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骗子“学习”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ian_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骗子所钻的空子,正是子女对独居老人缺失的那份关爱。
  前不久,一位朋友的父亲去世。这位老伯在他确诊重疾之后到离世的一年多时间里,买了八九万元所谓“能治百病”的“保健品”。后来,我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个“老年人深陷保健食品骗局”的帖子,于是引来各种感同身受的吐槽。
  如今,有些无良商家大打感情牌忽悠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多数连批号都没有,很多老人被洗脑,儿女不让买甚至闹着要跳楼,更有老人明知被骗,却心甘情愿。
  为什么这些老人会对这样的骗局如此“着魔”呢?
  目前销售骗局常用的手段,包括直销、面销、会销。有一位相关部门的监管人士,描述了骗子是如何忽悠老人的:那些“健康”讲座现场,几乎全是老年人,这些骗局一开始打免费的口号,免费给老人发一些挂面、鸡蛋、牙膏之类的小礼品,每天都发,一天三四场;然后再打亲情牌,跟老人套近乎、“嘘寒问暖”,有的带老人坐大巴去烧香祈福,回头还给每个老人求一串开光佛珠等等,在心理防线上打破跟老人之间的隔阂,拉近彼此的距离;在把老人感动得稀里哗啦,获取了老人的信任之后,这些骗子就开始以讲座之名推销了,“专家”用慷慨激昂又“权威”的语气告诉老人,这些“药”能治脑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各种问题,忽悠老人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可以免费获得半年或一年用量的产品,而且保证金还会在一定期限内全额返还……但交完钱之后,这些骗子就人去楼空,不知所踪。有些骗子更猖狂,直接到老人家里明目张胆地推销。
  社会上所有的老人,当然都相对弱势,也都容易被骗子盯上。不过,中国当下的老年人,确切地说,大致出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经历的时代,是其他年龄段的人很难相比的。时代跃进的过强张力,会给人带来巨大焦虑和错位感。
  在所有變化中,城市化的影响尤其大。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也有大城市,但那时,即便在上海、北京,老人独居空巢的情况也并不普遍。老年人空巢现象是随着老龄化出现的,自本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自明了,结果更是普遍相同:他们缺乏温情、缺乏关注,缺乏安全感。
  而这些老人的子女辈——大概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间出生的人,面临的经济和竞争压力更大,他们几乎跟父母辈很少见面。这种现象不是一二线城市独有的现象,连在县城也是如此。有些外出打工的人,甚至几年都不能和家中老人见上一面。
  父母辈那里形成的巨大情感缺口,同时是知识信息的缺口。除了常规的解决方案,比如求助监管,一个重要的办法恐怕是向骗子“认真学习”。
  “保健食品”的销售凭什么能俘获老人家的心?一方面是,人老了之后,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有的可能是常见疾病,老人又非常渴望自己能快点好起来,这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更重要的是,空巢老人在情感上有很大的缺口,平时跟儿女沟通较少,没啥共同语言,但骗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愿意”拿出时间陪老人说话,投其所好,有深入的“感情投入”,很容易“打动”老人,让他们落入骗局之中。
  所以,子女要常回家陪陪老人,多跟老人沟通,陪老人一起锻炼。再不行,就陪老人到正规渠道购买有品质保证又对症的保健品。
  “师贼长法以治贼”,映出的其实是身为子女的短处。
其他文献
起源20世纪上半夜  台湾被日本侵占的岁月,岛内网球运动已经相当盛行。不过当时台湾人所谓的网球并非传统意义的硬式网球,而是在日本发展多年的软式网球。1949年国民党入台,伴随而来的政商达人才将真正意义的硬式网球带到台湾。当时,一位名叫刘香谷的老将成为台湾网球的标志人物。在1958年第三届东京亚运会上,已经48岁的刘香谷以中华台北头号球星的身份,独得女单、女双两面铜牌。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台湾以中
Pedro has a cold. His nose is running, he coughs a lot, and he has a painful and uncomfortable throat. He felt fine last night, but now he is very sick. Pedro wants to go home and rest, but he c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