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教十多年来,组织学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电脑比赛:信息学奥林匹克、限时主题绘画、文字录入比赛、电脑即兴写作、网络命题搜索赛、非即时的电脑制作活动……概括地讲,除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其他比赛或是比操作技能,或是比创意制作,或是两个方面都有所侧重。通常竞技性技能可以通过有计划的训练获得,但创意却无法通过训练的途径实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有创意的电脑制作呢?
课堂三分教激发创意
创意从超越常规的思维开始。在教学中激发创意,就是在课本例题基础上有一些突破,因为学生在刚刚接受了课本示范的例题之后,不会立即产生创意,他们需要时间内化知识。如果教师课前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越例题的范例,利用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在接受了基本概念之后,立即开始思考或实践与之不同的操作思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假如教师每节课都能这样精心地设计,那实在是不简单了,会培养出无数的电脑小创意家。
比如学生在学习引导线动画时,课本例题是画一条从左到右不封闭的引导曲线,让元件从起点运动到终点。学生很快完成了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任务。接着许多学生想到把自己以前做过的动画找出来,添加引导线,观看效果,学生获得了很强的成就感。看到学生有超越课本的意识,教师又出示了一个动画“空中盘旋的飞机”,鼓励学生研究方法。其实,方法是画一个封闭的椭圆,用橡皮工具擦一个缺口,这样飞机就会转圈圈。但是若要学生自己想出来,还真是不太容易。下课前每个班只有一、两个学生研究成功,再由他们给全班同学示范。当学生们带着无尽的激动和兴奋离开电脑机房时,激发创意的目的完全达到了。随着教学一天天地进行,教师的耐心等待见效了,学生的创意在慢慢地形成,他们不再靠老师引领创意,他们的作品常常会使老师感叹:“真有创意!”
课外七分等培养创意
创意需要灵感,灵感转瞬即逝。学生的创意需要在自由使用电脑中获得。然而,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大多每周一节,无法满足创新的需要。解决的办法是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机房,这样会带来很多益处。
第一,学生的创意得到满足。由于电脑创作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使教师可以灵活地对学生作品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创意思路,确定学生未来的创作方向。
第二,使培养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特征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而电脑应用软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若培养方向错了就是对学生时间的浪费。比如,有个学生对电脑格外着迷,但学习图像处理软件,开始还可以,越到后面兴趣越低。试着给他讲QB,学生两眼放光,学得十分投入。现在他已经是高中生,仍然对编程十分喜爱,他的理想是当一名软件工程师。还有一名学生,对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都是稀松平常,让他接触机器人之后,他表现得极有创意。所以,开放的环境为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了无限空间。
联系生活引导主题创意
小学生普遍喜爱信息技术课程,特别是有点创新意识的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使得他们刚学会一点操作技能就开始乱用技术。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意与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有意义的课题进行主题制作必须同步进行。然而,综合运用技术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信息知识与技能、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面对有热情有创意但缺乏综合能力的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教师要以开放的眼光、丰富的知识、丰厚的阅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或学习中的话题,并引领学生将其设计成电脑制作的主题。例如,与学生聊家常,他们说亲戚为节约水费,把水龙头拧开一点点,水表不走却有水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是节约行为吗?许多学生选择这个话题制作了电子报刊,其中《能源白皮书》还获得了山西省第七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电子报刊组一等奖。六年级学生快毕业了,人人忙着写同学录,教师组织各班学生集体创作用PowerPoint制作的电子同学录,再将各班的同学录合并为年级同学录,通过电子邮箱传给每个人,不花一分钱自己创作并拥有了一份珍贵的纪念。
根据创作需要拓展技术知识
围绕主题进行的电脑创意制作,可能涉及到的软件专业知识是超出想象的。仅有小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根本无法独立完成整个创作,教师要根据创作的需要及时提供技术帮助。经验证明,有需求的学习,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当然,有些技术不可能三言两语教会学生,这时,就需要发挥学生的记忆力,学生可能搞不懂为什么这样做,但却能记住操作方法。比如学生制作电脑动画,想在片头和片尾加控制按钮,这时教师教一遍,学生学得特别快,不但会加按钮,还记住了应该填写的动作命令。
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说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的特点是三分教七分等。”在信息技术学科竞赛辅导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个特点,教为学服务,教完要等,等待学生的创新。这个过程有人快、有人慢,但是只要我们等,人人都会有创意,人人都会有创新。技术为创意服务,以创意的需要决定技术的教授和使用,活学活用。
课堂三分教激发创意
创意从超越常规的思维开始。在教学中激发创意,就是在课本例题基础上有一些突破,因为学生在刚刚接受了课本示范的例题之后,不会立即产生创意,他们需要时间内化知识。如果教师课前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越例题的范例,利用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在接受了基本概念之后,立即开始思考或实践与之不同的操作思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假如教师每节课都能这样精心地设计,那实在是不简单了,会培养出无数的电脑小创意家。
比如学生在学习引导线动画时,课本例题是画一条从左到右不封闭的引导曲线,让元件从起点运动到终点。学生很快完成了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任务。接着许多学生想到把自己以前做过的动画找出来,添加引导线,观看效果,学生获得了很强的成就感。看到学生有超越课本的意识,教师又出示了一个动画“空中盘旋的飞机”,鼓励学生研究方法。其实,方法是画一个封闭的椭圆,用橡皮工具擦一个缺口,这样飞机就会转圈圈。但是若要学生自己想出来,还真是不太容易。下课前每个班只有一、两个学生研究成功,再由他们给全班同学示范。当学生们带着无尽的激动和兴奋离开电脑机房时,激发创意的目的完全达到了。随着教学一天天地进行,教师的耐心等待见效了,学生的创意在慢慢地形成,他们不再靠老师引领创意,他们的作品常常会使老师感叹:“真有创意!”
课外七分等培养创意
创意需要灵感,灵感转瞬即逝。学生的创意需要在自由使用电脑中获得。然而,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大多每周一节,无法满足创新的需要。解决的办法是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机房,这样会带来很多益处。
第一,学生的创意得到满足。由于电脑创作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使教师可以灵活地对学生作品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创意思路,确定学生未来的创作方向。
第二,使培养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特征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而电脑应用软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若培养方向错了就是对学生时间的浪费。比如,有个学生对电脑格外着迷,但学习图像处理软件,开始还可以,越到后面兴趣越低。试着给他讲QB,学生两眼放光,学得十分投入。现在他已经是高中生,仍然对编程十分喜爱,他的理想是当一名软件工程师。还有一名学生,对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都是稀松平常,让他接触机器人之后,他表现得极有创意。所以,开放的环境为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了无限空间。
联系生活引导主题创意
小学生普遍喜爱信息技术课程,特别是有点创新意识的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使得他们刚学会一点操作技能就开始乱用技术。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意与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有意义的课题进行主题制作必须同步进行。然而,综合运用技术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信息知识与技能、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面对有热情有创意但缺乏综合能力的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教师要以开放的眼光、丰富的知识、丰厚的阅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或学习中的话题,并引领学生将其设计成电脑制作的主题。例如,与学生聊家常,他们说亲戚为节约水费,把水龙头拧开一点点,水表不走却有水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是节约行为吗?许多学生选择这个话题制作了电子报刊,其中《能源白皮书》还获得了山西省第七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小学电子报刊组一等奖。六年级学生快毕业了,人人忙着写同学录,教师组织各班学生集体创作用PowerPoint制作的电子同学录,再将各班的同学录合并为年级同学录,通过电子邮箱传给每个人,不花一分钱自己创作并拥有了一份珍贵的纪念。
根据创作需要拓展技术知识
围绕主题进行的电脑创意制作,可能涉及到的软件专业知识是超出想象的。仅有小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根本无法独立完成整个创作,教师要根据创作的需要及时提供技术帮助。经验证明,有需求的学习,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当然,有些技术不可能三言两语教会学生,这时,就需要发挥学生的记忆力,学生可能搞不懂为什么这样做,但却能记住操作方法。比如学生制作电脑动画,想在片头和片尾加控制按钮,这时教师教一遍,学生学得特别快,不但会加按钮,还记住了应该填写的动作命令。
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说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的特点是三分教七分等。”在信息技术学科竞赛辅导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个特点,教为学服务,教完要等,等待学生的创新。这个过程有人快、有人慢,但是只要我们等,人人都会有创意,人人都会有创新。技术为创意服务,以创意的需要决定技术的教授和使用,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