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Intel未来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性的课题学习。在教学理念上,它最核心的内容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充分有效的整合,并通过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动教学各个环节的转变。
关键词:Intel(R)未来教育 网络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一、引言
Intel未来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性的课题学习,其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带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Intel未来教育通过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动了教学各个环节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从获得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尤其是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的目的从传授和掌握知识转变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一种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Intel?襅未来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学科教学,使网络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充分有效地整合。
二、“Intel(R)未来教育”的教育理论基础
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等各种教育思想日趋交融的背景,“Intel?襅未来教育”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体”、“以人为本”的融合,注重运用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发挥的协作学习、创造情境学习、研究性学习、多元智力学习、互动式学习等先进教育方法,积极探索把先进的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课堂教学中。
在Intel未来教育看来,教学技术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BCT)将教学技术定义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由此可见,教学技术主要是解决“如何教育”的问题,它的核心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指导,利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如果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没有教学技术作中介,就不能顺利地作用于教学对象。因此,教学技术可以称为一座“桥”,它将理论与实践相连接。
三、对“Intel(R)未来教育”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分析
教学评价表由设计理念和方法(28%)、教师教学能力(28%)、学生学习情况(20%)课堂教学效果(24%)四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分值分配均衡,尤其是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表没有提及的内容。与传统的教学评价表相比较,这张评价表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将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引入了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系统设计的发展。西尔斯和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文版的“序”中谈到教学设计的发展时指出:“建构主义的思路和新的技术支撑两者结合,创造了新的设计与传递教学的途径。”何克抗教授指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其核心内容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关系。准备单元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备课的过程。为了备好课,教师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如搜集各类多媒体素材、建立辅助教学网站或教学演示文稿、制订学习评价标准等。“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习过程评价与反思”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从教学网站中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学习”通过基本问题展开,教师讲得少,只是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去主动发现、探索、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Intel未来教育关注教学内容是否对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有意义,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提倡课题学习和合作学习,提倡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规范资源引用行为”体现出对学术严肃性的尊重,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这一标准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其根植于实践中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 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对学生学习情况(20%)的评价标准上,强调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能互相倾听和尊重对方意见;能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学习的组织形式需灵活多变,学习过程需随意自然。“结对共享”、“作品观摩”、“教学研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们既是课堂的闪光点,也是一节课上最活跃的地方。但“灵活”不失严谨,“随意”不是放任。事实上,在这种灵活随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始终没变,教师必须具有严谨规范的治学作风和高超的课堂掌控能力,使教学计划中的所有内容都在控制之中,有序而富有节奏。
3.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广义的网络教育资源指具有教育功能的所有资源。“网络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探讨的是如何将网络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网上的教学软件、课件、文章、多媒体等资源既可以为学生学习、自学服务,也可以供教师上课使用。Intel未来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这一模式中,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时可以获得大量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体现出信息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渐进性提高: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协作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
(1) 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地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如何合理地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是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该层次是所有后续层次教学的基础。
(2) 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的能力。在该层次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重组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该层次可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如:让学生用word制作一份专题小报,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遨游,选择相关的素材,然后将文本、图形等进行重新加工,制作出独具特色的精美的英文小报等等。
(3) 协作能力
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等等因素的限制,常常使得教师有心无力。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模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竞争”一般在智能性较强的网络教学软件支持下进行: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先从网上在线学习者名单中选择一位竞争对手(也可选择计算机作为竞争对手),并协商好竞争协议,然后各自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看到竞争对手所处的状态以及自己所处的状态,学习者可根据自己和对方的状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协同”是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伙伴”就是在网络环境下找到与现实环境中相类似的伙伴,共同协作、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过程。另一种伙伴形式是由智能计算机扮演伙伴角色,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在必要时给予忠告等。“角色扮演”指在用网络技术创设的与现实或历史相类似的情境中,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在角色中互相学习的过程。以上的学习模式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投入状态。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
(4) 探索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让学生在各种真实、复杂条件下做出决策和选择,提高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结语
Intel未来教育是基于活动学习理论,并将计算机与网络资源的利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的教学模式。交互型、探究型、任务型的活动方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得以成功实施。Intel未来教育理念给外语教学带来新的信息,同时也予以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极大的挑战,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是信息的组织者与处理者,既是技术员,又是教育家,只有具备一专多能才能胜任未来的教育事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张传燧.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6.
[3]林正范,贾群生,任顺元.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改变[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
[4]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
[5]谭荣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6]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1998.4.
[7]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关键词:Intel(R)未来教育 网络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一、引言
Intel未来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性的课题学习,其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带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Intel未来教育通过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动了教学各个环节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从获得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尤其是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的目的从传授和掌握知识转变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一种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Intel?襅未来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学科教学,使网络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充分有效地整合。
二、“Intel(R)未来教育”的教育理论基础
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等各种教育思想日趋交融的背景,“Intel?襅未来教育”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体”、“以人为本”的融合,注重运用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发挥的协作学习、创造情境学习、研究性学习、多元智力学习、互动式学习等先进教育方法,积极探索把先进的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课堂教学中。
在Intel未来教育看来,教学技术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BCT)将教学技术定义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由此可见,教学技术主要是解决“如何教育”的问题,它的核心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指导,利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如果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没有教学技术作中介,就不能顺利地作用于教学对象。因此,教学技术可以称为一座“桥”,它将理论与实践相连接。
三、对“Intel(R)未来教育”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分析
教学评价表由设计理念和方法(28%)、教师教学能力(28%)、学生学习情况(20%)课堂教学效果(24%)四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分值分配均衡,尤其是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表没有提及的内容。与传统的教学评价表相比较,这张评价表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将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引入了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系统设计的发展。西尔斯和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文版的“序”中谈到教学设计的发展时指出:“建构主义的思路和新的技术支撑两者结合,创造了新的设计与传递教学的途径。”何克抗教授指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其核心内容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关系。准备单元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备课的过程。为了备好课,教师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如搜集各类多媒体素材、建立辅助教学网站或教学演示文稿、制订学习评价标准等。“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习过程评价与反思”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从教学网站中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学习”通过基本问题展开,教师讲得少,只是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去主动发现、探索、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Intel未来教育关注教学内容是否对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有意义,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提倡课题学习和合作学习,提倡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规范资源引用行为”体现出对学术严肃性的尊重,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这一标准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其根植于实践中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 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对学生学习情况(20%)的评价标准上,强调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能互相倾听和尊重对方意见;能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学习的组织形式需灵活多变,学习过程需随意自然。“结对共享”、“作品观摩”、“教学研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们既是课堂的闪光点,也是一节课上最活跃的地方。但“灵活”不失严谨,“随意”不是放任。事实上,在这种灵活随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始终没变,教师必须具有严谨规范的治学作风和高超的课堂掌控能力,使教学计划中的所有内容都在控制之中,有序而富有节奏。
3.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广义的网络教育资源指具有教育功能的所有资源。“网络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探讨的是如何将网络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网上的教学软件、课件、文章、多媒体等资源既可以为学生学习、自学服务,也可以供教师上课使用。Intel未来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这一模式中,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时可以获得大量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体现出信息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渐进性提高: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协作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
(1) 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地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如何合理地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是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该层次是所有后续层次教学的基础。
(2) 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的能力。在该层次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重组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该层次可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如:让学生用word制作一份专题小报,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遨游,选择相关的素材,然后将文本、图形等进行重新加工,制作出独具特色的精美的英文小报等等。
(3) 协作能力
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等等因素的限制,常常使得教师有心无力。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模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竞争”一般在智能性较强的网络教学软件支持下进行: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先从网上在线学习者名单中选择一位竞争对手(也可选择计算机作为竞争对手),并协商好竞争协议,然后各自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看到竞争对手所处的状态以及自己所处的状态,学习者可根据自己和对方的状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协同”是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伙伴”就是在网络环境下找到与现实环境中相类似的伙伴,共同协作、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过程。另一种伙伴形式是由智能计算机扮演伙伴角色,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在必要时给予忠告等。“角色扮演”指在用网络技术创设的与现实或历史相类似的情境中,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在角色中互相学习的过程。以上的学习模式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投入状态。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
(4) 探索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让学生在各种真实、复杂条件下做出决策和选择,提高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结语
Intel未来教育是基于活动学习理论,并将计算机与网络资源的利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的教学模式。交互型、探究型、任务型的活动方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得以成功实施。Intel未来教育理念给外语教学带来新的信息,同时也予以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极大的挑战,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是信息的组织者与处理者,既是技术员,又是教育家,只有具备一专多能才能胜任未来的教育事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张传燧.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6.
[3]林正范,贾群生,任顺元.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改变[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
[4]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
[5]谭荣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6]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1998.4.
[7]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