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属传染病,临床上有恶心、呕吐、纳差、上腹饱胀、厌油、发热,伴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以往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确诊。笔者在超声诊断工作中发现,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往往合并胆囊声像图改变且黄疸性肝炎图像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黄疸型肝炎,现对167例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超声图像观察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本组167例病人,均经我院超声检查发现胆囊有改变而疑诊为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后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其中男94例,女73例。年龄5~46岁,平均16岁。有黄疸者134例,无黄疸者33例。
方法:用SDL-32B及ACUSONXP10C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及4.0MHz。病人空腹8小时以上,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于肝脏及胆囊区进行常规超声检查,重点观察肝脏及胆囊的形态、大小、肝脏内部回声、胆囊壁改变及胆囊腔内回声,切面显示清晰后停帧,进行测量和记录,并同时完成脾脏的检查。
结 果
167例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中,27例肝脏形态大小及回声无明显改变,32例肝脏稍大,回声致密略增强,108例肝脏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肝脏下缘角内缘稍饱满,肝脏呈较低回声。167例中有113例有不同程度的脾脏增大(多属轻度)。167例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均有胆囊的声像图改变,且有黄疸的较无黄疸的变化更明显。其胆囊的改变有以下3种情况:①胆囊壁增厚水肿,厚度大于3mm,有的可达15mm,呈“双边影”。但胆囊壁回声不增强(这可与胆囊炎的胆囊壁鉴别)。②胆囊内壁线不光滑,胆囊内腔不规则,外壁线模糊不清。③胆囊腔明显缩小,内透声差,呈“闭塞状”,周边似低回声浸润。
上述病例经临床治疗2周后复查,可见肝脏恢复渐进正常,胆囊壁开始变薄,囊腔内透声好转,治疗4周后检查,肝脏基本恢复正常,脾脏也开始回缩,胆囊壁回声改变也随肝脏的好转自行恢复正常。
讨 论
急性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两种,病理组织学所见的是以炎症、变性、坏死为主,主要病变部位位于小叶内,表现为肝细胞的肿胀水肿,嗜酸性变,脂肪变(主要见于丙肝),点状、灶状坏死,有的可见某种程度的小叶内胆汁瘀积。甲型、戊型肝炎时汇管区常见较多的浆细胞浸润,甲肝时常可见到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于肝小叶周边,这些组织病理改变,通过超声显像表现出来,如有的患者肝脏增大,形态饱满,有的叶、段回声不均匀,有的回声偏低,光点稀少或细密。本组167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声像图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胆囊的改变。本组资料中,有140例肝脏声像图异常,胆囊的改变也很明显。有27例患者肝脏及大小均正常,而胆囊壁却明显改变,从而提示患者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可能。胆囊壁改变是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一种肝外表现,其胆囊壁改变的病理基础是甲型肝炎病毒侵入胆囊壁而发生炎症水肿所致。通过观察,对非流行季节,发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超声依据胆囊壁的声像图改变可提示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同时通过观察可发现胆囊的改变可随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情的好转而好转,随病情的加重而加重,提示胆囊壁改变严重程度与肝脏损害情况密切相关,这对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的判断及预后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超声检查对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它不受胆囊功能和病人条件的限制,并且能清楚的显示胆囊外形及腔内外变化,不仅为临床提供了可靠诊断依据,还可估计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严重程度,同时对预防隔离及及时治疗都起很重要的作用。熟悉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此种胆囊壁改变,能及时给临床提供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资料与方法
对象:本组167例病人,均经我院超声检查发现胆囊有改变而疑诊为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后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其中男94例,女73例。年龄5~46岁,平均16岁。有黄疸者134例,无黄疸者33例。
方法:用SDL-32B及ACUSONXP10C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及4.0MHz。病人空腹8小时以上,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于肝脏及胆囊区进行常规超声检查,重点观察肝脏及胆囊的形态、大小、肝脏内部回声、胆囊壁改变及胆囊腔内回声,切面显示清晰后停帧,进行测量和记录,并同时完成脾脏的检查。
结 果
167例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中,27例肝脏形态大小及回声无明显改变,32例肝脏稍大,回声致密略增强,108例肝脏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肝脏下缘角内缘稍饱满,肝脏呈较低回声。167例中有113例有不同程度的脾脏增大(多属轻度)。167例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均有胆囊的声像图改变,且有黄疸的较无黄疸的变化更明显。其胆囊的改变有以下3种情况:①胆囊壁增厚水肿,厚度大于3mm,有的可达15mm,呈“双边影”。但胆囊壁回声不增强(这可与胆囊炎的胆囊壁鉴别)。②胆囊内壁线不光滑,胆囊内腔不规则,外壁线模糊不清。③胆囊腔明显缩小,内透声差,呈“闭塞状”,周边似低回声浸润。
上述病例经临床治疗2周后复查,可见肝脏恢复渐进正常,胆囊壁开始变薄,囊腔内透声好转,治疗4周后检查,肝脏基本恢复正常,脾脏也开始回缩,胆囊壁回声改变也随肝脏的好转自行恢复正常。
讨 论
急性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两种,病理组织学所见的是以炎症、变性、坏死为主,主要病变部位位于小叶内,表现为肝细胞的肿胀水肿,嗜酸性变,脂肪变(主要见于丙肝),点状、灶状坏死,有的可见某种程度的小叶内胆汁瘀积。甲型、戊型肝炎时汇管区常见较多的浆细胞浸润,甲肝时常可见到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于肝小叶周边,这些组织病理改变,通过超声显像表现出来,如有的患者肝脏增大,形态饱满,有的叶、段回声不均匀,有的回声偏低,光点稀少或细密。本组167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声像图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胆囊的改变。本组资料中,有140例肝脏声像图异常,胆囊的改变也很明显。有27例患者肝脏及大小均正常,而胆囊壁却明显改变,从而提示患者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可能。胆囊壁改变是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一种肝外表现,其胆囊壁改变的病理基础是甲型肝炎病毒侵入胆囊壁而发生炎症水肿所致。通过观察,对非流行季节,发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超声依据胆囊壁的声像图改变可提示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同时通过观察可发现胆囊的改变可随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情的好转而好转,随病情的加重而加重,提示胆囊壁改变严重程度与肝脏损害情况密切相关,这对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的判断及预后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超声检查对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它不受胆囊功能和病人条件的限制,并且能清楚的显示胆囊外形及腔内外变化,不仅为临床提供了可靠诊断依据,还可估计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严重程度,同时对预防隔离及及时治疗都起很重要的作用。熟悉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此种胆囊壁改变,能及时给临床提供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