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因艺术而丰富,艺术因人生而发光。早在几十年前,艺术家向家华教授便选择了艺术这条路,避开尘世的喧嚣与繁杂,向家华教授开始沉醉于文化艺术之中,沉醉于山水画、书法及微雕等艺术创作之中。
他是书画界的“全才”,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甲骨文,各种字体信手拈来,颇有造诣;微雕艺术,这项被称为“绝技”的艺术,在向家华教授的手中,更是一次次地被演绎出来,神奇,一次次被向家华教授创造。
很多时候,为了完成一幅作品,向家华教授总是忘我地在屋子里埋头磨砺,不问寒暑,不分黑昼。在精微艺术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上耕耘不止,不问收获,也无所谓个人名利,他澹泊宁静,耐得寂寞;他超然物外,求索不已。
学海无涯勤为岸
云程有路智是梯
向家华教授祖籍湖北,毕业于中南美专(现改为湖北美院)。艺术创作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但是向家华教授却选择了它,并因此有了自己精彩纷呈的人生。向家华教授的人生因艺术而丰富,艺术在他的精雕细琢中而散发出熠熠光芒。艺术和他,早已经在朝夕相处中,合二为一,成为了最完美的、最默契的组合。在向家华教授的眼里,只有艺术。
在大学里,向家华先生的专业是画,师从张大千、关山月,具有艺术天赋而且勤奋好学的向家华先生在得到了两位大师的指点后,画技更是蒸蒸日上。大学毕业之后,向家华教授留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他辛勤耕耘在三呎讲台上二十载,播得桃李竞芳菲。
十余年前,向家华教授来到了澳门,艺术之殿堂大放异彩,自此之后,他更是一头扎进了艺术的殿堂,寻找着他的那个崇高唯美的艺术梦。
在澳门司达口附近的听泉馆画廊,常能见到向家华教授的身影,大部分的时间,他便在这里作画。一幅优秀的作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多时候,在向家华教授心中,创作无所谓昼夜,也无所谓春夏秋冬,那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在听泉馆画廊,向家华教授的两幅画引来了来往行人的惊叹,一幅是邓小平先生的画像,一幅是胡锦涛主席与澳门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握手的场景。两幅作品可用一个词来形容——传神。在每一件让世人惊叹的艺术品的背后,缀满了创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几十年来,向家华教授以画为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鱼虫都是他的擅长之作,画笔下,所有的生物都变得非常有灵气,花会开,鸟能展翅,鱼在游,虫在爬,集天地之精华,让人有一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感觉。
除了绘画,在书画的另一分支——书法上,向家华教授也颇有造诣。一幅二十八字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融合了行书、草书、隶书、甲骨文等多种字体,而且这些字体在一幅字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实乃大师之作。
成功的艺术家总是有某种突出的艺术天赋,以及对艺术持之以恒的热情,向家华教授就是这样,年过七旬的他,一直都在勤力地创作,未曾停止过,在时间的沉淀下,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艺术魅力也更加浓烈。在艺术的道路上,向家华教授不图名,不逐利,自己的作品自己也鲜有收藏,有人喜欢买,他就卖,文化局办展览,他就提供作品,一切从不刻意追寻,一切随意。
向家华教授说:“画家的生活是清贫的。”虽然清贫,却乐在其中,向家华教授喜欢的是沉浸在艺术里的那种感觉,追求的是技艺上的超脱,很简单,也很纯粹,因此,向家华教授的绘画技艺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所创造出来的每一幅作品都富有生命力,让人动心,让人震撼。
一张洁白无暇的纸上,向家华教授写下了潇洒飘逸的两句话——学海无涯勤为岸,云程有路智是梯。这两句话,正是向家华教授艺术路上最真实的写照。
中国一绝
向家华教授一生与艺术结缘,自他选择了艺术之路起,他便告诉自己要一直走下去,这一走,就是五六十年,不仅走得远,而且走得宽。除了绘画和书法,连一种被历代称之为“绝技”的微雕艺术,在向家华教授手中,常常都能游刃有余。
向家华教授独得“精微艺术”之神韵。微雕,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刻作时,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微雕艺术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向家华教授熟练地驾驽着这些条件,在艺海中托起了“精微艺术”这朵充满新意和神秘色彩的浪花。
微雕,顾名思义,微型雕刻。精微艺术,贵在精微,也难在精微,微雕施工面积极小,小至一根头发丝,雕刻时肉眼看不见,是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的,而且它不仅极其微小,还必须在微妙之中再现艺术神采、韵味,因此,每一件精微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坚实的基本功之上。
早在二十多年前,向家华教授的微雕艺术已经很有成就,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他的专题片。1982年,向家华教授在一寸长的象牙筷上,雕刻了一万六千多字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这个被誉为“神话般的艺术”的作品现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中。
二十余年来,向家华教授的佳作不断,一粒樱桃般大小的佛珠,透过高倍放大镜,向孔内望去,佛珠内出现了松鹤延年、仙童献寿、桃园结义、八仙过海等山水人物、飞禽鸟兽,让世人叹为观止。
向家华教授在半张邮票大小的象牙片上刻了水浒一百零八将的群像,神态各异;他曾在一把骨质羽扇的扇柄上刻了“红楼群芳谱”,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衣饰,令人叫绝。
向家华教授曾以巴掌大的青田石为底料,雕刻蟠龙九条,镶嵌以米粒大小的象牙,象牙上雕刻着中国帝王头像,并配有文字,鳞片为一百片,即中国自黄帝到溥仪一百个帝王,各种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不久后,向家华教授又推出针眼微雕,他在普通的缝衣针的针孔内安置象牙微粒,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可以看到,米粒象牙上分别雕刻着一峰骆驼,两只大象,一匹骏马和一对雄狮。
一座小宫扇象牙米雕,寸大的扇面上站着一位楚楚动人的侍女,她的手中握着一把展开的宫扇,扇上一位吹箫的侍女,那萧是由一根头发制成,萧上刻着四个字——吹箫引玉。一件件作品,出乎人的意料。
微雕艺术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向家华教授的每一幅“神刻意雕”的作品,都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每每欣赏着向家华教授的细如蚊脚,游刃纵横的作品,内心总会涌动出一种感动的情愫,感动于向家华教授高超的技艺,感动之余,还有深深的折服感;感动于向家华教授忘我的工作,感动之余,还有深深的敬佩感;感动于向家华教授澹泊名利的情趣,感动之余,还有深深的敬意。
“创作是个艰苦的过程。”向家华教授感触地说,然而,这苦中还掺着甜,细细品尝艰苦之后,所留下的艺术价值,就是作为艺术家的向家华教授最甜蜜的收获。
【人物简介】
向家华教授,著名艺术家,毕业于中南美专(现为湖北美院),师从张大千、关山月。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有“全才”之称,他是闻名海内外的世界微雕艺术家,不少作品赢得了中外人士的赞许,被誉为“中国一绝”、“神话般的艺术”。
他是书画界的“全才”,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甲骨文,各种字体信手拈来,颇有造诣;微雕艺术,这项被称为“绝技”的艺术,在向家华教授的手中,更是一次次地被演绎出来,神奇,一次次被向家华教授创造。
很多时候,为了完成一幅作品,向家华教授总是忘我地在屋子里埋头磨砺,不问寒暑,不分黑昼。在精微艺术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上耕耘不止,不问收获,也无所谓个人名利,他澹泊宁静,耐得寂寞;他超然物外,求索不已。
学海无涯勤为岸
云程有路智是梯
向家华教授祖籍湖北,毕业于中南美专(现改为湖北美院)。艺术创作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但是向家华教授却选择了它,并因此有了自己精彩纷呈的人生。向家华教授的人生因艺术而丰富,艺术在他的精雕细琢中而散发出熠熠光芒。艺术和他,早已经在朝夕相处中,合二为一,成为了最完美的、最默契的组合。在向家华教授的眼里,只有艺术。
在大学里,向家华先生的专业是画,师从张大千、关山月,具有艺术天赋而且勤奋好学的向家华先生在得到了两位大师的指点后,画技更是蒸蒸日上。大学毕业之后,向家华教授留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他辛勤耕耘在三呎讲台上二十载,播得桃李竞芳菲。
十余年前,向家华教授来到了澳门,艺术之殿堂大放异彩,自此之后,他更是一头扎进了艺术的殿堂,寻找着他的那个崇高唯美的艺术梦。
在澳门司达口附近的听泉馆画廊,常能见到向家华教授的身影,大部分的时间,他便在这里作画。一幅优秀的作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多时候,在向家华教授心中,创作无所谓昼夜,也无所谓春夏秋冬,那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在听泉馆画廊,向家华教授的两幅画引来了来往行人的惊叹,一幅是邓小平先生的画像,一幅是胡锦涛主席与澳门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握手的场景。两幅作品可用一个词来形容——传神。在每一件让世人惊叹的艺术品的背后,缀满了创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几十年来,向家华教授以画为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鱼虫都是他的擅长之作,画笔下,所有的生物都变得非常有灵气,花会开,鸟能展翅,鱼在游,虫在爬,集天地之精华,让人有一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感觉。
除了绘画,在书画的另一分支——书法上,向家华教授也颇有造诣。一幅二十八字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融合了行书、草书、隶书、甲骨文等多种字体,而且这些字体在一幅字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实乃大师之作。
成功的艺术家总是有某种突出的艺术天赋,以及对艺术持之以恒的热情,向家华教授就是这样,年过七旬的他,一直都在勤力地创作,未曾停止过,在时间的沉淀下,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艺术魅力也更加浓烈。在艺术的道路上,向家华教授不图名,不逐利,自己的作品自己也鲜有收藏,有人喜欢买,他就卖,文化局办展览,他就提供作品,一切从不刻意追寻,一切随意。
向家华教授说:“画家的生活是清贫的。”虽然清贫,却乐在其中,向家华教授喜欢的是沉浸在艺术里的那种感觉,追求的是技艺上的超脱,很简单,也很纯粹,因此,向家华教授的绘画技艺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所创造出来的每一幅作品都富有生命力,让人动心,让人震撼。
一张洁白无暇的纸上,向家华教授写下了潇洒飘逸的两句话——学海无涯勤为岸,云程有路智是梯。这两句话,正是向家华教授艺术路上最真实的写照。
中国一绝
向家华教授一生与艺术结缘,自他选择了艺术之路起,他便告诉自己要一直走下去,这一走,就是五六十年,不仅走得远,而且走得宽。除了绘画和书法,连一种被历代称之为“绝技”的微雕艺术,在向家华教授手中,常常都能游刃有余。
向家华教授独得“精微艺术”之神韵。微雕,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刻作时,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微雕艺术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向家华教授熟练地驾驽着这些条件,在艺海中托起了“精微艺术”这朵充满新意和神秘色彩的浪花。
微雕,顾名思义,微型雕刻。精微艺术,贵在精微,也难在精微,微雕施工面积极小,小至一根头发丝,雕刻时肉眼看不见,是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的,而且它不仅极其微小,还必须在微妙之中再现艺术神采、韵味,因此,每一件精微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坚实的基本功之上。
早在二十多年前,向家华教授的微雕艺术已经很有成就,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他的专题片。1982年,向家华教授在一寸长的象牙筷上,雕刻了一万六千多字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这个被誉为“神话般的艺术”的作品现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中。
二十余年来,向家华教授的佳作不断,一粒樱桃般大小的佛珠,透过高倍放大镜,向孔内望去,佛珠内出现了松鹤延年、仙童献寿、桃园结义、八仙过海等山水人物、飞禽鸟兽,让世人叹为观止。
向家华教授在半张邮票大小的象牙片上刻了水浒一百零八将的群像,神态各异;他曾在一把骨质羽扇的扇柄上刻了“红楼群芳谱”,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衣饰,令人叫绝。
向家华教授曾以巴掌大的青田石为底料,雕刻蟠龙九条,镶嵌以米粒大小的象牙,象牙上雕刻着中国帝王头像,并配有文字,鳞片为一百片,即中国自黄帝到溥仪一百个帝王,各种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不久后,向家华教授又推出针眼微雕,他在普通的缝衣针的针孔内安置象牙微粒,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可以看到,米粒象牙上分别雕刻着一峰骆驼,两只大象,一匹骏马和一对雄狮。
一座小宫扇象牙米雕,寸大的扇面上站着一位楚楚动人的侍女,她的手中握着一把展开的宫扇,扇上一位吹箫的侍女,那萧是由一根头发制成,萧上刻着四个字——吹箫引玉。一件件作品,出乎人的意料。
微雕艺术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向家华教授的每一幅“神刻意雕”的作品,都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每每欣赏着向家华教授的细如蚊脚,游刃纵横的作品,内心总会涌动出一种感动的情愫,感动于向家华教授高超的技艺,感动之余,还有深深的折服感;感动于向家华教授忘我的工作,感动之余,还有深深的敬佩感;感动于向家华教授澹泊名利的情趣,感动之余,还有深深的敬意。
“创作是个艰苦的过程。”向家华教授感触地说,然而,这苦中还掺着甜,细细品尝艰苦之后,所留下的艺术价值,就是作为艺术家的向家华教授最甜蜜的收获。
【人物简介】
向家华教授,著名艺术家,毕业于中南美专(现为湖北美院),师从张大千、关山月。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有“全才”之称,他是闻名海内外的世界微雕艺术家,不少作品赢得了中外人士的赞许,被誉为“中国一绝”、“神话般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