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寓教于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ha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当中应用趣味教学策略直接有效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进一步地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在基础阶段针对趣味教学的内容,教师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要确保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语文素养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学生对外界事物一直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却较短,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想让学生实现有效的语文学习,教师就需要从这一性格特点出发,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综合判断,而不是仅仅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来压制学生的天性。
   一、课程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是很容易对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的,但同样也难以保持恒久的关注度,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要素,运用新颖的授课方式和语言表达来做到课程导入。只有打造出精彩有趣的语文课堂,才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保持持久的兴趣,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与教师产生良好互动。尽可能融合多样化的课程导入模式,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所展现的语文世界有更为综合的认知,应用故事、游戏、谈话以及预留悬念等方式,来使得课程导入内容对于学生的兴趣促进作用持续发挥。
   例如,在针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白鹭》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文章的第一句当中就写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有关白鹭的诗句,王维在《积雨辋川庄作》当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目啭黄鹂”就体现了白鹭与田园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这一诗句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兴趣,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白鹭在田间地头、小河小溪当中捕食的场景,无论是现实拍摄也好,还是运用动画的方式来展示,都可以作为课程导入的一种方式,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朗诵文中的对应语句,来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很明显,“漠漠水田飞白鹭”所对应的应当是下文: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衣服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说到白鹭的外表和形态特征,古人也曾用诗作来进行描绘,“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这篇诗作当中,虽然没有任何直接将白鹭二字体现于其中,但是却句句都在写白鹭,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文中对于白鹭的描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来进行细化展现,“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句话的描写就与诗作当中所展现的景象十分相似。
   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以白鹭为主题来进行展开,使得学生能够对白鹭有更为立体的认知。“白鹭”和“诗”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强调的,白鹭的美正是在于其和谐的色彩元素以及恰到好处的身段,要引导学生积极的观察周遭的事物,在郊外踏青的时候可以四下留意白鹭的身影,通过和学生之间的谈话来了解学生对于白鹭的印象,引导学生作出更为细致的描写,将白鹭的实体与诗作、文章来进行巧妙的比对,相信学生也能够逐渐理解生活与语文之间的关系,逐渐学会并懂得如何将生活当中的场景转化为文字描述,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设定情境引人入胜
   一开始去激发学生对于某项事物或者描述的兴趣,相对于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自主性来说,是要更加容易一些的,但是由于语文学习需要学生沉淀自己的思维与内心,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对语文学习内容比较容易丧失兴趣,而目前又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与阅历,对于文本的阅读很难实现全身心的成绩,更难以理解有关文字方面的情绪。所以如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内容产生充分的兴趣和保持主动学习的习惯,就需要适当设定情境来达到目的。
   例如,在学习课文《落花生》的时候,作者和家人像日常一样闲聊,因为花生收获了,就谈论起了花生,为了能够让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由学生来分别扮演父亲、母亲、姐姐、哥哥以及我的角色,在谈论花生的特点时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新的内容,从“花生的好处”来展开讨论,同时引申到“个人的优点”,让学生来思考,花生的“有用”如何与人的“有用”实现具体的联系,作为一个人在集体与社会当中可以发挥出怎样的作用。
   从一个稀松平常的情景入手,让学生能够更好对日常生活展开思考。尤其从目前的社会风气出发,当记者采访到孩子时,很多孩子对于自己的梦想,脱口而出就是:“我想要成为一名网红。”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盛行的网红经济确实为社会进步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帮助,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样同质化的梦想背后,是否也需要增加一些教育意义的内容,就是需要由教师来进行引申思考的了。
   《落花生》全文的中心句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孩子所需要的是健康、积极、向上且正确的价值观。而教师在其中起到的引导作用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如何将课文情境与现实要素实现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对课文当中的内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则十分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准,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努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之火不会轻易的熄灭。
   三、应用现代手段创新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课堂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实现创新教学的途径也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为了能够进一步丰富课堂的整体内容,就需要通过多媒体的力量来促进学生心、眼、耳、手都能够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获得调动,使得学生对于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有更加具有层次性的理解。例如,当教师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的时候,光是课本上的静态图片,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珍珠鸟的灵动气质。
   看文中的描写:“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备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珍珠鸟的动态flash,也可以搜集纪录片的片段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珍珠鸟的形态与样貌。“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这样的珍珠鸟,是不是和每天上学放学回家的孩子们有些许相似,珍珠鸟就如同孩童一般可爱,所以在介绍它的时候,教师也要运用孩子的语气来进行互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珍珠鸟的形象与特征浮想联翩,能够让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脚步展开想象。
   而多媒体的辅助,则可以让教师的语言不再只是辅助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空间,在其配合下,能够实现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游历体验文章中所生成的情感,是非常值得去深入研究的一项教学手段,在未来的教育发展道路上,教师一定要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让现代手段能够走入学生的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结束语
   学生的注意点是比较分散的,彼此之间对不同的事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关注度,时而会产生一定的表现欲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会到趣味性,积极主动展开对语文内容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应用自己的热情与耐心,来引导学生走入语文知识的天地。从而实现在不断的探究与启发当中获得进步,在语文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拓展教学手段,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来提升语文的教学环境质量水平,将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之间实现有效结合,立足于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方式,真正地实现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田勝倩.小学低年级语文趣味识字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20(29):80-81.
   [2]张治军.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对策探析[J].新课程,2020(43):105.
   [3]马培英.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趣味性的策略[J].知识文库,2020(18):120-121.
   [4]王缓.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趣味——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0(17):83-84.
   张旭东,甘肃省玉门市第三小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在《阿Q正传》第三章里有一处描写阿Q挨打的场面:“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似乎”和“确凿”在意义上很明显是有矛盾的。“似乎”含有一种不肯定的意味,而“确凿”却是十分肯定的。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用在一起,就耐人寻味了。  首先,我们来看“似乎打在
把写作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即通过写作以带动语文课程的学习(以写促学)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学,然后知不足”;写,然后知困矣。写作中的疑惑如何解决?从所学课文中寻找答案。以写作教学为主导的文章分析,既有学习的指向性又有目标的集中性,既提高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又节省了时间,将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    一、以写促学可以打开语文学习的情感通道    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学习
半命题作文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考生适当的选择余地,“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就是对半命题作文生动恰当的评价。半命题形式既便于考生放飞个性的风筝,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评分,近两年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据笔者初步统计,2006年中考作文半命题占26.7%,其占比超过全命题和材料作文,紧随话题作文(占比36.9%)之
苏教版(2006年第3版)必修1-4册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编校的问题虽不是很多,但仍有改进的必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细节。    一、“错字”、“误音”    (1)《教科书》必修一91页《像山那样思考》有这样一句:“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描准。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句中的“描准”
散文是初中阅读教学主导文类体系中最重要体系之一,由于散文“形散”的特点,导致学生在散文阅读时,往往理不清头绪,抓不住要领,难以精准把握作者笔下写作对象特点,难以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等,削弱了散文文体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中的效应。引入还原思维,旨在通过寻根溯源的方式,将散文文本还原到其原初系统中,还原到原初状态,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能够透过形式之“散”,在还原散文之“神”,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解读
授课时间:2008年12月  授课地点:湖北仙桃一中礼堂   授课班级:九年级(8)班     师: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活水”就是活色生香的素材,有了丰厚的素材,我们笔下就有了汩汩流淌的清泉。其实啊,这“清泉”到处有,关键是看我们是否善于挖掘运用。古典诗歌是我们中国人最大的宝藏,这节课我们就从它入手,探讨如何从中挖掘素材并为我所用。  首先,古典诗歌
台湾作家王鼎钧的散文《那树》,以平静的语气讲述了一棵城市里的树的生命历程。从很久很久就立在那里,到最终获罪被砍,树的一生,折射出了人类文明前进的速度,也揭示了发展所带来的人性的扭曲。借鉴孙绍振教授对文本分析所用的“还原”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我对《那树》作了以下解读。    一、佝偻老迈的树貌与真诚和善的敬意    文章开篇就描述了那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它立在那条路边很久很久了,从泥泞的小路到驶
每每仔细端详大树时,我会情不自禁地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有意识地追寻人的神韵。我想,树姿态优美,千姿百态,出神入化,会不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呢?树靠它的沧桑阅历、顽强的生命力、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永远比不过树的。种树人在若干年前栽下树苗,岁月更迭,种树人会与时俱“焚”,而树却与时俱壮, 枝叶繁茂,生机勃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
2009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第19题是一道考查对联的题目(4分),要求将所给的8个短语(兰芝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组成两副七字对联,一副新春对联,一副教师办公室对联,并明确写出每副对联的上下联(答案分别是“翠柳迎春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和“桃李满园春绣锦;芝兰绕阶座凝香”)。  这道题,从语文能力角度上看,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其中主要是得体,答题
【评议文章】鲍道宏《文本多元解读:可能及其限度——从诠释学当代发展看新课程阅读教学》,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  【原文提要】文章通过梳理诠释学的发展路径来理解新课程阅读与阅读教学。作者认为,在当代,诠释学对语文阅读主要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呼应和契合,而在诠释学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但这种影响主要应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和方法论意义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