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党和国家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高校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其中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主要途径之一。文章将“MEP”教学模式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实践,渗入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以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成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MEP”教学模式;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 +”、“中国制造 2025”等的提出,高校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承受着更多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学习基础不扎实、心智不够成熟等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2017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我国首个针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提出:“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发生、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努力推进大学生健康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
从课程目标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学理论课。一些教师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同心理学理论课区分出来,过多地注重于定义、概念和心理学理论的讲授,而不是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有机结合起来。“知”的指导当然是固不可少,但大学生更迫切的是如何在“知”的指导下自己去体验、感悟、操作和实践,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
2、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灵活性不足。
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交流单向,教学手段传统。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反馈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都被省略或忽略。在教学手段上,所做课件更多的是板书的替代或补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使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达到声感、形感、动感的有机结合。
3、目前心理健康课与学生需求脱节,与学生心理现实不匹配。
在目前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只注重讲授的过程中往往脱离学生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个体差异,教条式地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模式对待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成长潜能,使学生机械地接受教育内容,却不能切实提高心理素质。
二、“MEP” 教学模式的内涵
“MEP” 教学模式是基于积极人性观提出的,充出分符合了“以人为本”的理念。MEP中的M指的是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大规模在线课程,是基于課程与教学论及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和规模性等诸多优点。E指的是体验式教学法即Experiential Learning,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P指Peer,即朋辈辅导,主要借鉴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行经验,通过选拔高年级学生或者学院学生心理骨干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朋辈助教,帮助主讲教师完成部分辅助性教学任务。朋辈助教秉承“助人自助互助成长”理念,组织开展学生小组讨论、调研,巩固加深对课程的了解,给予小组学生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
三、“MEP” 教学模式的构建
1、信息化手段贯穿始终。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并构建实时监测评价系统,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化。课前,在职教云平台建立班级,推送知识要点、课程计划,为授课准备理论基础与技术条件。课中,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登录职教云平台,查看在线课程,并实现预习、复习、打卡签到、在线互动,收发作业、课外阅读等。课后,通过职教云平台收集学生课堂感受,与学生进行互动,深入沟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虚拟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按需索取、合理利用碎片时间,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确保多元课程落实,形成课改合力。课程教学融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充分利用学生碎片时间扩展教学效果的目的,大大缩短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周期,通过构建广阔的信息化平台,满足学生对信息量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训练的主动性。
3、基于学生成长需要设立课程目标。从课程实践中得知,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存在两类心理需求,一是对心理课程感兴趣,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获得较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以增进自我心理素质;二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希望通过课程学习寻求疏解。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基于这两类需求来确定整体课程目标以及子目标,确保课程有实效。
4、基于学生生活实际设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以及典型素材,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导向、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体验内心的变化,觉知其中的过程,达到共鸣和反省的效果,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巧。
5、基于动态发展设定考评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难通过书面考试看出学生的心理水平变化情况,因为学生的心理是处于动态发展、逐渐演变的状态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活动表现、情境反映表现,再结合学生互评自评、自我投射等手段加以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12-113.
[2]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08):52-55.
[3]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95-98.
关键词:“MEP”教学模式;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 +”、“中国制造 2025”等的提出,高校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承受着更多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学习基础不扎实、心智不够成熟等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2017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我国首个针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提出:“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发生、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努力推进大学生健康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
从课程目标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学理论课。一些教师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同心理学理论课区分出来,过多地注重于定义、概念和心理学理论的讲授,而不是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有机结合起来。“知”的指导当然是固不可少,但大学生更迫切的是如何在“知”的指导下自己去体验、感悟、操作和实践,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
2、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灵活性不足。
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交流单向,教学手段传统。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反馈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都被省略或忽略。在教学手段上,所做课件更多的是板书的替代或补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使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达到声感、形感、动感的有机结合。
3、目前心理健康课与学生需求脱节,与学生心理现实不匹配。
在目前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只注重讲授的过程中往往脱离学生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个体差异,教条式地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模式对待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成长潜能,使学生机械地接受教育内容,却不能切实提高心理素质。
二、“MEP” 教学模式的内涵
“MEP” 教学模式是基于积极人性观提出的,充出分符合了“以人为本”的理念。MEP中的M指的是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大规模在线课程,是基于課程与教学论及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和规模性等诸多优点。E指的是体验式教学法即Experiential Learning,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P指Peer,即朋辈辅导,主要借鉴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行经验,通过选拔高年级学生或者学院学生心理骨干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朋辈助教,帮助主讲教师完成部分辅助性教学任务。朋辈助教秉承“助人自助互助成长”理念,组织开展学生小组讨论、调研,巩固加深对课程的了解,给予小组学生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
三、“MEP” 教学模式的构建
1、信息化手段贯穿始终。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并构建实时监测评价系统,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化。课前,在职教云平台建立班级,推送知识要点、课程计划,为授课准备理论基础与技术条件。课中,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登录职教云平台,查看在线课程,并实现预习、复习、打卡签到、在线互动,收发作业、课外阅读等。课后,通过职教云平台收集学生课堂感受,与学生进行互动,深入沟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虚拟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按需索取、合理利用碎片时间,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确保多元课程落实,形成课改合力。课程教学融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充分利用学生碎片时间扩展教学效果的目的,大大缩短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周期,通过构建广阔的信息化平台,满足学生对信息量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训练的主动性。
3、基于学生成长需要设立课程目标。从课程实践中得知,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存在两类心理需求,一是对心理课程感兴趣,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获得较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以增进自我心理素质;二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希望通过课程学习寻求疏解。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基于这两类需求来确定整体课程目标以及子目标,确保课程有实效。
4、基于学生生活实际设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以及典型素材,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导向、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体验内心的变化,觉知其中的过程,达到共鸣和反省的效果,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巧。
5、基于动态发展设定考评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难通过书面考试看出学生的心理水平变化情况,因为学生的心理是处于动态发展、逐渐演变的状态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活动表现、情境反映表现,再结合学生互评自评、自我投射等手段加以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12-113.
[2]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08):52-55.
[3]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