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我国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极大阻碍。在我国沿海地区水资短缺源带来的经济损失尤为严重,即将成为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水资源短缺下海水淡化的新思路
解决水资源短缺这一危机,目前有两个方向:开源和节流。
开源这一方向主要方式是跨流域调水、开发新的地下水来源、丰水期集蓄雨水以及废水回收再利用。节流就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开源的途径不少,但是得水的空间有限。主要体现在:1.跨流域调水成本高,水量受引水区降水影响大,且对沿途的生态破坏严重。2.地下水开采已达到警戒线。3.雨水集蓄受降水时空分布和贮水池规模所限。4.中水回用发展缓慢。同时,节流也难见成效:1.我国农业灌溉以大水漫灌为主,浪费现象难以控制。2.工业生产技术更新缓慢,高能耗产业用水量居高不下。3.居民节水意识和节水方式落后。
在这种情况下,靠常规淡水开发已经不足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此时,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占全球水量97.2%的海水,海水利用成为人们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新方向。海水利用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直接利用是直接取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代替淡水;间接利用就是海水淡化,将淡化海水用于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目前我国每年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的用量达330亿m3,作为间接利用海水的淡化海水生产规模达到日产3.1万m3,随着关键技术国产化水平的提高,每吨淡化海水的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5-7元左右,海水淡化初具规模。
二、海水淡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海水利用成为新的开源途径,它能增加水资源的总量,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这是一种战略性的淡水开发途径,然而,它目前在我国发展缓慢,并没有得到迅速的推广。本文总结了下面几点原因:
(一)对海水淡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不足
跨流域调水、水库、自来水厂建设等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一直以来由水利部门管辖,各级政府对这些项目有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作为开源新途径的海水淡化目前尚未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在扶持力度上显得疲弱,只能依靠海水淡化的运营商、企业等自发筹资发展,海水淡化产品自行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其政策优势与常规水资源开发相比,明显不在一个平台上。
(二)海水淡化的成本核算不合理
相比自来水等常规水源的价格,淡化海水的价格偏高,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这是两者成本核算过程不合理造成的。常规水资源成本计算时考虑到政府税收减免、补贴,经济成本价已经比淡化海水要低;同时,常规水资源和淡化海水成本计算时没有考虑到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使得二者的成本比较有了缺失的一部分,最终的成本价格也就变得不合理。
(三)海水淡化尚未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海水淡化的主产品是淡化海水,同时产生的附属产品有余热和淡化后的高浓度废液。这些附属产品若直接排放,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将成为除成本外阻碍海水淡化发展的又一大难题。这就需要海水淡化走产业化道路,这正是目前海水淡化企业所欠缺的发展思路。
三、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海水淡化产业簇群发展
海水淡化的附属产品产品有生产后的余热和高浓度废液,如果将这些附属产品直接排放,不仅会浪费这部分热量,高浓度废液还会造成环境负担。根据循环经济学原理,海水淡化企业需要走上产业化道路,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这样不仅可以以同时解决成本和环境问题,还能带来规模效益。
海水淡化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核心企业带动和高新技术推进,对海水淡化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针对淡化废液)进行一体化经营布局、专业化生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取得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经济,最终达到产业簇群的目标。具体的产业化过程可以按照这三个方式达成:
(1)海水淡化与相关产业合理组合解决成本问题。针对淡化后的余热,可以与电力工业组合,进行水电联产;针对产生的高浓度废液,可以与化工业组合,提取化学资源;主产品淡化海水可与纯净水产业组合,进入商品流通。上面的几个组合只是目前的思路之一,还有更多层次的组合有待发掘,同时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
(2)通过循环利用淡化废液提高综合效益。这种循环利用是通过下面的方式完成的:从淡化废液中提取工业用盐;借助高浓度淡化液建造人工死海开发旅游业;利用淡化液进行水产养殖。通过上面的循环利用方式可提高海水利用的效率,实现海水综合利用。
(3)通过引导培育海水淡化的高技术产业簇群。目前我国海水淡化项目使用的反渗透膜大部分需要进口,引导和培育海水淡化的高技术产业簇群,特别是重点提高国产膜的技术水平,可以打破美、欧对世界膜市场的垄断,同时,国产膜代替进口膜,解决了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的高成本问题,使得大规模生产淡化海水成为可能。
(二)编制海水淡化产业化规划,并纳入国家水资源规划中
目前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规划方面基本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还是空白。建议国家海洋行政部门编制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方面的规划,将该规划纳入国家水资源发展规划和地方政府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城市建设中。政府通过政策导向,鼓励沿海企业按计划和需求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必要时对能使用海水而不使用海水的企业予以限制。
(三)国家加强对海水淡化的政策扶持
建议加强对海水淡化的政策扶持,建立国家层面的海水淡化专项基金。东部沿海地区和海岛在选择常规淡水开发计划如跨流域调水、自来水厂建设等项目时,要与海水淡化项目进行综合比较,成本接近的项目,应优先安排海水淡化项目,同时给予海水淡化项目对应的资金支持。改革和调整自来水价格,使通过各种开发方式得到的水资源都进入商品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必要时再进行行政引导。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 栾维新.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 阮国岭.打造中国海水淡化市场的完整产业链[J].水工业市场,2008(6).
一、水资源短缺下海水淡化的新思路
解决水资源短缺这一危机,目前有两个方向:开源和节流。
开源这一方向主要方式是跨流域调水、开发新的地下水来源、丰水期集蓄雨水以及废水回收再利用。节流就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开源的途径不少,但是得水的空间有限。主要体现在:1.跨流域调水成本高,水量受引水区降水影响大,且对沿途的生态破坏严重。2.地下水开采已达到警戒线。3.雨水集蓄受降水时空分布和贮水池规模所限。4.中水回用发展缓慢。同时,节流也难见成效:1.我国农业灌溉以大水漫灌为主,浪费现象难以控制。2.工业生产技术更新缓慢,高能耗产业用水量居高不下。3.居民节水意识和节水方式落后。
在这种情况下,靠常规淡水开发已经不足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此时,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占全球水量97.2%的海水,海水利用成为人们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新方向。海水利用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直接利用是直接取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代替淡水;间接利用就是海水淡化,将淡化海水用于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目前我国每年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的用量达330亿m3,作为间接利用海水的淡化海水生产规模达到日产3.1万m3,随着关键技术国产化水平的提高,每吨淡化海水的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5-7元左右,海水淡化初具规模。
二、海水淡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海水利用成为新的开源途径,它能增加水资源的总量,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这是一种战略性的淡水开发途径,然而,它目前在我国发展缓慢,并没有得到迅速的推广。本文总结了下面几点原因:
(一)对海水淡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不足
跨流域调水、水库、自来水厂建设等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一直以来由水利部门管辖,各级政府对这些项目有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作为开源新途径的海水淡化目前尚未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在扶持力度上显得疲弱,只能依靠海水淡化的运营商、企业等自发筹资发展,海水淡化产品自行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其政策优势与常规水资源开发相比,明显不在一个平台上。
(二)海水淡化的成本核算不合理
相比自来水等常规水源的价格,淡化海水的价格偏高,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这是两者成本核算过程不合理造成的。常规水资源成本计算时考虑到政府税收减免、补贴,经济成本价已经比淡化海水要低;同时,常规水资源和淡化海水成本计算时没有考虑到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使得二者的成本比较有了缺失的一部分,最终的成本价格也就变得不合理。
(三)海水淡化尚未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海水淡化的主产品是淡化海水,同时产生的附属产品有余热和淡化后的高浓度废液。这些附属产品若直接排放,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将成为除成本外阻碍海水淡化发展的又一大难题。这就需要海水淡化走产业化道路,这正是目前海水淡化企业所欠缺的发展思路。
三、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海水淡化产业簇群发展
海水淡化的附属产品产品有生产后的余热和高浓度废液,如果将这些附属产品直接排放,不仅会浪费这部分热量,高浓度废液还会造成环境负担。根据循环经济学原理,海水淡化企业需要走上产业化道路,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这样不仅可以以同时解决成本和环境问题,还能带来规模效益。
海水淡化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核心企业带动和高新技术推进,对海水淡化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针对淡化废液)进行一体化经营布局、专业化生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取得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经济,最终达到产业簇群的目标。具体的产业化过程可以按照这三个方式达成:
(1)海水淡化与相关产业合理组合解决成本问题。针对淡化后的余热,可以与电力工业组合,进行水电联产;针对产生的高浓度废液,可以与化工业组合,提取化学资源;主产品淡化海水可与纯净水产业组合,进入商品流通。上面的几个组合只是目前的思路之一,还有更多层次的组合有待发掘,同时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
(2)通过循环利用淡化废液提高综合效益。这种循环利用是通过下面的方式完成的:从淡化废液中提取工业用盐;借助高浓度淡化液建造人工死海开发旅游业;利用淡化液进行水产养殖。通过上面的循环利用方式可提高海水利用的效率,实现海水综合利用。
(3)通过引导培育海水淡化的高技术产业簇群。目前我国海水淡化项目使用的反渗透膜大部分需要进口,引导和培育海水淡化的高技术产业簇群,特别是重点提高国产膜的技术水平,可以打破美、欧对世界膜市场的垄断,同时,国产膜代替进口膜,解决了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的高成本问题,使得大规模生产淡化海水成为可能。
(二)编制海水淡化产业化规划,并纳入国家水资源规划中
目前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规划方面基本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还是空白。建议国家海洋行政部门编制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方面的规划,将该规划纳入国家水资源发展规划和地方政府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城市建设中。政府通过政策导向,鼓励沿海企业按计划和需求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必要时对能使用海水而不使用海水的企业予以限制。
(三)国家加强对海水淡化的政策扶持
建议加强对海水淡化的政策扶持,建立国家层面的海水淡化专项基金。东部沿海地区和海岛在选择常规淡水开发计划如跨流域调水、自来水厂建设等项目时,要与海水淡化项目进行综合比较,成本接近的项目,应优先安排海水淡化项目,同时给予海水淡化项目对应的资金支持。改革和调整自来水价格,使通过各种开发方式得到的水资源都进入商品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必要时再进行行政引导。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 栾维新.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 阮国岭.打造中国海水淡化市场的完整产业链[J].水工业市场,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