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教学作为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正被广泛地采用.探究教学离不开已赋予情境的问题.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产生认知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相互交流,亲自体验,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新性及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呢?
1 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1 科学性
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守科学规律.内容上必须科学,是实际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而不能是教师人为编造的;其表述必须科学,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1.2 可行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在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要求上,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1.3 主体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让学生做到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1.4 层次性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阶梯性,要善于把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相联系的子问题,以便学生层层深入地研究.
1.5 新颖性
创设问题情境要新颖,令学生耳目一新.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促进学生的思考.
2 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
一般来说,选择和创设的问题,教师不可平铺直叙地呈现给学生,而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取舍,既要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又要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几个方面考虑.
2.1 利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社会环境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教学常与自然现象、社会环境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 物质的比热容
情境创设 播放多媒体动画,通过讲述生动事例,让学生了解沙子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都比水快.例如,夏天,小明和小华赤脚在海边玩耍,踩在沙滩上,觉得沙子很烫,而跳到海里游泳,海水却比沙子凉多了,为什么呢?会不会海水的温度就是比沙子低呢?为了弄明白,他们晚上又来到海边,仔细试了沙子和水,结果发现晚上海水却比沙子暖和.
提出问题 为什么同一时刻海水和沙子的温度不一样呢?白天海水和沙子比沙子凉,怎么到了晚上海水却比沙子暖和呢?
2.2 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信息.利用实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主动获得感性信息,再经过思考、探索,从而揭示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出物体运动的规律.
案例 杠杆
情境创设:每个小组的木板上都钉有一枚图钉,请大家试试看,能否用手直接将其拔出来?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将图钉拔出来呢?
师:大家想到了这么多种方法,现在请你们试试看,哪种方法更省力?(用起子撬、用钳子拔等等)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在完成某项任务时,需要利用到某些工具.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以下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在开酒瓶的时候,要用开瓶扳手(播放Flash动画演示开瓶的过程).
(2)用撬棒将地上的石块撬起(播放Flash动画演示过程).
(3)演示用铡刀切纸.
(4)演示用活塞式抽水机抽水时,手柄的工作情况.
(5)演示用筷子夹瓶内的物体.
提出问题:以上的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3 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任何新知识均可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组合学习,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增长点,或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案例 内能
情境创设:演示实验——将回力玩具车向后拉动后松手,玩具汽车向前运动.
提问:你能分析出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吗?
提问: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
提出问题: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量叫什么能量呢?
2.4 利用物理学史和科学发展史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史是一门漫长的历史,很多物理学家把通过毕生努力而获得的知识财富都留给了后人.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既能认识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案例 光的色散
情境创设:当白光通过无色玻璃和各种宝石的碎片时,就会形成鲜艳的各种颜色的光,这一事实早在牛顿的几个世纪之前就已有了解,可是直到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才有牛顿通过实验研究了这个问题.
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做了色散实验,他在著作中作了如此描述:“把我的房间弄暗,在窗板上开一个小孔,让适量的太阳光(白光)射入室内,再在小孔近处放置我的棱镜,光便通过棱镜折射而到达对面的墙上”;墙上出现的是红橙黄绿蓝青紫的彩色光带,长度约为宽度的五、六倍.牛顿惊异地发现,圆柱形的太阳光束经过三棱镜,居然成了一道道平行的长条形彩色光谱.為了确定色散的起因,牛顿做了种种试探性实验(甚至于自己磨制棱镜),譬如他考虑到“环境条件是否会产生影响”,棱镜“玻璃的凹凸或其他意外不规则性”是否会产生影响,据此而设计的不同实验以及实验结果都在他的著作中一一说明.其中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这样一个实验:在靠近窗板小孔处放置第一个棱镜,太阳光通过后形成的彩色光带投射于第一个屏,此屏上也开一小孔,一部分光线通过后又经置于屏后的第二个棱镜的折射而投射到第二个屏上;再者,使第一个棱镜慢慢地转动,则第一个屏上的彩色光带上下移动,从而让不同颜色的光线通过屏上的小孔.于是看到,被第一棱镜折射最大(小)的紫(红)光,被第二棱镜折射也最大(小).因此牛顿作出判断:“经过第一棱镜折射后所得的彩色光带正是由各种不同颜色光所组成的白光经折射形成的”,并进而肯定:“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白光正是由各种不同颜色光的非均匀的混合体”.
经过反复实验,牛顿终于证实:白色光所以能色散形成彩色光谱,决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由于它本身就是由折射率不同的各种彩色光混合组成的.
提出问题:白光组成怎样?白光经三梭镜折射后有什么规律?等等.
2.5 利用教材中的数据型图表创设问题情境
新教材中的数据型图表很多.恰当地运用图表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联想,而且通过对图表进行分析、判断、综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案例 地球的磁场
情境创设:我们已经学习了磁体周围的磁场初步知识,请看第35页(苏科版物理九下)图16-9.
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请你回答:地球的磁场分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呢?
3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且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当然,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和需要,有时候可随机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2)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宜太多,也不宜太难,太多会使课堂显得杂乱无章,太难会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利于知识的学习.
(3)创设的问题情境其应答域要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开放性.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产生认知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相互交流,亲自体验,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新性及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呢?
1 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1 科学性
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守科学规律.内容上必须科学,是实际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而不能是教师人为编造的;其表述必须科学,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1.2 可行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在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要求上,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1.3 主体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让学生做到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1.4 层次性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阶梯性,要善于把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相联系的子问题,以便学生层层深入地研究.
1.5 新颖性
创设问题情境要新颖,令学生耳目一新.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促进学生的思考.
2 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
一般来说,选择和创设的问题,教师不可平铺直叙地呈现给学生,而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取舍,既要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又要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几个方面考虑.
2.1 利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社会环境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教学常与自然现象、社会环境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 物质的比热容
情境创设 播放多媒体动画,通过讲述生动事例,让学生了解沙子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都比水快.例如,夏天,小明和小华赤脚在海边玩耍,踩在沙滩上,觉得沙子很烫,而跳到海里游泳,海水却比沙子凉多了,为什么呢?会不会海水的温度就是比沙子低呢?为了弄明白,他们晚上又来到海边,仔细试了沙子和水,结果发现晚上海水却比沙子暖和.
提出问题 为什么同一时刻海水和沙子的温度不一样呢?白天海水和沙子比沙子凉,怎么到了晚上海水却比沙子暖和呢?
2.2 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信息.利用实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主动获得感性信息,再经过思考、探索,从而揭示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出物体运动的规律.
案例 杠杆
情境创设:每个小组的木板上都钉有一枚图钉,请大家试试看,能否用手直接将其拔出来?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将图钉拔出来呢?
师:大家想到了这么多种方法,现在请你们试试看,哪种方法更省力?(用起子撬、用钳子拔等等)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在完成某项任务时,需要利用到某些工具.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以下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在开酒瓶的时候,要用开瓶扳手(播放Flash动画演示开瓶的过程).
(2)用撬棒将地上的石块撬起(播放Flash动画演示过程).
(3)演示用铡刀切纸.
(4)演示用活塞式抽水机抽水时,手柄的工作情况.
(5)演示用筷子夹瓶内的物体.
提出问题:以上的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3 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任何新知识均可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组合学习,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增长点,或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案例 内能
情境创设:演示实验——将回力玩具车向后拉动后松手,玩具汽车向前运动.
提问:你能分析出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吗?
提问: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
提出问题: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量叫什么能量呢?
2.4 利用物理学史和科学发展史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史是一门漫长的历史,很多物理学家把通过毕生努力而获得的知识财富都留给了后人.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既能认识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案例 光的色散
情境创设:当白光通过无色玻璃和各种宝石的碎片时,就会形成鲜艳的各种颜色的光,这一事实早在牛顿的几个世纪之前就已有了解,可是直到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才有牛顿通过实验研究了这个问题.
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做了色散实验,他在著作中作了如此描述:“把我的房间弄暗,在窗板上开一个小孔,让适量的太阳光(白光)射入室内,再在小孔近处放置我的棱镜,光便通过棱镜折射而到达对面的墙上”;墙上出现的是红橙黄绿蓝青紫的彩色光带,长度约为宽度的五、六倍.牛顿惊异地发现,圆柱形的太阳光束经过三棱镜,居然成了一道道平行的长条形彩色光谱.為了确定色散的起因,牛顿做了种种试探性实验(甚至于自己磨制棱镜),譬如他考虑到“环境条件是否会产生影响”,棱镜“玻璃的凹凸或其他意外不规则性”是否会产生影响,据此而设计的不同实验以及实验结果都在他的著作中一一说明.其中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这样一个实验:在靠近窗板小孔处放置第一个棱镜,太阳光通过后形成的彩色光带投射于第一个屏,此屏上也开一小孔,一部分光线通过后又经置于屏后的第二个棱镜的折射而投射到第二个屏上;再者,使第一个棱镜慢慢地转动,则第一个屏上的彩色光带上下移动,从而让不同颜色的光线通过屏上的小孔.于是看到,被第一棱镜折射最大(小)的紫(红)光,被第二棱镜折射也最大(小).因此牛顿作出判断:“经过第一棱镜折射后所得的彩色光带正是由各种不同颜色光所组成的白光经折射形成的”,并进而肯定:“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白光正是由各种不同颜色光的非均匀的混合体”.
经过反复实验,牛顿终于证实:白色光所以能色散形成彩色光谱,决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由于它本身就是由折射率不同的各种彩色光混合组成的.
提出问题:白光组成怎样?白光经三梭镜折射后有什么规律?等等.
2.5 利用教材中的数据型图表创设问题情境
新教材中的数据型图表很多.恰当地运用图表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联想,而且通过对图表进行分析、判断、综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案例 地球的磁场
情境创设:我们已经学习了磁体周围的磁场初步知识,请看第35页(苏科版物理九下)图16-9.
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请你回答:地球的磁场分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呢?
3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且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当然,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和需要,有时候可随机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2)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宜太多,也不宜太难,太多会使课堂显得杂乱无章,太难会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利于知识的学习.
(3)创设的问题情境其应答域要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