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不同上端固定椎选择比较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融合内固定不同上端固定椎选择进行Meta分析,探讨不同上端固定椎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4年第8期)、PubMed (1966年至2014年8月)、EMbase (1966年至2014年8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14年8月)、万方数据库(1998年至2014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年至2014年8月)、维普期刊(1998年至2014年8月),并人工检索期刊《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由2名评价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回顾性研究文献,共453例,其中融合至上胸椎( upper thoracic,UT )208例( T10及以上),融合至下胸椎( lower thoracic,LT )245例( T10以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融合内固定选择上胸椎与选择下胸椎相比,手术操作时间更长[ WMD=0.94,95%CI (0.50,1.38), P<0.0001],术中出血更多[ WMD=0.60,95% CI (0.34,0.86),P<0.00001],而两者术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 WMD=0.83,95%CI (-3.45,5.10),P=0.70],术后腰椎前凸角( lumbar lordosis,LL )[ WMD=-0.94,95% CI (-3.39,5.27),P=0.67],术后交界性后凸角(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 )[ WMD=-1.93,95%CI (-4.65,0.79,P=0.16],术后矢状位垂直轴(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 WMD=-1.13,95% CI (-4.19,1.92),P=0.47],术后胸椎后凸角( thoracic kyphosis,TK )[ WMD=1.51,95% CI (-2.76,55.78),P=0.49]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退行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固定患者,选择T10为近端固定椎能达到与T10以上椎相似的脊柱矢状面参数矫正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深圳市家禽密切接触人群人禽流感知识知晓情况和预防行为状况,探索提高其防护知识及意识的宣传方法。方法2007年7~8月对深圳市家禽养殖、贩卖、宰杀加工人员进行问卷
红果臭椿为苦木科臭椿属臭椿变种,幼果期鲜红的圆锥果序极为亮丽、耀眼,远观灿烂如霞,似燃烧火炬,令人赏心悦目,甚是美丽壮观,艳红的翅果可保持5~7月近3个月,实属难得的大型观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植物以其特有的点线面体形式以及个体和群体组合,形成有生命活力的复杂流动性的空间,这种空间具有强烈的可赏性,在园林景观中,应选泽适应性强、枝繁叶茂的
目的 建立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中硒的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混合酸(硝酸:高氯酸=3∶1)消化定溶,用AFS-230a型双道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硒含量.结果 本法测得硒在0~1
肿瘤细胞葡萄糖代谢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氧含量正常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利用糖酵解,即Warburg效应。Warburg效应的内在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糖代谢酶表达异常
运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是目前进行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工作中最重要最实用的受体模型."二重解析"技术,解决了CMB模型中共线性源的共线性问题,是对CMB模型的重要补充和创新.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 )术后3~5年随访中,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 )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
目的:分析颈前路应用颈椎零切迹自锁椎间融合器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手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患者35例,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6.7(35~72)岁,平均
目的:探索利用细胞因子抑制退变椎间盘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生物学机制及作用,评价IL-10和TGF-β抑制退变椎间盘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有效性。方法建立6条1岁龄比格犬针刺退变模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