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发展中较为系统的绘画科目。“皴法”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的藝术语言之一,经过历代画家的继承与发展,山水画皴法不断成熟、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系统。本文通过对皴法的起源、发展及分类进行梳理,并对皴法的艺术语言形式进行分析,深入探索山水画皴法的内在价值及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皴法;山水画;艺术语言;造型艺术
一、皴法的概述
“皴法”在中国山水画中指的是表现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的一种笔墨形式。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皴法是画家对自然山水中山、石、树、木等物象进行客观再现的表现技法,分为山石皴法和树木皴法。以山石皴法为例,皴法是为了表现山峰的面貌;但是山的形状千变万化,所以表现方法就不止一种。“皴法”按形态分为点皴、线皴、面皴,从美学的角度体现了唐代画家张躁“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观点,从造型艺术的角度体现了形式美、线条美、力度美是画家审美意向的外化,从文化的角度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语言。
二、皴法的起源、发展及分类
影响山水画“皴法”形成的因素很多,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的不仅是笔墨技法,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具有时代精神。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以勾线平涂,“春蚕吐丝”的描绘法。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幅独立的山水画作品,描述初春观景,其山石中锋勾勒略有皴擦。唐代李昭道《江帆楼阁图》山石勾勒仍然沿用顾恺之“春蚕吐丝”法,只是转折部分出现方笔,在轮廓线内又勾出细线,以显山石脉络,体现结构分明。五代荆浩《匡庐图》所创豆瓣皴。关仝《关山行旅图》师法荆浩,豆瓣皴硬朗,轮廓线皆为硬豪勾勒。董源《龙宿郊民图》创披麻皴。巨然《溪山兰若图》师法董源以长短披麻皴表现。北宋郭熙《早春图》运用像云一样绵软、轻盈、舒展自如的皴法,表现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的早春景象。范宽《溪山行旅图》所创雨点皴是从荆、关豆瓣皴演化而来,变长点形笔触,用中锋画出,下笔均直,表现山石的的苍劲厚重。米友仁父子,所创“米点皴”用饱含水墨的横点,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南宋时期,李唐小斧劈皴《万壑松风图》山石的轮廓线刚劲,皴法密集。刘松年,变斧劈为刮铁皴《四景山水》。马远《踏歌图》山石如刀削斧劈,把斧劈皴发展到极致。夏圭《溪山清远图》拖泥带水皴。元代山水画“逸”。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取法董巨披麻皴,用长披麻皴表现天真烂漫的江南气息。倪瓒《六君子图》折带皴,以侧锋干笔笔肚作皴,一字坡平直。王蒙《夏日山居图》师承董巨、李郭创解索皴、牛毛皴。明清摹古集大成,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属正统派,重传统、重模古,他们倡导南宗的绘画风格,创造出了另一种新风格。“清初四僧”朱耷、石涛、髡残、弘仁,他们是移民画家,个性鲜明,既摹古又创新,取材自然,作品中生机勃勃。
皴法是表现山石的面貌的艺术语言形似;山的形状千变万化,所以表现方法就不止一种。皴法形态分类:点皴:豆瓣皴、雨点皴、丁头皴;线皴:长短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折带皴、卷云皴、牛毛皴;面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乱柴皴、墨块皴,体现了形式美、线条美、力度美。“短披麻皴”五代董源江南山水画的开拓者,代表作《潇湘图》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形似麻绳,多用来表现南方山水土质山,疏松的岩石。“长披麻皴”元代黄公望以条形墨线,参差松软,形似麻绳,塑造圆浑的江南山势南方山水,土质山或者疏松的岩石。“豆瓣皴”五代荆浩《匡庐图》以大小间错的豆瓣形状,轮廓线用转折的笔法勾勒,边缘线整齐,仿佛刀削斧劈。“雨点皴”笔墨特点: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如雨点小粒聚点成皴。用笔似“小斧劈皴”按山石的阴阳向背加坡,以表示石纹和土壤。“小斧劈皴”南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用笔方向侧锋听出,落笔时头重尾轻,表现山石刚硬的特色。“大斧劈皴”从小斧劈皴演变成,形状是平头尖尾,下笔重而收笔快,叫“拖泥带水皴”表现火成岩的结构,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
三、再现性空间艺术
造型艺术是再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足欣赏着的精神需要。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皴法,是中国画中独特的艺术艺术语言,它不仅承载这中国山水画的代代相传,更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皴法作为山水画技法中较为成熟的方法,是历代画家共同赖以遵守和实践的规范,是绘画艺术领域研究群体共同遵守的的认识世界的行为方式。影响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治、文化、自然环境、哲学思想等,山水画艺术语言的笔法、墨法、章法都体现带有中国传统精神的形式美和审美意向的外化。
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呈现出了艺术风格的纷繁多样性,皴法是山水画的发展的经典产物,艺术家通过大胆探索创,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语言,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史来看,注重画家的人品和文化修养,一直是绘画发展的主流,重意而略象,重神而略形,这正是文人画的一大特征。“皴法”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画家思想、情感的倾注。山水画的皴法是一种工具或手段,画家将其心中的审美意象借助于皴法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画面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因此,深入探索山水画皴法的内在价值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于深入探索山水画皴法的内在价值及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皴法语言的研究与探索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人文思想、美学传统的有效途径,更是山水画文化与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毕竟之路。
作者简介
岳硕,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国画专业研究生。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皴法;山水画;艺术语言;造型艺术
一、皴法的概述
“皴法”在中国山水画中指的是表现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的一种笔墨形式。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皴法是画家对自然山水中山、石、树、木等物象进行客观再现的表现技法,分为山石皴法和树木皴法。以山石皴法为例,皴法是为了表现山峰的面貌;但是山的形状千变万化,所以表现方法就不止一种。“皴法”按形态分为点皴、线皴、面皴,从美学的角度体现了唐代画家张躁“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观点,从造型艺术的角度体现了形式美、线条美、力度美是画家审美意向的外化,从文化的角度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语言。
二、皴法的起源、发展及分类
影响山水画“皴法”形成的因素很多,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的不仅是笔墨技法,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具有时代精神。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以勾线平涂,“春蚕吐丝”的描绘法。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幅独立的山水画作品,描述初春观景,其山石中锋勾勒略有皴擦。唐代李昭道《江帆楼阁图》山石勾勒仍然沿用顾恺之“春蚕吐丝”法,只是转折部分出现方笔,在轮廓线内又勾出细线,以显山石脉络,体现结构分明。五代荆浩《匡庐图》所创豆瓣皴。关仝《关山行旅图》师法荆浩,豆瓣皴硬朗,轮廓线皆为硬豪勾勒。董源《龙宿郊民图》创披麻皴。巨然《溪山兰若图》师法董源以长短披麻皴表现。北宋郭熙《早春图》运用像云一样绵软、轻盈、舒展自如的皴法,表现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的早春景象。范宽《溪山行旅图》所创雨点皴是从荆、关豆瓣皴演化而来,变长点形笔触,用中锋画出,下笔均直,表现山石的的苍劲厚重。米友仁父子,所创“米点皴”用饱含水墨的横点,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南宋时期,李唐小斧劈皴《万壑松风图》山石的轮廓线刚劲,皴法密集。刘松年,变斧劈为刮铁皴《四景山水》。马远《踏歌图》山石如刀削斧劈,把斧劈皴发展到极致。夏圭《溪山清远图》拖泥带水皴。元代山水画“逸”。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取法董巨披麻皴,用长披麻皴表现天真烂漫的江南气息。倪瓒《六君子图》折带皴,以侧锋干笔笔肚作皴,一字坡平直。王蒙《夏日山居图》师承董巨、李郭创解索皴、牛毛皴。明清摹古集大成,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属正统派,重传统、重模古,他们倡导南宗的绘画风格,创造出了另一种新风格。“清初四僧”朱耷、石涛、髡残、弘仁,他们是移民画家,个性鲜明,既摹古又创新,取材自然,作品中生机勃勃。
皴法是表现山石的面貌的艺术语言形似;山的形状千变万化,所以表现方法就不止一种。皴法形态分类:点皴:豆瓣皴、雨点皴、丁头皴;线皴:长短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折带皴、卷云皴、牛毛皴;面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乱柴皴、墨块皴,体现了形式美、线条美、力度美。“短披麻皴”五代董源江南山水画的开拓者,代表作《潇湘图》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形似麻绳,多用来表现南方山水土质山,疏松的岩石。“长披麻皴”元代黄公望以条形墨线,参差松软,形似麻绳,塑造圆浑的江南山势南方山水,土质山或者疏松的岩石。“豆瓣皴”五代荆浩《匡庐图》以大小间错的豆瓣形状,轮廓线用转折的笔法勾勒,边缘线整齐,仿佛刀削斧劈。“雨点皴”笔墨特点: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如雨点小粒聚点成皴。用笔似“小斧劈皴”按山石的阴阳向背加坡,以表示石纹和土壤。“小斧劈皴”南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用笔方向侧锋听出,落笔时头重尾轻,表现山石刚硬的特色。“大斧劈皴”从小斧劈皴演变成,形状是平头尖尾,下笔重而收笔快,叫“拖泥带水皴”表现火成岩的结构,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
三、再现性空间艺术
造型艺术是再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足欣赏着的精神需要。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皴法,是中国画中独特的艺术艺术语言,它不仅承载这中国山水画的代代相传,更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皴法作为山水画技法中较为成熟的方法,是历代画家共同赖以遵守和实践的规范,是绘画艺术领域研究群体共同遵守的的认识世界的行为方式。影响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治、文化、自然环境、哲学思想等,山水画艺术语言的笔法、墨法、章法都体现带有中国传统精神的形式美和审美意向的外化。
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呈现出了艺术风格的纷繁多样性,皴法是山水画的发展的经典产物,艺术家通过大胆探索创,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语言,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史来看,注重画家的人品和文化修养,一直是绘画发展的主流,重意而略象,重神而略形,这正是文人画的一大特征。“皴法”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画家思想、情感的倾注。山水画的皴法是一种工具或手段,画家将其心中的审美意象借助于皴法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画面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因此,深入探索山水画皴法的内在价值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于深入探索山水画皴法的内在价值及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皴法语言的研究与探索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人文思想、美学传统的有效途径,更是山水画文化与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毕竟之路。
作者简介
岳硕,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国画专业研究生。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