很让人不舒服的傲骨。
  写到这儿,也该搁笔了。浏览新闻,突然发现网上一则出自燕赵都市报的文章,标题是《是什么在拖我国全球竞争力的后腿?》。文章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排名从去年的46位下降到49位,而且是连续3年下降。
  为何逐年下滑?文章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础科教领域投入不足和技术创新环境的缺乏。人们的聪明才智受到体制性的压抑所致。
  由此我想到刘校长的教育思想,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就呼吁大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以后又提出创造性的人才观。他在武大任校长期间,为了实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提出培养大学生的金牌精神,营造民主、自由、开拓、创新的学习研究风气,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想,这是不是也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呢?
其他文献
面临着信息时代档案利用工作要进行技术改革。新技术给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要抓基础工作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档案利用工作。
1 概况蜿蜒河排水站位于黑龙江省绥滨县境内,是绥滨县、二九○农场、绥滨农场蜿蜒河涝区最下游的唯一排水设施,该站控制面积1230,流量16/S,有六台机组,投资450万元,1987年蜿蜒河排水站交付使用
沈善炯(1917年4月13日~),微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浙江大学医学院生化科副教授,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后遗畸形如严重肘外翻、骨不连等的原因及其防治和康复,提高对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2001~2006年间27例肱骨外髁骨折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发病率为0.38%,对于错过早期治疗或早期治疗失败的病例,目前国内外多采用手术治疗,本院从2000年7月~2005年2月共收治此类先天性髋关节脱位21例,
<正>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没弄明白一个简单的区别:一种学说有价值甚至很伟大,是否意味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将其定为一尊,并强迫国民信奉之。话说到这个份上,当然就不言自明了。宪
作为科学家,做好本职工作是自己的分内事,也就是说,应该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科学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是整个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其次才是
1病例资料患者,男,24岁,工人,因车祸伤及双下肢及左髋部半小时入院.入院病人呈急性痛苦面容,重度贫血貌,双下肢功能障碍。查体:为双股骨中段骨折及左髋关节脱位表现,左髋及双股骨X线片
<正>~~
期刊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2009年9月,杜青林同志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