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季羡林一生著作丰富,研究范围广泛;人生经历曲折,却不丢掉真实的自我,在治学方面体现了批判性思维气质和技能。本文分析了季羡林所具有的批判性思维,对治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季羡林;治学研究;批判性思维
季羡林是一位闻名世界的学者,被誉为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他研究范围广泛: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他的著作中还包括两卷的散文和两卷唐史。他的一百多部著作已汇编成二十四卷《季羡林文集》。丰富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季羡林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和求真性情的为人处世方式,而这又体现了他的批判性思维气质。
一、季羡林的批判性思维
我国学者何云峰认为: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把握、对他人和自己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审察,做出理智性的判断。他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主动思考过程,是一个提问的过程。这两种定义都强调了一种自我反思的判断。“批判性思维精神: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著名学者刘儒德对批判性思维精神的阐述强调了对思维的反思,对自己做出理性判断的自省。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过程。在不同阶段的思维过程中都要不断反思,不仅反思内容,还要反思我们的思维方式本身,不断主动提问、思考,寻求答案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表现。而要做到反思,寻求问题的真正答案,我们必须有宽广的视野,要保持开放性,要勤奋和坚持不懈,要求真。
见多识广并具有保持性,对待他人意见的理解性以及在思想上对分歧世界的开放性是批判性思维气质。季羡林在中学时代涉猎广泛,读书颇丰,在大学期间发表了许多文章,同时也翻译了一些外国的作品,会英语、德语,学过俄语、希腊文,并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言语。他还到过很多地方和国家,见过很多文明古迹,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在《读书·治学·写作》中写道:“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探讨……”“不管多么离奇的想法,其中也有可能有合理之处的。采取其合理之处,扬弃其不合理之处,是唯一正确的办法……个人的意见不管一时觉得多么正确,其实这还是一个未知数。时过境迁,也许会发现它并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到了此时,必须有勇气公开改正自己的错误意见。”季羡林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论述,如在讲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面,他强调要多交流,广通长气。
季羡林是一个真实的人,真诚面对读者,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也是批判性思维者的特点。他在《做真实的自己》中写道:“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么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个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体现了季羡林直面自己的偏好、偏见、口头禅、自我中心或社群中心倾向的诚实性,敢于做真实的自己,而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之一。
寻求相关信息的全面性和严谨性是季羡林治学的特质。他在其《收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一文中写道:“不管用什么办法,收集资料决不能偷懒,决不能偷工减料,形象的说法就是要有“竭泽而渔”的魄力……我们至少也必须做到广征博引,巨细不遗,尽可能地把能搜集到的资料都搜集在一起。”
季羡林锲而不舍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让人钦佩。在《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一文中他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靠的结论。有时候,甚至全世界都承认其为真理的学说,时过境迁,还有人提出异议。”
季羡林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中国文化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我们生活于其中这几十年、近百年,也不能局限于我们居住于其中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我们必须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才能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全貌,而不致于陷于井蛙的地步,不能自拔。总之,我们要从历史和地理上扩大我们的视野,才能探骊得珠。”在对文化交流的看法上,季羡林说道:“文化交流无所不在,文化交流无时不在,文化交流有其自身规律,文化交流要以本国文化为主。”这几点文化交流的看法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正确的。季羡林运用批判性思维总结了文化交流的规律,他提出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为文化领域学者无人不知的观点,至今仍然有重要意义。
季羡林的批判性思维特点就是真,真实面对自己,真实对人,诚实对待个人偏见。而求真,是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目标。
二、季羡林批判性思维的启发意义
社会学家萨姆纳指出思维的批判性习惯要成为社会的常规,必须遍及其所有风俗,因为它是对付生活难题的一个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教育和训练的产物,是一种智力习性和力量。它是我们反对错觉、欺骗、迷信以及误解我们自己和现世环境的唯一保证。季羡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榜样,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不断从其文章中领悟一些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气质或技能,在治学和处世方面加以实践。
季羡林在《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治学经验之谈》一文中写到了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给他的论文开题的评语:“你的文章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都是别人的意见,根本没有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毫无价值。你重复别人的话,又不完整准确。如果有人对你的文章进行挑剔,从任何地方都能对你加以抨击,而且我相信你根本无力还手。因此我建议把绪论统统删掉,在对限定词分析以前,只写上几句说明就行了。”季羡林很受触动,随即确定了自己写文章的原则:“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创见写论文,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的废话少说,不说为宜。”
季羡林勤学好问,对待观点喜欢再三斟酌,坚持不懈地寻求研究的精确结果,有反思和挑战自己的论证和观点的勇气;在治学方面方向明确,持之以恒,具有百折不回的坚定意志力。他的这些治学品质使他在历史语言学研究、历史文化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研究、印度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洞察力,但也受到自我能力的局限。在治学研究中,应该像季羡林那样博闻强识,积累丰富的资料,进行批判性分析,这样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收获丰硕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四卷):中印文化关系[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六卷):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季羡林.季羡林讲演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4]季羡林.红[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5]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6]季羡林.读人生[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7]季羡林.读书·治学·写作[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8]季羡林.我这一生:季羡林自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9]蔡德贵.季羡林年谱长编[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10]季承.我和父亲季羡林[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11]何云峰.论批判性思维[J].社会科学辑刊,2000(6).
[12]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关键词:季羡林;治学研究;批判性思维
季羡林是一位闻名世界的学者,被誉为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他研究范围广泛: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他的著作中还包括两卷的散文和两卷唐史。他的一百多部著作已汇编成二十四卷《季羡林文集》。丰富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季羡林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和求真性情的为人处世方式,而这又体现了他的批判性思维气质。
一、季羡林的批判性思维
我国学者何云峰认为: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把握、对他人和自己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审察,做出理智性的判断。他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主动思考过程,是一个提问的过程。这两种定义都强调了一种自我反思的判断。“批判性思维精神: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著名学者刘儒德对批判性思维精神的阐述强调了对思维的反思,对自己做出理性判断的自省。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过程。在不同阶段的思维过程中都要不断反思,不仅反思内容,还要反思我们的思维方式本身,不断主动提问、思考,寻求答案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表现。而要做到反思,寻求问题的真正答案,我们必须有宽广的视野,要保持开放性,要勤奋和坚持不懈,要求真。
见多识广并具有保持性,对待他人意见的理解性以及在思想上对分歧世界的开放性是批判性思维气质。季羡林在中学时代涉猎广泛,读书颇丰,在大学期间发表了许多文章,同时也翻译了一些外国的作品,会英语、德语,学过俄语、希腊文,并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言语。他还到过很多地方和国家,见过很多文明古迹,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在《读书·治学·写作》中写道:“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探讨……”“不管多么离奇的想法,其中也有可能有合理之处的。采取其合理之处,扬弃其不合理之处,是唯一正确的办法……个人的意见不管一时觉得多么正确,其实这还是一个未知数。时过境迁,也许会发现它并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到了此时,必须有勇气公开改正自己的错误意见。”季羡林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论述,如在讲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面,他强调要多交流,广通长气。
季羡林是一个真实的人,真诚面对读者,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也是批判性思维者的特点。他在《做真实的自己》中写道:“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么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个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体现了季羡林直面自己的偏好、偏见、口头禅、自我中心或社群中心倾向的诚实性,敢于做真实的自己,而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之一。
寻求相关信息的全面性和严谨性是季羡林治学的特质。他在其《收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一文中写道:“不管用什么办法,收集资料决不能偷懒,决不能偷工减料,形象的说法就是要有“竭泽而渔”的魄力……我们至少也必须做到广征博引,巨细不遗,尽可能地把能搜集到的资料都搜集在一起。”
季羡林锲而不舍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让人钦佩。在《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一文中他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靠的结论。有时候,甚至全世界都承认其为真理的学说,时过境迁,还有人提出异议。”
季羡林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中国文化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我们生活于其中这几十年、近百年,也不能局限于我们居住于其中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我们必须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才能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全貌,而不致于陷于井蛙的地步,不能自拔。总之,我们要从历史和地理上扩大我们的视野,才能探骊得珠。”在对文化交流的看法上,季羡林说道:“文化交流无所不在,文化交流无时不在,文化交流有其自身规律,文化交流要以本国文化为主。”这几点文化交流的看法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正确的。季羡林运用批判性思维总结了文化交流的规律,他提出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为文化领域学者无人不知的观点,至今仍然有重要意义。
季羡林的批判性思维特点就是真,真实面对自己,真实对人,诚实对待个人偏见。而求真,是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目标。
二、季羡林批判性思维的启发意义
社会学家萨姆纳指出思维的批判性习惯要成为社会的常规,必须遍及其所有风俗,因为它是对付生活难题的一个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教育和训练的产物,是一种智力习性和力量。它是我们反对错觉、欺骗、迷信以及误解我们自己和现世环境的唯一保证。季羡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榜样,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不断从其文章中领悟一些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气质或技能,在治学和处世方面加以实践。
季羡林在《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治学经验之谈》一文中写到了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给他的论文开题的评语:“你的文章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都是别人的意见,根本没有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毫无价值。你重复别人的话,又不完整准确。如果有人对你的文章进行挑剔,从任何地方都能对你加以抨击,而且我相信你根本无力还手。因此我建议把绪论统统删掉,在对限定词分析以前,只写上几句说明就行了。”季羡林很受触动,随即确定了自己写文章的原则:“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创见写论文,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的废话少说,不说为宜。”
季羡林勤学好问,对待观点喜欢再三斟酌,坚持不懈地寻求研究的精确结果,有反思和挑战自己的论证和观点的勇气;在治学方面方向明确,持之以恒,具有百折不回的坚定意志力。他的这些治学品质使他在历史语言学研究、历史文化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研究、印度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洞察力,但也受到自我能力的局限。在治学研究中,应该像季羡林那样博闻强识,积累丰富的资料,进行批判性分析,这样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收获丰硕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四卷):中印文化关系[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六卷):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季羡林.季羡林讲演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4]季羡林.红[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5]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6]季羡林.读人生[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7]季羡林.读书·治学·写作[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8]季羡林.我这一生:季羡林自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9]蔡德贵.季羡林年谱长编[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10]季承.我和父亲季羡林[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11]何云峰.论批判性思维[J].社会科学辑刊,2000(6).
[12]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