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帮助贫困地区摘掉“贫困帽”只是阶段性任务,并非最终目的。帮助当地百姓找到奋斗载体,让他们过上新生活、过上长久的好日子,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才是最终目的。
产业是带动地方脱贫致富的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也许有人会认为并不是每个贫困地区都有产业可做,事实并非如此。我钻研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多年,分析过许多贫困地区通过产业振兴实现蜕变的案例,发现每一个贫困地区都可以找到可扶植、可培育的产业。
以陕西省咸阳市的袁家村为例。袁家村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曾经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后来,村里依托当地丰厚的历史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业,创建民俗体验街,多渠道传播关中文化。如今,袁家村已经成为了陕西热门的网红打卡地,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
袁家村的发展既不是靠卖柿子、卖苹果,也不是靠卖龙虾,它没有走传统产业扶植的路,而是另辟蹊径,做起了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得很好。既然如此,那些拥有丰富农林牧渔资源的地区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呢?
如今与过去的农耕时代不同,讲求融合发展,提倡一二三产高度融合与产业整合,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实现良性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贫困地区可以基于农业挖掘出更多功能与内涵,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化形式。每个地方都可以找到产业发展的主题,实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
或许还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地区,交通不畅,即便有了产业,但因交通受阻,好东西也运出不来。我依旧认为,要站在时代背景下去思考这个问题。虽然一些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但那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优质的农产品。反之,一些发达城市正缺乏这些元素,这使得城市消费群体对那里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优质农产品尤为渴望。原始生态地区的环境与产品对他们具有很大诱惑力。
过去,由于社会基础设施条件不发达,人们出行受阻,偏远地区的农产品没有办法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但如今不同,新时代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商、物流的显著发展,拉近了边远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这对于贫困地区提升农产品销量、培育产业有很大帮助。
以容县为例,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距离远。我前两年到容县去考察当地沙田柚种植情况时,要从北京乘三个多小时的飞机飞到南宁,再从南宁坐四个多小时的车才可到达。
容县的沙田柚是广西玉林的特产,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清朝乾隆皇帝在品尝过当地沙田柚后特赐此名。当地政府准备大力发展沙田柚种植,培育容县沙田柚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经过一系列培育实践后,容县沙田柚被越来越多城市消费者所熟知。去年,容县沙田柚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暨沙田柚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在容县盛大开幕,全国多地的农产品品牌专业人士,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专家,本来生活、百果园等多家采购商齐聚容县,与当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对接产供销渠道。容县沙田柚不再受到地理限制,通过新渠道销往全国多地。2019年,容县沙田柚种植面积已达1.4万公顷,年产沙田柚22万吨,产值预计超过30亿元,真正实现了产业升级。
由容县沙田柚的例子可以看到,交通与物流如今已不是地方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主要阻力,还可以看出,在产业培育与振兴的过程中,品牌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看到,许多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在产业培育的过程中不重视品牌建设,对特色优势品牌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认识不足,以为依赖地方资源、土地就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这样粗放的增长方式已日渐失效,透支资源和环境获得收益会引发后续更多的麻烦。
在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培育品牌,是为帮助产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所做的必修课。让企业拥有稳定的消费人群,从而拥有稳定的经营收入。
内蒙古兴安盟就以培育发展大米产业为突破口,培育兴安盟大米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使全盟走上了品牌兴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第一次去兴安盟考察当地大米种植情况时了解到,区域位置优势、纯净水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肥沃的土壤等多方面因素让兴安盟大米拥有着独特的品质。产业有了、产量也有了,但由于知名度不高,多年來,产出的兴安盟大米只好被东北多地低价收走。当地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后主动作为,邀请农产品品牌培育公司到当地为政府相关人员及农户出主意、做培训;鼓励、支持兴安盟大米与我国龙头企业合作,实现品牌联动;邀请袁隆平院士到当地考察,为兴安盟大米的品种培育出谋划策……通过一系列努力,兴安盟大米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品牌附加值上去后,便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兴安盟大米再也不必低价卖到别处去。如今,兴安盟正考虑发展第二个品牌——兴安盟牛肉。当地希望把优势产业塑造成品牌,一个个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品牌培育是脱贫、推动产业发展,甚至实现地方振兴的有力抓手。
当然,看过多个地方实例后我也发现,一些贫困县在摘掉当地贫困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产业发展与品牌塑造均形成一定阻碍。
第一是观念问题。如今,中国已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地方脱贫致富的机会较原来已有很大提升。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东西还是要通过市场手段推出去。但一些地方政府不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外部的大环境,还处于孤芳自赏的状态,坚信当地的农产品品质好就不愁销路。这样的观念应转变。
第二是习惯问题。过去,大家做产业时习惯于在前端做文章,企业和政府都将目光盯在土地、种子、种植方法上,因为这些环节都是看得见的。但对于市场推广的手段他们认识不足,没有对地方产业或优质产业进行策划、推广的概念。这种传统意识仍有待改善。
第三是方法问题。有些地方意识到培育与传播品牌的重要性,但他们不知怎么传播,以为砸钱、请明星就能提升产品销售量,导致走了很多弯路、错路。在品牌培育方面,他们习惯做全品类宣传,什么都推广,没有侧重,当地特色产品的品牌优势得不到凸显。
第四是合作意识淡薄问题。在品牌培育过程中,一些地方习惯于只依靠自身的力量,不知道资源整合,实现共同发展。
最后是效率问题。有些地方就算想把事情做好,当地繁冗的行政审批效率也会耽误事情进度。我建议地方政府特事特办,不要按部就班,要将产业发展与品牌塑造视为一把手工程,政府要投身其中推动事情的发展。(编辑/杨洋)
产业是带动地方脱贫致富的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产业兴旺 带动脱贫攻坚
也许有人会认为并不是每个贫困地区都有产业可做,事实并非如此。我钻研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多年,分析过许多贫困地区通过产业振兴实现蜕变的案例,发现每一个贫困地区都可以找到可扶植、可培育的产业。
以陕西省咸阳市的袁家村为例。袁家村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曾经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后来,村里依托当地丰厚的历史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业,创建民俗体验街,多渠道传播关中文化。如今,袁家村已经成为了陕西热门的网红打卡地,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
袁家村的发展既不是靠卖柿子、卖苹果,也不是靠卖龙虾,它没有走传统产业扶植的路,而是另辟蹊径,做起了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得很好。既然如此,那些拥有丰富农林牧渔资源的地区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呢?
如今与过去的农耕时代不同,讲求融合发展,提倡一二三产高度融合与产业整合,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实现良性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贫困地区可以基于农业挖掘出更多功能与内涵,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化形式。每个地方都可以找到产业发展的主题,实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
或许还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地区,交通不畅,即便有了产业,但因交通受阻,好东西也运出不来。我依旧认为,要站在时代背景下去思考这个问题。虽然一些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但那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优质的农产品。反之,一些发达城市正缺乏这些元素,这使得城市消费群体对那里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优质农产品尤为渴望。原始生态地区的环境与产品对他们具有很大诱惑力。
过去,由于社会基础设施条件不发达,人们出行受阻,偏远地区的农产品没有办法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但如今不同,新时代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商、物流的显著发展,拉近了边远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这对于贫困地区提升农产品销量、培育产业有很大帮助。
以容县为例,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距离远。我前两年到容县去考察当地沙田柚种植情况时,要从北京乘三个多小时的飞机飞到南宁,再从南宁坐四个多小时的车才可到达。
容县的沙田柚是广西玉林的特产,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清朝乾隆皇帝在品尝过当地沙田柚后特赐此名。当地政府准备大力发展沙田柚种植,培育容县沙田柚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经过一系列培育实践后,容县沙田柚被越来越多城市消费者所熟知。去年,容县沙田柚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暨沙田柚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在容县盛大开幕,全国多地的农产品品牌专业人士,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专家,本来生活、百果园等多家采购商齐聚容县,与当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对接产供销渠道。容县沙田柚不再受到地理限制,通过新渠道销往全国多地。2019年,容县沙田柚种植面积已达1.4万公顷,年产沙田柚22万吨,产值预计超过30亿元,真正实现了产业升级。
由容县沙田柚的例子可以看到,交通与物流如今已不是地方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主要阻力,还可以看出,在产业培育与振兴的过程中,品牌起到了重要作用。
品牌培育 让产业成为地方名片
我看到,许多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在产业培育的过程中不重视品牌建设,对特色优势品牌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认识不足,以为依赖地方资源、土地就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这样粗放的增长方式已日渐失效,透支资源和环境获得收益会引发后续更多的麻烦。
在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培育品牌,是为帮助产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所做的必修课。让企业拥有稳定的消费人群,从而拥有稳定的经营收入。
内蒙古兴安盟就以培育发展大米产业为突破口,培育兴安盟大米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使全盟走上了品牌兴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第一次去兴安盟考察当地大米种植情况时了解到,区域位置优势、纯净水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肥沃的土壤等多方面因素让兴安盟大米拥有着独特的品质。产业有了、产量也有了,但由于知名度不高,多年來,产出的兴安盟大米只好被东北多地低价收走。当地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后主动作为,邀请农产品品牌培育公司到当地为政府相关人员及农户出主意、做培训;鼓励、支持兴安盟大米与我国龙头企业合作,实现品牌联动;邀请袁隆平院士到当地考察,为兴安盟大米的品种培育出谋划策……通过一系列努力,兴安盟大米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品牌附加值上去后,便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兴安盟大米再也不必低价卖到别处去。如今,兴安盟正考虑发展第二个品牌——兴安盟牛肉。当地希望把优势产业塑造成品牌,一个个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品牌培育是脱贫、推动产业发展,甚至实现地方振兴的有力抓手。
依旧突出的几个问题
当然,看过多个地方实例后我也发现,一些贫困县在摘掉当地贫困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产业发展与品牌塑造均形成一定阻碍。
第一是观念问题。如今,中国已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地方脱贫致富的机会较原来已有很大提升。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东西还是要通过市场手段推出去。但一些地方政府不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外部的大环境,还处于孤芳自赏的状态,坚信当地的农产品品质好就不愁销路。这样的观念应转变。
第二是习惯问题。过去,大家做产业时习惯于在前端做文章,企业和政府都将目光盯在土地、种子、种植方法上,因为这些环节都是看得见的。但对于市场推广的手段他们认识不足,没有对地方产业或优质产业进行策划、推广的概念。这种传统意识仍有待改善。
第三是方法问题。有些地方意识到培育与传播品牌的重要性,但他们不知怎么传播,以为砸钱、请明星就能提升产品销售量,导致走了很多弯路、错路。在品牌培育方面,他们习惯做全品类宣传,什么都推广,没有侧重,当地特色产品的品牌优势得不到凸显。
第四是合作意识淡薄问题。在品牌培育过程中,一些地方习惯于只依靠自身的力量,不知道资源整合,实现共同发展。
最后是效率问题。有些地方就算想把事情做好,当地繁冗的行政审批效率也会耽误事情进度。我建议地方政府特事特办,不要按部就班,要将产业发展与品牌塑造视为一把手工程,政府要投身其中推动事情的发展。(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