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针对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根据笔者的一些信息技术教学调研以及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认为“任务驱动法”是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好方法,应当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引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
本文主要探讨教学方法的概念与种类,着重探讨“任务驱动法”教学,笔者认为如何设计任务是此方法的关键,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给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中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概念
关于教学方法的定义,至今尚未统一,较具代表的观点如下:[1]
(1)凯洛夫: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由教师决定的学生的工作方式。
(2)巴班斯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的办法。
(3)斯塔尔: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
尽管中外学者对教学方法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学方法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手段这两個基本点上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由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共同决定,这也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2.1常规性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授法是各学科教学史上最古老的和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讲授法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基本方法,但自身有着许多局限性,如: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
2.2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教学方法
2.2.1媒体演示讲解法
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正是体现了这种优势,这就是所谓的媒体演示讲解法。这种教学法指教师不仅运用语言,还应使用数学化的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矢量图形、波形声音、实际操作演示等手段传递信息,使学生的视、听觉最大强度的接受新知识与技能训练。
2.2.2实践仿效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要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有大量操作技能性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仿效教学法是提高这部分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2]
2.2.3发现(探究)教学法
发现(探究)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实际上它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習主动性,不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其基本过程是:[1]
教师或学生提出、发现问题
↓
准备、收集资料或素材
↓
探索发现
↓
讨论交流
↓
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料,创设出情景,向学生提出将要研究的范围。学生则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对一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学生共同讨论,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途径,并将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对问题的形成一个合理的解决步骤。
在发现(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讨论交流是重要的环节。为了体现讨论的必要性,必须正确把握讨论的内容。
2.2.4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2.2.5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笔者着重探究的教学方法,它改进了常规讲授法的许多弊端。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在阶段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
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所以,“任务”的选择与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驱动”教学中,任务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二、“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网页制作涉及到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的连接、网页修饰、计算机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三、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选取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智力的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任务”的选择、设计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特点、兴趣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句自己喜欢的话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一句自己喜欢的话”,体现了文章的“短”和与学生的关系,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五、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
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在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1)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2)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3)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结后语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好方法不只是只有“任务驱动法”,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许就随之改变了,我们要做的是把最好的方法用于最恰当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2]薛维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引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
本文主要探讨教学方法的概念与种类,着重探讨“任务驱动法”教学,笔者认为如何设计任务是此方法的关键,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给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中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概念
关于教学方法的定义,至今尚未统一,较具代表的观点如下:[1]
(1)凯洛夫: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由教师决定的学生的工作方式。
(2)巴班斯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的办法。
(3)斯塔尔: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
尽管中外学者对教学方法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学方法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手段这两個基本点上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由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共同决定,这也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2.1常规性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授法是各学科教学史上最古老的和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讲授法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基本方法,但自身有着许多局限性,如: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
2.2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教学方法
2.2.1媒体演示讲解法
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正是体现了这种优势,这就是所谓的媒体演示讲解法。这种教学法指教师不仅运用语言,还应使用数学化的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矢量图形、波形声音、实际操作演示等手段传递信息,使学生的视、听觉最大强度的接受新知识与技能训练。
2.2.2实践仿效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要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有大量操作技能性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仿效教学法是提高这部分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2]
2.2.3发现(探究)教学法
发现(探究)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实际上它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習主动性,不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其基本过程是:[1]
教师或学生提出、发现问题
↓
准备、收集资料或素材
↓
探索发现
↓
讨论交流
↓
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料,创设出情景,向学生提出将要研究的范围。学生则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对一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学生共同讨论,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途径,并将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对问题的形成一个合理的解决步骤。
在发现(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讨论交流是重要的环节。为了体现讨论的必要性,必须正确把握讨论的内容。
2.2.4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2.2.5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笔者着重探究的教学方法,它改进了常规讲授法的许多弊端。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在阶段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
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所以,“任务”的选择与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驱动”教学中,任务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二、“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网页制作涉及到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的连接、网页修饰、计算机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三、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选取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智力的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任务”的选择、设计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特点、兴趣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句自己喜欢的话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一句自己喜欢的话”,体现了文章的“短”和与学生的关系,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五、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
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在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1)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2)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3)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结后语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好方法不只是只有“任务驱动法”,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许就随之改变了,我们要做的是把最好的方法用于最恰当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2]薛维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