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南京市五所重点大学的工科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因素三个方面问题。调查反映出:在大学初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培养教育是必要的,且这时机也是最佳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不可或缺,但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改革;对重点大学工科类大学生更应该重视情商方面的素质培养。基于此调查,提出了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实施“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内容、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培养的全过程、教育形式应当丰富多彩和分阶段实施等改革发展思路。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就业能力
“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大幅度增长,每年增加约60万,总计约2600多万大学毕业生,比“十五”期间净增1500多万人。虽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有着旺盛的需求,但是由于高校毕业生供给的快速增长大于需求的增长,以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目前,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对较好,但是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已经引起这类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忧,重点大学同样面临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为此,我们于2007年1月和4月,分别对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能力状况”的调查。东南大学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663份,其他学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41份,共计有效调查问卷为3424份。调研对象主要是重点大学工科类四年级学生,调查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探索这些问题,希望获得大学生就业相关情况的真实数据,能够为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挑战、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在大学初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培养教育是必要的,且这时机也是最佳的。
国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进行得较早,一般在中学教育计划中就有系统的教育内容和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发展较晚,还没有在学校普及和系统地进行,更缺乏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虽然高考迫使学生开始思考职业发展的方向,以便确定大学和专业的选择,但是在中学阶段并没有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理论是陌生的,更不可能用于指导实践。最典型的实例就是,部分学生在高考后填报大学和专业时,不是在科学认知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填报志愿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情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太喜欢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认为与自己的职业理想、个性特征、能力等方面不相符合。当产生的忧郁苦闷情绪难以排解,常常导致专业学不好,又难求新的发展方向,有的甚至放弃大学学习,放纵自己而游戏人生。这种现象引起的思考是:到底有多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职业生涯发展的困惑?如何帮助大学生摆脱无知无助所带来的困境?如果在大学阶段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是否能够对职业发展困惑中的大学生有所帮助?是否是大学生真正希望的?
调查显示,大学前仅有21%学生接触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信息。75%的学生是在大学时期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才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大学初期仅有15%(图1)。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时缺乏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指导。那么,在大学教育中是否需要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调查得知,81%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有4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现状感觉满意。23%明确表示不满意,33%属于不清楚;52%的大学生清楚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发展计划;60%以上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中的优劣势、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均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所学专业与理想职业匹配问题上抱有不清楚和不满意的大学生达50%。这组数据说明,大学生普遍关注职业发展,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关注职业的目标确定和发展前景,但是对大学时期的职业发展状况却不是十分满意。这种不满意,不是来自专业学习方面,而是“人职匹配”方面。
大学生普遍关注职业发展,希望获得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大学时期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性指导,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基本处于自发和混沌状态,直到面临就业压力和择业时才真正意识到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重要性。可见,在大学低年级及时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和能力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是大学生期盼的,早期的教育可以减少因职业困惑和迷茫引发的焦虑情绪、消极情绪以及相关的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职业目标和生涯发展计划指导大学生活,在职业发展上事半功倍。因此。在大学初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必要的,且,这时机是最佳的。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必要而且重要的,但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改革。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培养计划中,没有要求必须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课程,也没有强行规定设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职业生涯发展心理辅导的服务机构。目前,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承担部门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在课程教育方面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要机构,由原来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转型而来。指导中心职能的现实情况是行政性偏强而服务性偏弱: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在各大学的发展不一,没有统一的大纲和要求,大都在大学高年级开设,课程内容偏重就业过程的指导。这次调查的重点之一。就是调查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以考察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否适应和满足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
在调查“大学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十项选择中,就业指导课程排在专业课程、社会实践之后,列第三位,职业心理辅导、日常教育管理、素质教育课程和校园活动并列第四位(图2)。这说明大学教育中,在能够很好地影响和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培养教育渠道上,就业指导课程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
调查反映:在大学期间,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达68%,有84%的学生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图3)。他们获得职业生涯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位居前三的是:网络和媒体、职业指导课程、相关书籍(图4)。可见,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的重要途径。
有63%的大学生认为职业指导课程非常受欢迎和受益匪浅,有98%的大学生接受该课程(图5),而且普遍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太晚,应该在大学初期就开设。对于职业指导课程,大学生较满意的是(图6):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的公布、课程联系实际、择业技巧指导、与成功者的交流、专业人士讲座、心理角度对自我的认识、就业程序指导、就业协议书和面试技巧等;不满意 的是(图7):没有进行就业能力训练、课程在四年级开设太晚、缺乏职业相关测试、授课时数太少、职业心理辅导欠缺、没有从心理层面揭示人与人关系等。在大学生所欢迎的教学方式中,位居前四位的是(图8):活动和训练、个体咨询和辅导、专题研讨、课堂教学。所关注的职业指导内容中,居于前五位的是(图9):就业途径、就业能力、就业技巧训练、就业政策、职业发展能力。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是得到大学生赞同和肯定的。但其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主要反映在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内容较窄较浅、形式单一且缺乏互动性、指导不到位等方面。
大学生解决职业选择困惑时所选择的求助渠道,居前几位的依次是(图10):父母和亲友、学校和老师、同学、自己,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位居第六。显然,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得到大学生充分的认同,没有成为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服务机构。
综上所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或缺,但内容和形式都应该贴近学生,要注重实效性,走学科发展道路,形成专业化的指导系统。大学生需要的是专业化指导,解答他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训练相关能力,培养职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质,确认自己的“职业锚”,完成“准职业化”。更期盼这项指导能够从新生教育开始,能够将中心指导工作与课程教育统一规划,互相补充,并贯穿在整个大学期间,成为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三)高校应该重视工科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已经波及到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课程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的热点课题。我们期望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因素的调查分析,找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改革完善的切入点。
工科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点,在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上难以营造情商培养的良好环境,这是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在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因素的调查中(表1),有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善于表达和充分展示自己、人际关系良好、职业发展、个性特征、心理健康、实践操作能力强等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超过70%的大学生赞同社会需求、工作环境和福利条件、就业地区选择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赞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家庭期望和经济状况、薪金、职业生涯规划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仅有34%和43%的大学生同意专业成绩和职业理想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在大学生择业时看重因素的排序上,位居前五的是(图11):行业发展前景、有个人发展空间、福利待遇好、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看出,在就业问题上。重点大学的工科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太担心,主要忧虑的是社会能力和个性等情商类因素,这反映出学校对大学生情商方面的能力培养不足。
在大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重点大学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是成功的,也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培养职业适应能力起重要作用”的前六位选择是(图12):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实践活动、科研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这些大都属于专业和知识能力的培养。但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学校提供的培养途径和收到的效果都没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认为成功就业条件(除专业知识外)的前五位依次是(图13):个性和心理健康水平、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实践和创新能力、与人沟通和合作能力。大学生把有责任心、勤奋、踏实、有团队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列为“最看重的品质”(图14)的前五项。这些数据证实,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困扰因素和希望加强的素质主要是涉及情商方面的。
在回答“求职时您的困惑”的十项选择中,被大学生列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图15):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没有方向和目标、不知道怎么说话才得体、不知道如何回答考官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参加面试。这一结果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大多与人文素质相关。就业问题的访谈,同样反映了大学生面临职场竞争时的焦虑情绪,通常也主要集中在社会适应性、人际沟通和交往、目标规划合理性等方面。工科大学生由于长期受专业环境的影响,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或不准确。对行业前景把握不住,甚至不知道采取何种途径和方法去获得就业的相关信息。带着这样的茫然和焦虑情绪去参加职业应聘。往往是无的放矢地频繁应聘、屡次失败,很容易导致自信心严重受挫,恶性循环又加重了应聘表现不佳。其实,上述问题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训练来解决的,遗憾的是这项工作还没有能够成为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系统的、有计划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展。
二、建议:大学应该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培养的教育计划
就大学职业指导教育培养的内容和途径,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1、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实施“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内容。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实践在国外学校教育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有很好的实践,特别是香港和台湾在这方面所做的本土化工作,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重点大学应该注意到工科类大学生群体职业生涯发展所面临问题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是源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下,会加重工科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形成人职难以匹配的现象。高校要重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选择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地实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训练,促进就业能力的快速提升,推动大学生就业的“人职匹配”,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因此,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好方式,也是帮助大学生应对结构性就业困境的良策。
2、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职业能力辅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培养过程。要重视大学初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更要重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指导,结合开展职业心理发展咨询和辅导、职业发展能力训练,将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在全程化的职业发展能力教育和辅导下,大学生所获得的良好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不但有助于就业,而且能够将其延伸到职业工作中,实现职业生涯优化的可持续发展。
3、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形式应当丰富多彩,可以分阶段灵活推行。实施途径可以考虑:①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适当加入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知识教育。②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对有志向的学生加强前期培养。③与院系班级合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能力辅导”的培养训练活动。这类互动性强的培养方式,在我们进行的教学实验对比研究中,是最受学生欢迎、效果好且辅导面广的教育形式。④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解除职业生涯发展的困惑。这种形式是大学生最需要的,是针对性最强的,实效性最好的方式。但这种方式要求指导者投入的精力大、专业化程度高,且辅导面较窄。⑤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如指导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书、应聘求职书,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求职应聘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逼近职业目标,最终获得职业的深层竞争力,实现职业理想。
我们期待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能力教育能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喜悦,能够与大学生一起成长。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就业能力
“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大幅度增长,每年增加约60万,总计约2600多万大学毕业生,比“十五”期间净增1500多万人。虽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有着旺盛的需求,但是由于高校毕业生供给的快速增长大于需求的增长,以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目前,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对较好,但是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已经引起这类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忧,重点大学同样面临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为此,我们于2007年1月和4月,分别对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能力状况”的调查。东南大学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663份,其他学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41份,共计有效调查问卷为3424份。调研对象主要是重点大学工科类四年级学生,调查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探索这些问题,希望获得大学生就业相关情况的真实数据,能够为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挑战、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在大学初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培养教育是必要的,且这时机也是最佳的。
国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进行得较早,一般在中学教育计划中就有系统的教育内容和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发展较晚,还没有在学校普及和系统地进行,更缺乏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虽然高考迫使学生开始思考职业发展的方向,以便确定大学和专业的选择,但是在中学阶段并没有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理论是陌生的,更不可能用于指导实践。最典型的实例就是,部分学生在高考后填报大学和专业时,不是在科学认知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填报志愿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情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太喜欢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认为与自己的职业理想、个性特征、能力等方面不相符合。当产生的忧郁苦闷情绪难以排解,常常导致专业学不好,又难求新的发展方向,有的甚至放弃大学学习,放纵自己而游戏人生。这种现象引起的思考是:到底有多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职业生涯发展的困惑?如何帮助大学生摆脱无知无助所带来的困境?如果在大学阶段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是否能够对职业发展困惑中的大学生有所帮助?是否是大学生真正希望的?
调查显示,大学前仅有21%学生接触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信息。75%的学生是在大学时期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才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大学初期仅有15%(图1)。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时缺乏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指导。那么,在大学教育中是否需要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调查得知,81%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有4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现状感觉满意。23%明确表示不满意,33%属于不清楚;52%的大学生清楚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发展计划;60%以上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中的优劣势、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均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所学专业与理想职业匹配问题上抱有不清楚和不满意的大学生达50%。这组数据说明,大学生普遍关注职业发展,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关注职业的目标确定和发展前景,但是对大学时期的职业发展状况却不是十分满意。这种不满意,不是来自专业学习方面,而是“人职匹配”方面。
大学生普遍关注职业发展,希望获得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大学时期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性指导,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基本处于自发和混沌状态,直到面临就业压力和择业时才真正意识到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重要性。可见,在大学低年级及时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和能力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是大学生期盼的,早期的教育可以减少因职业困惑和迷茫引发的焦虑情绪、消极情绪以及相关的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职业目标和生涯发展计划指导大学生活,在职业发展上事半功倍。因此。在大学初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必要的,且,这时机是最佳的。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必要而且重要的,但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改革。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培养计划中,没有要求必须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课程,也没有强行规定设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职业生涯发展心理辅导的服务机构。目前,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承担部门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在课程教育方面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要机构,由原来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转型而来。指导中心职能的现实情况是行政性偏强而服务性偏弱: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在各大学的发展不一,没有统一的大纲和要求,大都在大学高年级开设,课程内容偏重就业过程的指导。这次调查的重点之一。就是调查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以考察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否适应和满足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
在调查“大学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十项选择中,就业指导课程排在专业课程、社会实践之后,列第三位,职业心理辅导、日常教育管理、素质教育课程和校园活动并列第四位(图2)。这说明大学教育中,在能够很好地影响和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培养教育渠道上,就业指导课程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
调查反映:在大学期间,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达68%,有84%的学生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图3)。他们获得职业生涯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位居前三的是:网络和媒体、职业指导课程、相关书籍(图4)。可见,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的重要途径。
有63%的大学生认为职业指导课程非常受欢迎和受益匪浅,有98%的大学生接受该课程(图5),而且普遍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太晚,应该在大学初期就开设。对于职业指导课程,大学生较满意的是(图6):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的公布、课程联系实际、择业技巧指导、与成功者的交流、专业人士讲座、心理角度对自我的认识、就业程序指导、就业协议书和面试技巧等;不满意 的是(图7):没有进行就业能力训练、课程在四年级开设太晚、缺乏职业相关测试、授课时数太少、职业心理辅导欠缺、没有从心理层面揭示人与人关系等。在大学生所欢迎的教学方式中,位居前四位的是(图8):活动和训练、个体咨询和辅导、专题研讨、课堂教学。所关注的职业指导内容中,居于前五位的是(图9):就业途径、就业能力、就业技巧训练、就业政策、职业发展能力。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是得到大学生赞同和肯定的。但其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主要反映在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内容较窄较浅、形式单一且缺乏互动性、指导不到位等方面。
大学生解决职业选择困惑时所选择的求助渠道,居前几位的依次是(图10):父母和亲友、学校和老师、同学、自己,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位居第六。显然,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得到大学生充分的认同,没有成为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服务机构。
综上所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或缺,但内容和形式都应该贴近学生,要注重实效性,走学科发展道路,形成专业化的指导系统。大学生需要的是专业化指导,解答他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训练相关能力,培养职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质,确认自己的“职业锚”,完成“准职业化”。更期盼这项指导能够从新生教育开始,能够将中心指导工作与课程教育统一规划,互相补充,并贯穿在整个大学期间,成为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三)高校应该重视工科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已经波及到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课程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的热点课题。我们期望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因素的调查分析,找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改革完善的切入点。
工科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点,在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上难以营造情商培养的良好环境,这是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在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因素的调查中(表1),有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善于表达和充分展示自己、人际关系良好、职业发展、个性特征、心理健康、实践操作能力强等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超过70%的大学生赞同社会需求、工作环境和福利条件、就业地区选择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赞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家庭期望和经济状况、薪金、职业生涯规划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仅有34%和43%的大学生同意专业成绩和职业理想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在大学生择业时看重因素的排序上,位居前五的是(图11):行业发展前景、有个人发展空间、福利待遇好、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看出,在就业问题上。重点大学的工科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太担心,主要忧虑的是社会能力和个性等情商类因素,这反映出学校对大学生情商方面的能力培养不足。
在大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重点大学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是成功的,也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培养职业适应能力起重要作用”的前六位选择是(图12):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实践活动、科研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这些大都属于专业和知识能力的培养。但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学校提供的培养途径和收到的效果都没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认为成功就业条件(除专业知识外)的前五位依次是(图13):个性和心理健康水平、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实践和创新能力、与人沟通和合作能力。大学生把有责任心、勤奋、踏实、有团队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列为“最看重的品质”(图14)的前五项。这些数据证实,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困扰因素和希望加强的素质主要是涉及情商方面的。
在回答“求职时您的困惑”的十项选择中,被大学生列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图15):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没有方向和目标、不知道怎么说话才得体、不知道如何回答考官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参加面试。这一结果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大多与人文素质相关。就业问题的访谈,同样反映了大学生面临职场竞争时的焦虑情绪,通常也主要集中在社会适应性、人际沟通和交往、目标规划合理性等方面。工科大学生由于长期受专业环境的影响,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或不准确。对行业前景把握不住,甚至不知道采取何种途径和方法去获得就业的相关信息。带着这样的茫然和焦虑情绪去参加职业应聘。往往是无的放矢地频繁应聘、屡次失败,很容易导致自信心严重受挫,恶性循环又加重了应聘表现不佳。其实,上述问题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训练来解决的,遗憾的是这项工作还没有能够成为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系统的、有计划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展。
二、建议:大学应该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培养的教育计划
就大学职业指导教育培养的内容和途径,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1、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实施“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内容。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实践在国外学校教育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有很好的实践,特别是香港和台湾在这方面所做的本土化工作,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重点大学应该注意到工科类大学生群体职业生涯发展所面临问题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是源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下,会加重工科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形成人职难以匹配的现象。高校要重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选择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地实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训练,促进就业能力的快速提升,推动大学生就业的“人职匹配”,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因此,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好方式,也是帮助大学生应对结构性就业困境的良策。
2、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职业能力辅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培养过程。要重视大学初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更要重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指导,结合开展职业心理发展咨询和辅导、职业发展能力训练,将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在全程化的职业发展能力教育和辅导下,大学生所获得的良好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不但有助于就业,而且能够将其延伸到职业工作中,实现职业生涯优化的可持续发展。
3、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形式应当丰富多彩,可以分阶段灵活推行。实施途径可以考虑:①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适当加入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知识教育。②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对有志向的学生加强前期培养。③与院系班级合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能力辅导”的培养训练活动。这类互动性强的培养方式,在我们进行的教学实验对比研究中,是最受学生欢迎、效果好且辅导面广的教育形式。④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解除职业生涯发展的困惑。这种形式是大学生最需要的,是针对性最强的,实效性最好的方式。但这种方式要求指导者投入的精力大、专业化程度高,且辅导面较窄。⑤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如指导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书、应聘求职书,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求职应聘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逼近职业目标,最终获得职业的深层竞争力,实现职业理想。
我们期待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能力教育能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喜悦,能够与大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