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信息技术已融入环境监测工作中,但环境监测系统还存在许多需要改善之处。大多数监测站尚缺乏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导致监测站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受限,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要提高工作质量,需要上级相关部门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或进修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学习相关计算机技术、掌握数据库的建立与使用等计算机操作,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为提高环境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建设水平打下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监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监测的意义
作为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保护环境,促进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根据现有的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的优劣。对于测定的污染物,能够根据污染物的分布,追溯污染源,联合有关部门进行监管,为控制污染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历次本底数据,积累对某个地区长期环境监测的数据资料,能够为测定环境容量,进行总量控制,制定管理目标,预测环境质量提供数据;环境监测的最终目标是保护环境,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和法律法规,保护人类健康。在社会效应上,环境监测能够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走向和危害范围,为及时有效地控制污染提供动态监测数据。能够为生产经营单位、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工作环境提供服务性监测。此外,环境监测可用于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进行验收,还可以应用于科学研究中。
二、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信息技术在地、市级环境监测站中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其高效、准确、便捷的优点已充分显现出来。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应用形式。
1、数据管理与存储对于各种监测数据
主要是最终数据,通过使用上級部门下发或自行开发的软件进行录入、修改、查询、打印、删除等管理操作和数据备份、恢复等存储操作,将分散、零乱的数据有机的组合存储起来,并使用软件自带的计算、统计和简单分析功能,完成对数据的初级处理。此类应用一改以往手工填制报表、人工汇总数据和查阅纸质表格的传统方式,提高了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报表生成的质量和数据检索的效率。
2、数据共享为实现各科室的数据共享
许多监测站都建立了局域网,将各科室的计算机连接起来,通过文件夹共享、远程控制等方式,使科室之间可以读取、写入和管理共享文件以及其中包含的数据。此类应用不但提高科室间的数据交流效率,还可以在站内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省打印输出成本。
3、数据接收与发送
将接收的本单位录入的数据,生成格式统一的文件,通过Internet、电话拨号或专用线路,向上级监测部门发送,使数据传输的费效比、时效性大大提高,现已逐渐成为监测部门上、下级间远程数据传输的主要方式。此类应用可大大减轻上级部门重复录入数据的工作量,有效降低数据错误率,但因目前我省许多县级环保局存在监测机构不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等因素,多数无法完成数据录入、发送工作,所以主要还是由市级监测部门来承担数据汇总和上传任务。
4、自动监测设备运行和管理
近年来,我市都在六区安装建立了空气自动监测站,对大气环境进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当监测人员需要查看自动站的工作状况、读取监测数据、控制自动站运行时只要在办公室通过计算机即可对远程的自动监测仪器进行操控。同时,设备的配套软件也可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生成图表和变化曲线,以便监测人员实时掌握空气质量状况。
三、环境监测信息化应用的改进措施
1、建立完善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工作范围较广,由于监测人员能力的有限性,为了降低人员工作量与工作难度,监测部门有必要开发并应用功能齐全、效率高的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与环境监测工作有效结合,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环境监测站或监测部门通过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能获得精准的数据,更好地对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为是环境管理、规划、科研提供数据来源,还可以提高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和软件的兼容性,并以此来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问题。
2、加强信息保密性、安全性工作
环境监测的基本产品是数据,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对于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很重要。目前,一些监测机构将互联网接入致使监测系统病毒感染、黑客入侵,网络安全存在许多隐患。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完善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使环境监测信息化过程中网络安全隐患减少,除此之外,环境监测部门还需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为了加强信息保密性、安全性工作,一方面,监测机构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监测机构可通过抽查局域网内共享文件夹的设置权限、安装防病毒软件隔离网络病毒、配置防火墙、采用入侵监测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网络监听等途径,做好数据保密性工作,不断提高存放涉密环保数据的计算机安全性。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监测的过程中,应该本着负责的态度,防患于未然,增加信息安全预见性,减少数据安全隐患。
3、注重环境监测信息化人才培养
未来环境监测领域将会有越来越重的任务,而环境监测信息化的要求比一般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要高,因此,必须要注重环境监测信息化人才培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信息人才队伍来胜任环境监测的工作,不断为环境监测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首先,环境监测部门要彻底转变人才观念,通过定期不定期举办信息化培训、加入行业协会组织交流等形式,不断强化环境监测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他们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采集、传输和发布环境信息。其次,环境检测部门应当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不断地优化环境监测信息化人才队伍,选拔并聘用复合型人才,使监测队伍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最后,作为环境监测人员自身,也要加强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学习,不断为自身充电,加快办公的效率,更好地掌握污染源以及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
四、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发展
虽然环境监测技术已取得了较大发展,为了应对新的环境问题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监测技术还需继续改进,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技术手段,需要不断扩展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应对监测技术发展的需要。遥感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将在未来的环境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以地理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发展为基础,遥感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固体废弃物污染监测、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以及生态植被变化等各个方面。能在计算机监控下,对变化的局部环境进行准确定位,能协助工作人员及时作出应对措施。随着计算机高级计算软件的开发,建立一套多传感器体系结构,引进数据融合技术,能将有容的室内场所或者室外场地测定的数据进行整合,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将极大地提高测定结果的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监测效率,使其更加其高效、准确、便捷,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结合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提出建立完善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信息安全性工作、注重环境监测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措施,来提高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罗永洪.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J].环境与生活,2014,06:16-17.
[2]胡鹏洋,周卉.环境监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03:108.
[3]王丽宁.浅谈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05:157.
[4]贺梅.信息化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0:138.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监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监测的意义
作为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保护环境,促进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根据现有的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的优劣。对于测定的污染物,能够根据污染物的分布,追溯污染源,联合有关部门进行监管,为控制污染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历次本底数据,积累对某个地区长期环境监测的数据资料,能够为测定环境容量,进行总量控制,制定管理目标,预测环境质量提供数据;环境监测的最终目标是保护环境,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和法律法规,保护人类健康。在社会效应上,环境监测能够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走向和危害范围,为及时有效地控制污染提供动态监测数据。能够为生产经营单位、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工作环境提供服务性监测。此外,环境监测可用于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进行验收,还可以应用于科学研究中。
二、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信息技术在地、市级环境监测站中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其高效、准确、便捷的优点已充分显现出来。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应用形式。
1、数据管理与存储对于各种监测数据
主要是最终数据,通过使用上級部门下发或自行开发的软件进行录入、修改、查询、打印、删除等管理操作和数据备份、恢复等存储操作,将分散、零乱的数据有机的组合存储起来,并使用软件自带的计算、统计和简单分析功能,完成对数据的初级处理。此类应用一改以往手工填制报表、人工汇总数据和查阅纸质表格的传统方式,提高了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报表生成的质量和数据检索的效率。
2、数据共享为实现各科室的数据共享
许多监测站都建立了局域网,将各科室的计算机连接起来,通过文件夹共享、远程控制等方式,使科室之间可以读取、写入和管理共享文件以及其中包含的数据。此类应用不但提高科室间的数据交流效率,还可以在站内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省打印输出成本。
3、数据接收与发送
将接收的本单位录入的数据,生成格式统一的文件,通过Internet、电话拨号或专用线路,向上级监测部门发送,使数据传输的费效比、时效性大大提高,现已逐渐成为监测部门上、下级间远程数据传输的主要方式。此类应用可大大减轻上级部门重复录入数据的工作量,有效降低数据错误率,但因目前我省许多县级环保局存在监测机构不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等因素,多数无法完成数据录入、发送工作,所以主要还是由市级监测部门来承担数据汇总和上传任务。
4、自动监测设备运行和管理
近年来,我市都在六区安装建立了空气自动监测站,对大气环境进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当监测人员需要查看自动站的工作状况、读取监测数据、控制自动站运行时只要在办公室通过计算机即可对远程的自动监测仪器进行操控。同时,设备的配套软件也可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生成图表和变化曲线,以便监测人员实时掌握空气质量状况。
三、环境监测信息化应用的改进措施
1、建立完善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工作范围较广,由于监测人员能力的有限性,为了降低人员工作量与工作难度,监测部门有必要开发并应用功能齐全、效率高的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与环境监测工作有效结合,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环境监测站或监测部门通过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能获得精准的数据,更好地对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为是环境管理、规划、科研提供数据来源,还可以提高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和软件的兼容性,并以此来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问题。
2、加强信息保密性、安全性工作
环境监测的基本产品是数据,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对于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很重要。目前,一些监测机构将互联网接入致使监测系统病毒感染、黑客入侵,网络安全存在许多隐患。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完善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使环境监测信息化过程中网络安全隐患减少,除此之外,环境监测部门还需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为了加强信息保密性、安全性工作,一方面,监测机构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监测机构可通过抽查局域网内共享文件夹的设置权限、安装防病毒软件隔离网络病毒、配置防火墙、采用入侵监测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网络监听等途径,做好数据保密性工作,不断提高存放涉密环保数据的计算机安全性。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监测的过程中,应该本着负责的态度,防患于未然,增加信息安全预见性,减少数据安全隐患。
3、注重环境监测信息化人才培养
未来环境监测领域将会有越来越重的任务,而环境监测信息化的要求比一般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要高,因此,必须要注重环境监测信息化人才培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信息人才队伍来胜任环境监测的工作,不断为环境监测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首先,环境监测部门要彻底转变人才观念,通过定期不定期举办信息化培训、加入行业协会组织交流等形式,不断强化环境监测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他们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采集、传输和发布环境信息。其次,环境检测部门应当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不断地优化环境监测信息化人才队伍,选拔并聘用复合型人才,使监测队伍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最后,作为环境监测人员自身,也要加强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学习,不断为自身充电,加快办公的效率,更好地掌握污染源以及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
四、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发展
虽然环境监测技术已取得了较大发展,为了应对新的环境问题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监测技术还需继续改进,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技术手段,需要不断扩展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应对监测技术发展的需要。遥感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将在未来的环境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以地理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发展为基础,遥感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固体废弃物污染监测、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以及生态植被变化等各个方面。能在计算机监控下,对变化的局部环境进行准确定位,能协助工作人员及时作出应对措施。随着计算机高级计算软件的开发,建立一套多传感器体系结构,引进数据融合技术,能将有容的室内场所或者室外场地测定的数据进行整合,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将极大地提高测定结果的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监测效率,使其更加其高效、准确、便捷,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结合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提出建立完善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信息安全性工作、注重环境监测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措施,来提高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罗永洪.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J].环境与生活,2014,06:16-17.
[2]胡鹏洋,周卉.环境监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03:108.
[3]王丽宁.浅谈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05:157.
[4]贺梅.信息化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