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教学即将结束时,突然发现我在细读文本时忽略了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课文中以“月亮”为线的几处景色描写:“月亮升起来了”“银色的月光”“皎洁的月光”“月光如水的夜晚”。课文中对景色的描写只有这四处,都写到月亮,值得深思。
为了让学生细细体会这些词句,我增加了一个课时,做了个临时的教学计划:“前几堂课上,同学们用发现的眼光找到了启示的深刻含义,关注到了表现‘我’的心情变化的词句,还有一类词句我们却忽略了,请同学们投入感情再读一读,看谁能欣赏到它们的美丽?”
学生读完后很快举手发言了,我有些欣喜地走到一个学生身边听她的发言,她说:“是‘乞求’一词,‘乞求’的声音应该是很小的,这说明‘我’已经意识到向爸爸要求是不好的,‘乞求’这个词非常恰当地表达了“我”此时的心情。”
“是啊,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我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这是一种怎样的转变?”
“这是一种道德的转变。”
“太精彩了。就在这种美丽的转变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些美丽的语言。你们能够发现吗?”
我耐心地等待着,这时,另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告诉我是场景的句子:“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肯定地对他点了点头。举手的同学多了几个,我把让他们一个个地大声地朗读这些句子。然后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课文总是写月亮。”“为什么这几处景色描写总是写到月亮呢?”“银色的月光下是很美的,可以衬托出‘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是一件很美的事情。”“衬托这个词说得好……”我顺势再作引导。
教师对文本的细读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是教师的深刻应该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当你完成了这样的文本细读,走进课堂,你底气十足,你左右逢源,你出神入化,你定能营造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盛景。◆(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为了让学生细细体会这些词句,我增加了一个课时,做了个临时的教学计划:“前几堂课上,同学们用发现的眼光找到了启示的深刻含义,关注到了表现‘我’的心情变化的词句,还有一类词句我们却忽略了,请同学们投入感情再读一读,看谁能欣赏到它们的美丽?”
学生读完后很快举手发言了,我有些欣喜地走到一个学生身边听她的发言,她说:“是‘乞求’一词,‘乞求’的声音应该是很小的,这说明‘我’已经意识到向爸爸要求是不好的,‘乞求’这个词非常恰当地表达了“我”此时的心情。”
“是啊,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我明白了爸爸的用心。这是一种怎样的转变?”
“这是一种道德的转变。”
“太精彩了。就在这种美丽的转变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些美丽的语言。你们能够发现吗?”
我耐心地等待着,这时,另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告诉我是场景的句子:“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肯定地对他点了点头。举手的同学多了几个,我把让他们一个个地大声地朗读这些句子。然后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课文总是写月亮。”“为什么这几处景色描写总是写到月亮呢?”“银色的月光下是很美的,可以衬托出‘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是一件很美的事情。”“衬托这个词说得好……”我顺势再作引导。
教师对文本的细读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是教师的深刻应该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当你完成了这样的文本细读,走进课堂,你底气十足,你左右逢源,你出神入化,你定能营造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盛景。◆(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