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真实谎言”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g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尔文所著《人类的由来》让我震撼。让我终生不忘的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观念,而是这本书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插曲。
  是关于南太平洋地区一些弱小种族,在英国殖民者侵入之后迅速灭绝的故事。比如,英国人刚刚侵入塔斯马尼亚岛(今属澳大利亚)时,他们估计岛上有原住民七千人(有的人估计有两万人)。他们在跟英国殖民者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不断遭到屠杀,人口锐减。有一次全体殖民者通力协作,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大围剿,他们最后从血泊中举起白旗投降的时候,仅仅剩下一百二十人。他们虽然活下来了,可是他们的尊严、他们的权利,跟他们的土地、天空、植物、动物、海洋一样,完全被侵略者掠夺殆尽。他们的身体越来越坏,他们的求生本能也越来越淡薄。疾病和死亡继续紧紧纠缠着这个衰竭的民族。到1864年,这个民族只剩下1个男人和3个上了年纪的妇女。当那唯一的男人1869年死去的时候,这个民族实际上已经灭绝。
  新西兰麦奥利人的遭遇跟塔斯马尼亚岛人很相近。1858年的人口普查,他们人口为53700人,14年后的人口普查,只有36359人,人口减少32.29%。如此迅速的人口削减,离种族灭绝已经不太遥远了。导致这些种族灭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实非常简单,根本不用进行什么学术研究。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大屠杀。英国政府的一次大屠杀,就把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几千居民变成了一百二十人,这么直接的肉体消灭,一个种族还能壮大起来吗?
  第二呢,殖民者入侵以后,控制了土地和一切资源,逼迫原住民成为他们的奴隶和打工仔,成天为他们的工厂劳动。原住民由主人变成了奴隶,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体系也遭到彻底破坏,他们从物质生态到精神生态整个被摧毁,从情感、意志到神经都绝对压抑,丧失了生存、繁衍下去的热情与动力,于是妇女普遍缺乏生育能力。塔斯马尼亚岛人被强迫迁居之后,22个女人中只有两个女人生过孩子,两个人总共只生了三个孩子。没有后代出生,年长的死一个少一个,这个民族自然就非得消失不可。
  达尔文是学者,他肯定不能用我这么简单的方式,为种族灭绝问题下结论。他怎么下的结论呢?他旁征博引地说,英国人介入南太平洋地区之后,导致了原住民食物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了妇女不怀孕,进而导致他们种族灭绝。而他引述的一切材料,都是英国的教授提供的。再没有比达尔文的旁征博引更加滑稽可笑的“学术研究”了。
  一个这么简单的政治问题,被达尔文绕成了一个生物学问题。
  这跟我在受教育过程中所树立的信念完全对不上号。中国的老师告诉我们说,学者是考究事实、追求真理的,西方的学者尤其具有科学精神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他们的研究更加可靠、可信。
  达尔文用他的巨著中一个小插曲,将中国教育体系种在我心中的一些信念,狠狠地捏碎了。他不仅仅是一个超然世外的科学家,他首先是一个英国人。
  或许,学者并不关心真理本身,他只是编织一套说辞,为他和他的群体的利益的正当性提供真理性的解释,并用同样一套说辞,对其他群体的利益、尊严、权利的正当性进行否定。这个群体可以是一个家族,可以是一个阶级,可以是一个地区,可以是一个国家,可以是一个种族。
  (归雁生摘自《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安蒂里翁大桥是希腊最引以自豪的建筑之一,这座大桥桥面总长2883米,其中跨越海面225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斜拉索桥。   大桥共有368根斜拉钢索,每根斜拉钢索的立柱高227米,建桥共使用了25万立方米混凝土,总投资高达7.7亿欧元。  为了确保安蒂里翁大桥的安全,大桥的设计专家们从一开始就全面运用了当今桥梁建筑上的最高端科技,以确保它在任何状况下都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由于大桥的斜拉钢索以及立柱
期刊
徐立新,笔名牧徐徐,现居安徽合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组文学专家,专栏作家,报社记者。文章散见于《读者》、《意林》、《北京青年报》等近百家报刊。著有《大爱故事》一书。    你是从什么时候对文学产生兴趣的?   应该是高中时期吧,当时只是喜欢看书和杂志,并不清楚写作和发表是怎么一回事。我性格有些内向,特别喜欢与文字对话。  第一次发表文章是什么时候?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  第一次发表文章应该是
期刊
2005年的一天,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农民豪伊、纽约的音乐家皮特、奥马哈的家庭主妇苏茜,分别得到10亿美元和一封信。  豪伊是位普通农民,也是位环保主义者。在一次去非洲的旅行中,他正准备拍摄迁徙中的羚羊与斑马,突然看到贫穷的农民放火清理土地。于是豪伊领悟到,要保护非洲的生态环境,就得先解决人们的粮食问题。有了这10亿美元,豪伊立刻决定,要用余生投资最有效益、最能造福人类的领域:农业。他先是在加纳北部投
期刊
那天,母亲清理家里的旧物,竟找出几盘老式录音带。家人回想起来,那是几十年前,一家人朗读文学作品的录音。  打我记事起,家里就有读书的习惯。我指的读书是读出声来,即人们说的“朗读”。  父亲是位军人,但因为年轻时在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受到过俄罗斯现实主义画派影响,对俄罗斯文学也十分偏爱。印象中他特别喜欢莱蒙托夫描写要塞生活的章节。  “当我驰进科依萨乌尔山谷的时候,太阳已经开始隐入白雪皑皑的山脊之后,
期刊
在公交车上,我前面站着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孩。车上很拥挤。这时候上来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气喘吁吁地,感觉很疲惫。我前面那个瘦瘦小小的女孩就对她前面那个坐着的男青年温和地说,请你给这位抱孩子的母亲让个座。那个男人无动于衷,眼睛盯着窗外,似乎没有听见。但女孩并没有放弃,每过一分钟便重复一遍,请你给这位抱孩子的母亲让个座。声调依旧是温和的。她一共说了不下二十遍,那男青年终于忍不住了,猛地站了起来,愤怒地盯了
期刊
在田埂上散步。麦田的边上种着几行蚕豆,豆角饱满,一根根,绿手指一样,在晚风中指指点点。顺手摘下一只,剥开,放进嘴里。   嗬,那一股昂扬的豆腥气,纯然一只刚刚捉来的小兽,在口腔的笼子里来回窜动,张开嘴巴,为它打开笼门,它却把牙齿组成的栅栏一一撞到,就是找不到出口。   小时候,常常被蚕豆这样捉弄,感觉这是童年和蚕豆两个小淘气之间的一个游戏。遥隔二十年,它不经意间又给我的味蕾来了一小拳。   植物是
期刊
早晨,戒嗔和往常一样在院落中清扫落叶,智恒师父匆匆地从房里出来,没头没脑地扔了句“别动院子里的水缸”,便下山去了。  天明寺的院子里只有一个水缸,有时不想频繁使用水泵从井里泵水,便一次性多抽点上来,存在水缸里,用于日常使用和浇浇花草。那个水缸一直放在院子的角落里,平时也没有特意留意过。  被智恒师父的话引发了好奇心,跑去水缸那里,却见水缸上多了一块木板,把水缸口盖得很严实,怎么也看不到水缸里面。想
期刊
一个一个小店,里头全部是花边。世界上,什么东西用得到花边呢?小女孩的蓬蓬裙,老婆婆的裤脚,年轻女郎贴身的蕾丝胸罩,新娘的面纱,晚餐的桌巾,精致的手绢,让窗子变得美丽的窗帘,做梦的枕头套和床罩,教堂里烛台下的绣垫,演出结束时徐徐降下的舞台帷幕,掌声响起前垂在鲜花下的流苏……各种大小剪裁、花式各样、颜色不同的花边,挂满整个小店。店主正忙着剪一块布,头也不抬。他的店,好像在出售梦,美得惊心动魄。  然后
期刊
我从小就喜欢“诸子百家”,但是半懂不懂。1978年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学的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我的导师有一个观点——基本上也是学术界的共识,凡是学古代文学史、哲学史专业的都要过先秦关,这个是基本训练。《逍遥游》一开始说,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飞起来九万里,一路上飞过去激荡起海水三千里,花六个月时间从北海飞到南海。于是那些雀、斑鸠、蝉就嘲笑大鹏,说你飞那么远干什
期刊
河边有一棵树,数周以来,每当日出时分,我们就会凝望着它。当太阳缓缓从地面升起,慢慢爬过树梢,一瞬之间,这棵树就会变得通体金黄,每片叶子都亮闪闪的,充满了生机。就在凝望之中,你忘记了时光流逝,忘记了弄清楚它是什么树。因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它那美丽的身躯上散发出一股奇妙的韵味,慢慢荡漾开来,笼罩了山野,笼罩了河流。当太阳再升高一些,树叶就会微微颤动,跳舞一般。每一秒钟,这棵树都呈现出不同的风姿。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