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统计学教学改革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教学目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授课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师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本文通过介绍本校统计学的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其它高校的统计学改革提高参考。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其目标是探讨数据内部数量规律性。它既是经管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又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虽然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但教学改革的步伐无止境。因为统计学教学改革既是提高统计学的教学质量、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内在要求,又是做为统计学教师的必然使命。因此,研究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统计学的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路径、模式的探讨,使得我们对统计学教学改革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括教学目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授课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师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本文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论述的。笔者通过对我校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的介绍,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为其他高校的统计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目标是关键的问题,教学目标决定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紧密的联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1]。不同层次的院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研究人才,而一般层次的教学型大学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针对我校是独立学院,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到我校经营类各专业,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掌握一定商业技能,能从事商业活动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该培养目标,我校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用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并为将来从事商务与经济统计工作打下基础。”我们的教学工作是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的。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载体,它是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与展开的。回顾统计学的发展历程,统计学分为两大学派,一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二是数理统计学。而我国高校开设统计学的传统是,理工类专业开设数理统计学,经管类专业开设社会经济统计学。这种划分一直以来是泾渭分明,鲜有突破。近年来,我国统计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倡导“大统计”,号召我国统计工作者不分领域,团结在“大统计”的这面旗帜下,一同为发展我国的统计事业与统计学术贡献力量[2]。笔者高度赞赏这些有识之士的高瞻远瞩和宽广胸怀,并结合我校的培养目标和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拟将数理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精华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充分展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在商务与经济领域的运用,参考国外经典教材,构建《商务与经济统计学》子学科。我们以该子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具体而言,该子学科体系包括下面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
1.绪论。主要是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概况。
2.描述性统计。主要包括统计分组、频数分布、统计表与统计图、综合指标、时间序列、统计指数。
3.概率论。主要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的分布、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4.推断统计学。主要包括抽样和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实验设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课时数、教学大纲等方面对上述内容作适当的取舍。
三、授课方式的改革
根据冯叔民[3]的归纳,统计学主要有三种授课方式:1.普通课室授课方式,2.多媒体课室授课方式,3.计算机机房授课方式。冯叔民通过对比分析指出:“第三种授课方式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课程教学改革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能比较好地完成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互联网时代《统计学》最普遍的授课模式。”
笔者认同冯的观点,但是针对我校学分制和大小课授课的基本教学制度,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授课方式,则需要对上述三种授课方式進行扬弃、发展、完善和创新。下面介绍一下我校统计学授课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这里,介绍一下我校的基本教学制度。我校基本的教学制度是学分制和大小课授课方式。学分制的关键是选课制。而大小课授课制度,则是我校为了优化教学资源,而提出的一项创新的教学制度。该制度安排是,大班授课与小班授课相结合。通常,大课的教学容量是100—150人左右,大班授课;而一个大班通常由二到四个小班组成,小课就是小班授课,小班的教学容量通常是50人左右。大课与小课的关系是,一般大课是上新课和理论课;小课通常是习题课、复习课或实践课。
笔者的授课模式,就是将冯的授课模式跟我校的基本教学制度相结合。其中,大课采取冯文中的第二种授课模式,即多媒体课件大班授课模式;而小课采取的第三种授课模式,即在计算机试验室授课。大小课分工是,大课主要是讲授理论和新课,而小课主要讲授软件操作和进行互动教学。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用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4]。教学方法与授课模式的关系是:习惯化的、制度化的教学方的授课模式。我们现在主要探讨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对教学方法的划分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第一类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讲授法;第二类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讨论法,第三类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技能,如自学指导法[4]。统计学教学必须要将这三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的结合与创新。
首先,这三种方法要有机结合,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这是由我校的大小课制度和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师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师灌输知识的讲授法,虽然在大课授课过程中不可避免,但也要尽可能地与学生互动。教师可在授课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有深刻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且通过抽丝剥茧的由表入里的提问,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例如:在讲授比较相对指标时,教学材料是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的男女性别比是106.74∶100.00。我们可根据材料,依次提出如下4个问题:1.男女性别比说明什么问题?2.理论上的男女性别比应该是多少?3.造成这样性别比的原因是什么?4.对各位同学的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统计指标背后的现实含义,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多进行案例分析,也可以达到与学生互动的目的。
再次,重视培养学术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在小课时,教导学生学习统计软件操作,让学生动手,收集和分析数据,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我们在学期初的时候布置一个统计学的综合作业,让学生在学期末上交,让学生边学边完成。作业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如在我校开设糖水店的可行性分析等。通过综合作业的训练,使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和技能得到升华。
五、师资要求
好的目标和战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实施。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模式等方面的要求,需要我们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体的要求是:
1.要有扎实的统计学专业知识。能系统、深刻地掌握统计学两个子学科-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体系结构和专业知识。
2.要有扎实的经管类专业知识。由于统计学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要求教师能系统掌握上述学科的知识。
3.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而是要通过授课,引导学生如何用统计学的观点和方法思考社会经济现象,尤其分析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因此,要求授课教师一方面要有对现实的深刻的洞察力,同时也要有历史的纵深感。
4.熟练掌握至少一种以上的统计软件的操作。例如要求教师熟练掌握SPSS和Excel的操作。
师资队伍的提高和优化,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培训或引进来实现。
六、教育评价的改革
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的角度来看,评价可理解为测评与估价两个部分。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和计算,取得学生数据,估价是对这个数据作出评价。那教育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切可行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5]。传统的统计学的教育评价侧重中成绩的评定,而我们倡导教育评价应包括成绩的评定与教学效果的评估。对于学生成绩评定,不是单一维度的,应该是全方位的。其不單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的评定,还应包括对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据能力的综合考察。笔者对学生的总评成绩如图所示:
在图1中,总评成绩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评定两项。平时成绩包括了课堂表现、作业和考勤。其中,课堂表现纪录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认真程度等方面;作业包括若干次课后作业和还有综合作业一次。考勤占15%是我校规定的。考试成绩分为上机考试与期末闭卷笔试两项。其中上机考试是运用统计软件解答5—6道综合题;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考查学生对统计学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可以多维度、深入地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方法、模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事前准备、事中监测和事后反馈。例如,事前要做好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进度表等教学指导文件。事中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包括与学生沟通,听取学生对教学方面的评价,或主动请同事、专家和领导前来听课,或者召开公开课。事后要有学生评价反馈机制,例如我校要求每一门课程快结束时,都要学生进行教学评价。为更专业地研究,可设计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价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最后,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反省、总结和改进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
七、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廓清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发展路径。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括了教学目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授课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师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统计学的教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张人杰,邓云洲.大教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428.
[2]袁卫等.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P2.
[3]冯叔民.《统计学》、网站与三种授课方式的比较研究[J].教学研究,总第71期:29-31.
[4]教育部人事司编写组.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版.
[5]苏志鹏.高职高专类统计学的授课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第3期.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其目标是探讨数据内部数量规律性。它既是经管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又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虽然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但教学改革的步伐无止境。因为统计学教学改革既是提高统计学的教学质量、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内在要求,又是做为统计学教师的必然使命。因此,研究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统计学的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路径、模式的探讨,使得我们对统计学教学改革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括教学目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授课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师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本文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论述的。笔者通过对我校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的介绍,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为其他高校的统计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目标是关键的问题,教学目标决定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紧密的联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1]。不同层次的院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研究人才,而一般层次的教学型大学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针对我校是独立学院,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到我校经营类各专业,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掌握一定商业技能,能从事商业活动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该培养目标,我校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用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并为将来从事商务与经济统计工作打下基础。”我们的教学工作是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的。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载体,它是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与展开的。回顾统计学的发展历程,统计学分为两大学派,一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二是数理统计学。而我国高校开设统计学的传统是,理工类专业开设数理统计学,经管类专业开设社会经济统计学。这种划分一直以来是泾渭分明,鲜有突破。近年来,我国统计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倡导“大统计”,号召我国统计工作者不分领域,团结在“大统计”的这面旗帜下,一同为发展我国的统计事业与统计学术贡献力量[2]。笔者高度赞赏这些有识之士的高瞻远瞩和宽广胸怀,并结合我校的培养目标和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拟将数理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精华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充分展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在商务与经济领域的运用,参考国外经典教材,构建《商务与经济统计学》子学科。我们以该子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具体而言,该子学科体系包括下面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
1.绪论。主要是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概况。
2.描述性统计。主要包括统计分组、频数分布、统计表与统计图、综合指标、时间序列、统计指数。
3.概率论。主要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的分布、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4.推断统计学。主要包括抽样和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实验设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课时数、教学大纲等方面对上述内容作适当的取舍。
三、授课方式的改革
根据冯叔民[3]的归纳,统计学主要有三种授课方式:1.普通课室授课方式,2.多媒体课室授课方式,3.计算机机房授课方式。冯叔民通过对比分析指出:“第三种授课方式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课程教学改革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能比较好地完成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互联网时代《统计学》最普遍的授课模式。”
笔者认同冯的观点,但是针对我校学分制和大小课授课的基本教学制度,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授课方式,则需要对上述三种授课方式進行扬弃、发展、完善和创新。下面介绍一下我校统计学授课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这里,介绍一下我校的基本教学制度。我校基本的教学制度是学分制和大小课授课方式。学分制的关键是选课制。而大小课授课制度,则是我校为了优化教学资源,而提出的一项创新的教学制度。该制度安排是,大班授课与小班授课相结合。通常,大课的教学容量是100—150人左右,大班授课;而一个大班通常由二到四个小班组成,小课就是小班授课,小班的教学容量通常是50人左右。大课与小课的关系是,一般大课是上新课和理论课;小课通常是习题课、复习课或实践课。
笔者的授课模式,就是将冯的授课模式跟我校的基本教学制度相结合。其中,大课采取冯文中的第二种授课模式,即多媒体课件大班授课模式;而小课采取的第三种授课模式,即在计算机试验室授课。大小课分工是,大课主要是讲授理论和新课,而小课主要讲授软件操作和进行互动教学。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用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4]。教学方法与授课模式的关系是:习惯化的、制度化的教学方的授课模式。我们现在主要探讨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对教学方法的划分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第一类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讲授法;第二类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讨论法,第三类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技能,如自学指导法[4]。统计学教学必须要将这三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的结合与创新。
首先,这三种方法要有机结合,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这是由我校的大小课制度和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师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师灌输知识的讲授法,虽然在大课授课过程中不可避免,但也要尽可能地与学生互动。教师可在授课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有深刻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且通过抽丝剥茧的由表入里的提问,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例如:在讲授比较相对指标时,教学材料是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的男女性别比是106.74∶100.00。我们可根据材料,依次提出如下4个问题:1.男女性别比说明什么问题?2.理论上的男女性别比应该是多少?3.造成这样性别比的原因是什么?4.对各位同学的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统计指标背后的现实含义,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多进行案例分析,也可以达到与学生互动的目的。
再次,重视培养学术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在小课时,教导学生学习统计软件操作,让学生动手,收集和分析数据,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我们在学期初的时候布置一个统计学的综合作业,让学生在学期末上交,让学生边学边完成。作业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如在我校开设糖水店的可行性分析等。通过综合作业的训练,使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和技能得到升华。
五、师资要求
好的目标和战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实施。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模式等方面的要求,需要我们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体的要求是:
1.要有扎实的统计学专业知识。能系统、深刻地掌握统计学两个子学科-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体系结构和专业知识。
2.要有扎实的经管类专业知识。由于统计学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要求教师能系统掌握上述学科的知识。
3.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而是要通过授课,引导学生如何用统计学的观点和方法思考社会经济现象,尤其分析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因此,要求授课教师一方面要有对现实的深刻的洞察力,同时也要有历史的纵深感。
4.熟练掌握至少一种以上的统计软件的操作。例如要求教师熟练掌握SPSS和Excel的操作。
师资队伍的提高和优化,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培训或引进来实现。
六、教育评价的改革
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的角度来看,评价可理解为测评与估价两个部分。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和计算,取得学生数据,估价是对这个数据作出评价。那教育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切可行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5]。传统的统计学的教育评价侧重中成绩的评定,而我们倡导教育评价应包括成绩的评定与教学效果的评估。对于学生成绩评定,不是单一维度的,应该是全方位的。其不單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的评定,还应包括对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据能力的综合考察。笔者对学生的总评成绩如图所示:

在图1中,总评成绩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评定两项。平时成绩包括了课堂表现、作业和考勤。其中,课堂表现纪录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认真程度等方面;作业包括若干次课后作业和还有综合作业一次。考勤占15%是我校规定的。考试成绩分为上机考试与期末闭卷笔试两项。其中上机考试是运用统计软件解答5—6道综合题;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考查学生对统计学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可以多维度、深入地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方法、模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事前准备、事中监测和事后反馈。例如,事前要做好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进度表等教学指导文件。事中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包括与学生沟通,听取学生对教学方面的评价,或主动请同事、专家和领导前来听课,或者召开公开课。事后要有学生评价反馈机制,例如我校要求每一门课程快结束时,都要学生进行教学评价。为更专业地研究,可设计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价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最后,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反省、总结和改进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
七、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廓清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发展路径。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括了教学目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授课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师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统计学的教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张人杰,邓云洲.大教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428.
[2]袁卫等.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P2.
[3]冯叔民.《统计学》、网站与三种授课方式的比较研究[J].教学研究,总第71期:29-31.
[4]教育部人事司编写组.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版.
[5]苏志鹏.高职高专类统计学的授课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