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一方面对同伴的交往特别的渴望,另一方面又容易发生同伴交往的困饶。同学之间的“小矛盾”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绊脚石。笔者结合高中生具有一定自我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特点从指导学生学会 “听”,指导学生学会“换位”,指导学生学会“诚”,指导学生学会“Q”这四步曲入手,引导学生自行解决同伴间的“小矛盾”。为其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保驾护航。也为其人生的交际之路,指点迷津。
关键词:心理断乳期 归属和爱 倾听 心理换位 坦诚与猜忌 阿Q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和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实现低级需要才能满足高级需要。高中阶段学生对归属的需要日益增长,特别希望得到班集体的接纳和同伴的认同。
但同时,高中生又正处在“心理断乳期”,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自相矛盾、冲突的时期。一方面,这个阶段价值观、人生观开始形成;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育。
这种归属感和心理断乳期的冲撞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了“危机”。这种“危机”在同伴交往上表现为:一方面容易发生同伴交往的困扰,如孤独、敏感、自卑、敌意、不合群、自我封闭等;另一方面又产生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找“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同,特别注重友谊。
在高中生的同伴交往中,“交而不往”的情况时有发生,摩擦、矛盾、冲突也有发生。这些极易造成高中生同伴关系紧张,思想不愉快,成为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绊脚石。根据高中生心理断乳期的特点和对教师的信任,如何指导学生自行解决“矛盾”,从而充分肯定高中生心理上的自主性,让学生更好地与同伴交往与合作、分享与共处,这已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指导学生学会“听”
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气度。倾听,是一座理解的桥梁。
高中学生心理上断乳,往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在同伴交往中,更多时候只关注自己的“说”,例如告诉好朋友自己的秘密,告诉好朋友自己的喜怒哀乐等,而忽视了交往中的“听”。这一点在同学间发生摩擦时,显现地尤为突出。
当同学之间发生摩擦时,彼此心里有很多的不悦,很多同学就不能仔细地倾听对方的言语,甚至主观上塞耳闭听,同时以自己的理解对同伴的言语和行为断章取义,从而使彼此产生更大的矛盾。在学生因同学间摩擦来找我时,我仔细倾听完他的叙述后,就会问他:“在发生矛盾时,你有认真听他解释吗?”此时,学生会奇怪地看着我,因为他觉得为什么老师没有分析矛盾替他出谋划策,反而问他问题。接着,他就会告诉我,当时只顾自己的感受,一点也不愿意听对方的话,同时也觉得自己已明白对方的意思。我就会再问:“事后,你有没有听对方的解释呢?”此时,学生就感觉更奇怪了。因为事后,他们一般就冷战了,怎么可能再听对方说什么。接着,我就指导学生尝试去认真、理性地倾听对方的解释,这样对事件的理解会更客观,也能增进同伴间的相互认同,相互体谅,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同学关系。在倾听方式上,我指导学生可选择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同时传纸条等间接的方式。
这样,我指导学生自行通过“听”去化解同学间的小矛盾,给了学生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教师此时更多地是指导者和守护者,时刻关注矛盾化解的过程。
二、指导学生学会“换位”
所谓心理换位是指人与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角度、对方情境去思考处置。同学交往中,如果缺乏这种心理换位意识,就会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就无法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机,矛盾难免就会爆发。当有了这种心理换位意识,人就会变得对非原则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宽以待人,求同存异,以德报怨。同时这种心理换位意识,宽容对方其实也是宽容自我。当同学之间出现矛盾时,虽然矛盾双方都有责任,但要相信处于恶意攻击的是很少的。学会理解和容忍对方的一时之举,以一种高姿态去看待它,让矛盾化解。
高中生在同伴交往中,往往希望对方能“换位”,理解自己,而自身却忽视“换位”,多体谅他人。所以教师提醒学生自身多“换位”,从而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换位”,自行解决同学间的矛盾。这是促使同伴交往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只要指导得当,就能使学生虚怀若谷,宽容别人。指导学生“投之以木桃”,则同伴迟早也会礼尚往来而“报之以琼瑶”的。
三、指导学生学会“诚”
真心相待、诚心与共。对于同学之间的交往,真诚可以说是一块试金石。没有人喜欢与虚情假意的人交朋友。但由高中生的心理断乳期的特点可知,一些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无意识用自己的主观想象,去猜测同伴的心理,造成误解加深,甚至交往断绝。
“猜”,与“诚”是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这种 情感色彩在同伴交往中常常扮演重要角色,在高中学生身上更为突出。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少一份“猜”,多一份“诚”, 自觉能真心付出,这样为获得真诚回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指导学生学会“Q”
阿Q精神常用来形容人在得不到某种东西是所表现出的自我解嘲的情形,多为贬义。假如在同学交往中一出现摩擦,就想:“他不珍惜我这个朋友是他损失”,“他有什么好的,我比他更好” 等这样的阿Q精神确实会成为学生同伴交往的绊脚石。而当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不屑努力一直得不到班中个别同学的喜欢时,不妨指导学生使用阿Q精神进行自我调节,让其安慰自己:当别人不喜欢自己,他有他的理由,毕竟班级中还有很多同学喜欢自己。指导他走出自我萎靡的怪圈,舒缓自己的情绪,更加积极地与同伴交往。
虽然阿Q精神有消极之嫌,却隐含着哲理:当你无法左右他人时,最好是自我安慰,学会宽容,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笑对同学间的矛盾。所以指导学生正确的阿“Q”一下,也未尝不可。
教师根据高中生心理的归属感和心理断乳期的特点,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这四部曲,可使学生更顺利地自行解决同伴交往中的“小矛盾”,从而使同学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有效,友谊就会长久。让我们一起祝愿友谊地久天长。
参考文献
[1]郑和军,邓京华等.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罗伯特.凯根.发展的自我[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李峰.走向心理健康[M].华文出版社 2002年
[4]郭维 王萍兰. 用同伴调解方式解决学生矛盾[J].班主任,2008(5):15-16.
[5]周秀清.谈怎样引导学生学会交往[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8(7):211-211.
[6]邓旭玲.解学生矛盾的钥匙[J].新课程教学案例,2008( 11):36-36.
[7]赵淑辉.换种方式与学生沟通[J] .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06X):117-117.
关键词:心理断乳期 归属和爱 倾听 心理换位 坦诚与猜忌 阿Q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和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实现低级需要才能满足高级需要。高中阶段学生对归属的需要日益增长,特别希望得到班集体的接纳和同伴的认同。
但同时,高中生又正处在“心理断乳期”,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自相矛盾、冲突的时期。一方面,这个阶段价值观、人生观开始形成;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育。
这种归属感和心理断乳期的冲撞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了“危机”。这种“危机”在同伴交往上表现为:一方面容易发生同伴交往的困扰,如孤独、敏感、自卑、敌意、不合群、自我封闭等;另一方面又产生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找“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同,特别注重友谊。
在高中生的同伴交往中,“交而不往”的情况时有发生,摩擦、矛盾、冲突也有发生。这些极易造成高中生同伴关系紧张,思想不愉快,成为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绊脚石。根据高中生心理断乳期的特点和对教师的信任,如何指导学生自行解决“矛盾”,从而充分肯定高中生心理上的自主性,让学生更好地与同伴交往与合作、分享与共处,这已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指导学生学会“听”
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气度。倾听,是一座理解的桥梁。
高中学生心理上断乳,往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在同伴交往中,更多时候只关注自己的“说”,例如告诉好朋友自己的秘密,告诉好朋友自己的喜怒哀乐等,而忽视了交往中的“听”。这一点在同学间发生摩擦时,显现地尤为突出。
当同学之间发生摩擦时,彼此心里有很多的不悦,很多同学就不能仔细地倾听对方的言语,甚至主观上塞耳闭听,同时以自己的理解对同伴的言语和行为断章取义,从而使彼此产生更大的矛盾。在学生因同学间摩擦来找我时,我仔细倾听完他的叙述后,就会问他:“在发生矛盾时,你有认真听他解释吗?”此时,学生会奇怪地看着我,因为他觉得为什么老师没有分析矛盾替他出谋划策,反而问他问题。接着,他就会告诉我,当时只顾自己的感受,一点也不愿意听对方的话,同时也觉得自己已明白对方的意思。我就会再问:“事后,你有没有听对方的解释呢?”此时,学生就感觉更奇怪了。因为事后,他们一般就冷战了,怎么可能再听对方说什么。接着,我就指导学生尝试去认真、理性地倾听对方的解释,这样对事件的理解会更客观,也能增进同伴间的相互认同,相互体谅,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同学关系。在倾听方式上,我指导学生可选择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同时传纸条等间接的方式。
这样,我指导学生自行通过“听”去化解同学间的小矛盾,给了学生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教师此时更多地是指导者和守护者,时刻关注矛盾化解的过程。
二、指导学生学会“换位”
所谓心理换位是指人与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角度、对方情境去思考处置。同学交往中,如果缺乏这种心理换位意识,就会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就无法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机,矛盾难免就会爆发。当有了这种心理换位意识,人就会变得对非原则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宽以待人,求同存异,以德报怨。同时这种心理换位意识,宽容对方其实也是宽容自我。当同学之间出现矛盾时,虽然矛盾双方都有责任,但要相信处于恶意攻击的是很少的。学会理解和容忍对方的一时之举,以一种高姿态去看待它,让矛盾化解。
高中生在同伴交往中,往往希望对方能“换位”,理解自己,而自身却忽视“换位”,多体谅他人。所以教师提醒学生自身多“换位”,从而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换位”,自行解决同学间的矛盾。这是促使同伴交往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只要指导得当,就能使学生虚怀若谷,宽容别人。指导学生“投之以木桃”,则同伴迟早也会礼尚往来而“报之以琼瑶”的。
三、指导学生学会“诚”
真心相待、诚心与共。对于同学之间的交往,真诚可以说是一块试金石。没有人喜欢与虚情假意的人交朋友。但由高中生的心理断乳期的特点可知,一些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无意识用自己的主观想象,去猜测同伴的心理,造成误解加深,甚至交往断绝。
“猜”,与“诚”是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这种 情感色彩在同伴交往中常常扮演重要角色,在高中学生身上更为突出。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少一份“猜”,多一份“诚”, 自觉能真心付出,这样为获得真诚回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指导学生学会“Q”
阿Q精神常用来形容人在得不到某种东西是所表现出的自我解嘲的情形,多为贬义。假如在同学交往中一出现摩擦,就想:“他不珍惜我这个朋友是他损失”,“他有什么好的,我比他更好” 等这样的阿Q精神确实会成为学生同伴交往的绊脚石。而当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不屑努力一直得不到班中个别同学的喜欢时,不妨指导学生使用阿Q精神进行自我调节,让其安慰自己:当别人不喜欢自己,他有他的理由,毕竟班级中还有很多同学喜欢自己。指导他走出自我萎靡的怪圈,舒缓自己的情绪,更加积极地与同伴交往。
虽然阿Q精神有消极之嫌,却隐含着哲理:当你无法左右他人时,最好是自我安慰,学会宽容,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笑对同学间的矛盾。所以指导学生正确的阿“Q”一下,也未尝不可。
教师根据高中生心理的归属感和心理断乳期的特点,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这四部曲,可使学生更顺利地自行解决同伴交往中的“小矛盾”,从而使同学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有效,友谊就会长久。让我们一起祝愿友谊地久天长。
参考文献
[1]郑和军,邓京华等.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罗伯特.凯根.发展的自我[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李峰.走向心理健康[M].华文出版社 2002年
[4]郭维 王萍兰. 用同伴调解方式解决学生矛盾[J].班主任,2008(5):15-16.
[5]周秀清.谈怎样引导学生学会交往[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8(7):211-211.
[6]邓旭玲.解学生矛盾的钥匙[J].新课程教学案例,2008( 11):36-36.
[7]赵淑辉.换种方式与学生沟通[J] .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06X):1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