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模式构建的背景
按照新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要实现这些目标,课堂则是教学的主阵地,其中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需要利用课堂。堪称祖国文化精华的文言文又是最值得我们利用的教学材料,学生一旦学好了文言文,对现代文的理解则会驾轻就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事半功倍。所以,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显得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如何优化课堂,更是势在必行。
分析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仍存在这样的情况: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得少,没有主体性原则,仍有不少的教师在“越俎代庖”。特别是对文言文的教学,更是以讲为主,不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尽管教师讲得很认真,但最后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并没有通过参与将知识内化,也就是学生没有动起来,更没有达到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不符合“交互式”教改的原则。所以此处拟试建一种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起来,从而更好地学习,使我们的课堂效率提到最高。
二、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根据素质教育和大语文教育观的要求,语文教学应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而不是只死板地接受知识,做知识的容器。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梁启超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重要的是拿怎样得着结论的方法教人。”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学习的个体和主体,用恰当的方法引导他们,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达到充分的交往互动,那么我們的课堂就会得到极大的优化。这样一来,我们的观念就会改变,就不会出现不敢放手让他们学习的情况。学生掌握了恰当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也就会越学越轻松,效果越来越好。本模式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名为“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三、模式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1、模式的内容
2、操作程序
(1)熟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之后设定课文学习目标:较难的讲读课文由教师设定,而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则可由学生完成。如教学《晏子故事》时,根据本文是文言文和文章的标题,设定三个目标:①理解文意;②掌握重点字词;③分析晏子形象。目标设定后开始读课文。主要教给学生三步阅读法,即:初读,扫障碍;再读,把节奏;三读,初感知。也就是要引导、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式,读出语气,读出韵味。书读得越熟,理解就会越深透。如像《桃花源记》、《出师表》、《鱼我所欲也》等课文,读好了,会非常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大抵观书需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阅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总之,这一步很重要,是以后的步骤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
(2)质疑讨论,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后,教师要进行引导:首先,参看文下注释,自己思考翻译,疏通文意。第二步,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是事先编好的小组,有小组长),在自己充分思考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员间进行相互质疑、讨论、交流。要求:既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又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有理有据,不能只听不说或只说不听。建议: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与别组交流,与教师交流。总之,要达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向的真正而有效的思维上的互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巡查点拨,相机引导。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要检查讨论情况:①抽学生口头翻译文章,译后先由学生纠错,需要时再由教师适当点拨。②检查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落实。③请学生复述课文。方式:可出示画有故事情节的幻灯片,打乱顺序,请学生调整后复述;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复述。
(3)思考感悟,分析文章。分析文章要找准切入点,不必面面俱到。如《晏子故事》以分析晏子形象为重点,分析时应引导学生并可帮学生设计一些问题,然后有导向性地让学生进行讨论,避免盲目性。如对《晏子故事》设问:当楚王侮辱晏子时,他是怎样回击的?最后结果怎样?由此可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楚王又是怎样一个人?待学生热烈而充分地讨论后,教师请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并鼓励有不同的看法。之后,教师进行引导、分析,归纳出晏子的形象特征:机智勇敢、灵活善辩。此处说明一点:准许学生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近的意思,不必苛求一致,因为教师本身就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而已,切不可否定学生的创造性。又如《画蛇添足》、《买椟还珠》等寓言故事,则着重以揣摩寓意为主,像这类课文就完全由学生自己设问,充分讨论后发表见解,并鼓励学生有创意地发表见解,如从多个角度理解寓意,从而培养其发散思维,但最后教师一定要给予点拨和激励性评价。
(4)积累知识,迁移训练。这一步主要是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进行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能力训练。文言词汇的积累可叫学生当堂进行归纳整理后写在专用的积累本上,也可以放在课后。迁移训练是指做一些与本课相关的能力训练,使学生每学一课后都有所得,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如《晏子故事》的教学就可用比喻说理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比如,可设计题目:请用比喻说理的方式谈谈为什么说书籍是人类的财富?于是就有学生说:书籍就像灯塔,能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也有人说:书籍就像金钥匙,能帮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学生的答案可说是异彩纷呈,效果极好,既培养了想象力,又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另外选两则晏子故事,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并作适当的阅读训练,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当然,内容不同的文章可设计不同的能力训练题,这些都应灵活处理。
四、对模式的一点说明
我们制定的这一套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分析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之后,结合新大纲的精神,结合素质教育对语文课堂的要求,在反复实践中的一个尝试,虽为模式,但并非一成不变,还需要我们拿到实践中反复验证、修改。这正如教育建模专家查有梁教授所说:“只有目的明确,针对问题从发展上认识模式的类型及其使用条件,才能合理地建模、选模、用模、评模。”
按照新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要实现这些目标,课堂则是教学的主阵地,其中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需要利用课堂。堪称祖国文化精华的文言文又是最值得我们利用的教学材料,学生一旦学好了文言文,对现代文的理解则会驾轻就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事半功倍。所以,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显得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如何优化课堂,更是势在必行。
分析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仍存在这样的情况: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得少,没有主体性原则,仍有不少的教师在“越俎代庖”。特别是对文言文的教学,更是以讲为主,不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尽管教师讲得很认真,但最后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并没有通过参与将知识内化,也就是学生没有动起来,更没有达到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不符合“交互式”教改的原则。所以此处拟试建一种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起来,从而更好地学习,使我们的课堂效率提到最高。
二、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根据素质教育和大语文教育观的要求,语文教学应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而不是只死板地接受知识,做知识的容器。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梁启超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重要的是拿怎样得着结论的方法教人。”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学习的个体和主体,用恰当的方法引导他们,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达到充分的交往互动,那么我們的课堂就会得到极大的优化。这样一来,我们的观念就会改变,就不会出现不敢放手让他们学习的情况。学生掌握了恰当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也就会越学越轻松,效果越来越好。本模式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名为“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三、模式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1、模式的内容
2、操作程序
(1)熟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之后设定课文学习目标:较难的讲读课文由教师设定,而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则可由学生完成。如教学《晏子故事》时,根据本文是文言文和文章的标题,设定三个目标:①理解文意;②掌握重点字词;③分析晏子形象。目标设定后开始读课文。主要教给学生三步阅读法,即:初读,扫障碍;再读,把节奏;三读,初感知。也就是要引导、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式,读出语气,读出韵味。书读得越熟,理解就会越深透。如像《桃花源记》、《出师表》、《鱼我所欲也》等课文,读好了,会非常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大抵观书需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阅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总之,这一步很重要,是以后的步骤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
(2)质疑讨论,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后,教师要进行引导:首先,参看文下注释,自己思考翻译,疏通文意。第二步,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是事先编好的小组,有小组长),在自己充分思考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员间进行相互质疑、讨论、交流。要求:既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又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有理有据,不能只听不说或只说不听。建议: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与别组交流,与教师交流。总之,要达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向的真正而有效的思维上的互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巡查点拨,相机引导。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要检查讨论情况:①抽学生口头翻译文章,译后先由学生纠错,需要时再由教师适当点拨。②检查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否落实。③请学生复述课文。方式:可出示画有故事情节的幻灯片,打乱顺序,请学生调整后复述;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复述。
(3)思考感悟,分析文章。分析文章要找准切入点,不必面面俱到。如《晏子故事》以分析晏子形象为重点,分析时应引导学生并可帮学生设计一些问题,然后有导向性地让学生进行讨论,避免盲目性。如对《晏子故事》设问:当楚王侮辱晏子时,他是怎样回击的?最后结果怎样?由此可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楚王又是怎样一个人?待学生热烈而充分地讨论后,教师请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并鼓励有不同的看法。之后,教师进行引导、分析,归纳出晏子的形象特征:机智勇敢、灵活善辩。此处说明一点:准许学生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近的意思,不必苛求一致,因为教师本身就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而已,切不可否定学生的创造性。又如《画蛇添足》、《买椟还珠》等寓言故事,则着重以揣摩寓意为主,像这类课文就完全由学生自己设问,充分讨论后发表见解,并鼓励学生有创意地发表见解,如从多个角度理解寓意,从而培养其发散思维,但最后教师一定要给予点拨和激励性评价。
(4)积累知识,迁移训练。这一步主要是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进行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能力训练。文言词汇的积累可叫学生当堂进行归纳整理后写在专用的积累本上,也可以放在课后。迁移训练是指做一些与本课相关的能力训练,使学生每学一课后都有所得,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如《晏子故事》的教学就可用比喻说理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比如,可设计题目:请用比喻说理的方式谈谈为什么说书籍是人类的财富?于是就有学生说:书籍就像灯塔,能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也有人说:书籍就像金钥匙,能帮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学生的答案可说是异彩纷呈,效果极好,既培养了想象力,又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另外选两则晏子故事,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并作适当的阅读训练,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当然,内容不同的文章可设计不同的能力训练题,这些都应灵活处理。
四、对模式的一点说明
我们制定的这一套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分析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之后,结合新大纲的精神,结合素质教育对语文课堂的要求,在反复实践中的一个尝试,虽为模式,但并非一成不变,还需要我们拿到实践中反复验证、修改。这正如教育建模专家查有梁教授所说:“只有目的明确,针对问题从发展上认识模式的类型及其使用条件,才能合理地建模、选模、用模、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