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供给与需求: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这就是经济学家。你应该开始了解一下经济学家是如何看这个世界的:分工导致商品与服务的交换,社会必须以某种方式协调所有的生产与消费。全球所有高收入社会,比如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国家,主要是通过市场安排来调节它们的经济,且或多或少受到政府的影响。
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
三个市场中的第一个是商品市场,其价格从何而来?很多非经济学家在谈到价格时,说价格“太高”或“太低”,其实是把目前的世界和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相比,所以你会听到“护士薪资太低”或“汽油价格太高”这样的话。对经济学家来说,这就像说今天的天气太冷或太热。它只告诉你这个人的某种偏好,但没有说明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对非经济学家来说,价格是关于个人价值取向的价值承载(value-laden)。经济学家试图避免这类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钻石与水的矛盾”(diamond-waterparadox)。这个说法出自经济学家始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里区别了“交换价值”(valueinexchange)与“使用价值”(valueinuse)。钻石有很高的交换价值,如果你有一颗钻石要交易,那么你可以换到很多钱;但钻石没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既不能吃,也不能修剪你的篱笆,当作镇纸也很难用,基本上就是无聊的奢侈品。相反,水是生活基本必需品之一,更不用说水的非基本用途,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这个概念可以很简单地用一张图来呈现。商品数量为横轴,价格为纵轴。代表需求的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表示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直觉上,这个模型是有意义的,但实际原因是什么?经济学家提出了两个具体理由。其一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effect),当商品价格越来越越来越高时,人们可能会拿其他商品取而代之。另一个理由是“收入效应”(incomeeffect)。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你的收入的购买力降低,因此你不能像过去一样每样东西都买,你会买较少的东西或是同样的东西少买一点。这里出现一个吊诡的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了需求波动?答案不是价格,价格会影响的是需求量,但不会使需求关系本身发生变动。当经济学家谈到“需求”变动时,并不是在说一个点向上或向下移动,而是指在同样的总量下,整条需求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我们谈的是在纵轴的每种特定价格下,所对应的需求量变大或变小。什么因素可以造成这样的变动?
·假如社会整体的收入上升会怎样?如果每个人都更有钱,那么市场上的大部分商品在每种价格下的需求量都会更多。
供给是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供给量也容易上升,这是因为当价格上涨时,厂商会变得更愿意供给商品。因此,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而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也许这里头包含了某些直觉,但经济学家试图详述厂商背后的具体理由:首先,当价格上涨时,厂商就会想生产更多商品,以赚取更多利润;再来,若价格上涨幅度够大,就会有新厂商决定生产并加入加入这个市场。美妙的均衡点就如“需求”与“需求量”经常被搞混一样,人们对“供给”与“供给量”也有类似困惑。供给量是指在某个特定价格下所生产的特定数量,供给是指在每种价格下生产多少数量。供给量是一个点,而供给是一条曲线。这里又有一个奇怪的问题,这次是从供给的角度提出的:什么因素会影响供给?答案和上次一样,不是价格。价格会使供给量改变,但它不会使整条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供给增加时,整个供给关系必须移动,以便在每种特定价格下,供应更多的数量。反之,供给减少时,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必须供应更少的数量。能使得供给如此移动的因素,有哪些例子?
·假如技术改变,会怎样?更便宜的生产方式,可能意味着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可以供给更多数量的产品。
·要素价格(inputprice,或称投入价格)改变,会有什么影响?要素价格是制造商品所投入的成本。如果厂商使用很多油或很多钢来制造产品,当油或钢的价格上涨时,那么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商品供给量将会下降。现在,我们准备探讨供给与需求如何互动。让我们思考一个基本商品,例如比萨,首先考虑的是低价的情况。在低价时,供给量相对少,因为没有人想生产该商品,但需求量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很多人想以这个低价买很多比萨。当比萨价格上涨一些时,餐厅就会生产更多,供给量会增加;但一旦价格上涨,使得人们较不愿购买,需求量就会下降。当供给量上升且需求量下降时,在某个点上,比萨的需求量会等于供给量,这个点就称为“均衡点”。均衡点在实务上是什么意思?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点,那么该商品的供给量将超出需求量,东西将开始滞销;为了清除库存,卖家必须开始降价,直到人们愿意购买。于是,价格开始朝这个均衡点下跌,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均衡点这个位置有其特定的经济意义:价格与数量是有效率的,没有造成浪费。均衡点是市场经济的倾向,但这不是说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需要多长时间?市场通常多靠近均衡点?市场价格何时或是否会冲过均衡點而需要拉回?这些都是存在已久的争论。在21世纪最初10年中期,市场钟摆开始摆到另一端之前,美国房价明显转向,有好几年时间都在均衡点上方。但长期来看,市场通常会走向均衡。需求或供给的任何改变(记住,是整条曲线的改变),都将使均衡点发生位移。很多经济学入门课程都会探讨上述需求与供给发生位移的结果。商品与案例或许不同,但基本模式是一样的:考虑需求,考虑供给;从均衡点出发,思考需求或供给位移时会发生什么,思考新的均衡点会出现什么样的新价格与数量。供给与需求是一个架构,用来讨论市场如何决定价格和数量,以及这些市场价格与数量为什么会改变。了解了这一点,你就有经济学的基础了。在现实世界里,均衡点意味着只有这个需求量与供给量是平衡的,但并不表示人们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买家总是会说:“我觉得我买贵了。”而卖家总会说:“居然卖得这么便宜。”有时,买家或卖家会向政府游说,改变某个商品的价格,即使该商品的市场处于或靠近均衡点。在深度的哲学意义上,供给与需求的真相也许不总是可爱的、在道德上吸引人的或令人向往的,但它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一种有力且准确的方式,以帮助我们描述和理解价格为什么处在那个水平,以及价格可能上升或下降的理由。
作者简介:杨睿,女,汉,198808,重庆,硕士研究生,助教,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类
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
三个市场中的第一个是商品市场,其价格从何而来?很多非经济学家在谈到价格时,说价格“太高”或“太低”,其实是把目前的世界和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相比,所以你会听到“护士薪资太低”或“汽油价格太高”这样的话。对经济学家来说,这就像说今天的天气太冷或太热。它只告诉你这个人的某种偏好,但没有说明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对非经济学家来说,价格是关于个人价值取向的价值承载(value-laden)。经济学家试图避免这类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钻石与水的矛盾”(diamond-waterparadox)。这个说法出自经济学家始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里区别了“交换价值”(valueinexchange)与“使用价值”(valueinuse)。钻石有很高的交换价值,如果你有一颗钻石要交易,那么你可以换到很多钱;但钻石没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既不能吃,也不能修剪你的篱笆,当作镇纸也很难用,基本上就是无聊的奢侈品。相反,水是生活基本必需品之一,更不用说水的非基本用途,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这个概念可以很简单地用一张图来呈现。商品数量为横轴,价格为纵轴。代表需求的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表示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直觉上,这个模型是有意义的,但实际原因是什么?经济学家提出了两个具体理由。其一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effect),当商品价格越来越越来越高时,人们可能会拿其他商品取而代之。另一个理由是“收入效应”(incomeeffect)。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你的收入的购买力降低,因此你不能像过去一样每样东西都买,你会买较少的东西或是同样的东西少买一点。这里出现一个吊诡的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了需求波动?答案不是价格,价格会影响的是需求量,但不会使需求关系本身发生变动。当经济学家谈到“需求”变动时,并不是在说一个点向上或向下移动,而是指在同样的总量下,整条需求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我们谈的是在纵轴的每种特定价格下,所对应的需求量变大或变小。什么因素可以造成这样的变动?
·假如社会整体的收入上升会怎样?如果每个人都更有钱,那么市场上的大部分商品在每种价格下的需求量都会更多。
供给是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供给量也容易上升,这是因为当价格上涨时,厂商会变得更愿意供给商品。因此,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而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也许这里头包含了某些直觉,但经济学家试图详述厂商背后的具体理由:首先,当价格上涨时,厂商就会想生产更多商品,以赚取更多利润;再来,若价格上涨幅度够大,就会有新厂商决定生产并加入加入这个市场。美妙的均衡点就如“需求”与“需求量”经常被搞混一样,人们对“供给”与“供给量”也有类似困惑。供给量是指在某个特定价格下所生产的特定数量,供给是指在每种价格下生产多少数量。供给量是一个点,而供给是一条曲线。这里又有一个奇怪的问题,这次是从供给的角度提出的:什么因素会影响供给?答案和上次一样,不是价格。价格会使供给量改变,但它不会使整条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供给增加时,整个供给关系必须移动,以便在每种特定价格下,供应更多的数量。反之,供给减少时,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必须供应更少的数量。能使得供给如此移动的因素,有哪些例子?
·假如技术改变,会怎样?更便宜的生产方式,可能意味着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可以供给更多数量的产品。
·要素价格(inputprice,或称投入价格)改变,会有什么影响?要素价格是制造商品所投入的成本。如果厂商使用很多油或很多钢来制造产品,当油或钢的价格上涨时,那么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商品供给量将会下降。现在,我们准备探讨供给与需求如何互动。让我们思考一个基本商品,例如比萨,首先考虑的是低价的情况。在低价时,供给量相对少,因为没有人想生产该商品,但需求量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很多人想以这个低价买很多比萨。当比萨价格上涨一些时,餐厅就会生产更多,供给量会增加;但一旦价格上涨,使得人们较不愿购买,需求量就会下降。当供给量上升且需求量下降时,在某个点上,比萨的需求量会等于供给量,这个点就称为“均衡点”。均衡点在实务上是什么意思?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点,那么该商品的供给量将超出需求量,东西将开始滞销;为了清除库存,卖家必须开始降价,直到人们愿意购买。于是,价格开始朝这个均衡点下跌,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均衡点这个位置有其特定的经济意义:价格与数量是有效率的,没有造成浪费。均衡点是市场经济的倾向,但这不是说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需要多长时间?市场通常多靠近均衡点?市场价格何时或是否会冲过均衡點而需要拉回?这些都是存在已久的争论。在21世纪最初10年中期,市场钟摆开始摆到另一端之前,美国房价明显转向,有好几年时间都在均衡点上方。但长期来看,市场通常会走向均衡。需求或供给的任何改变(记住,是整条曲线的改变),都将使均衡点发生位移。很多经济学入门课程都会探讨上述需求与供给发生位移的结果。商品与案例或许不同,但基本模式是一样的:考虑需求,考虑供给;从均衡点出发,思考需求或供给位移时会发生什么,思考新的均衡点会出现什么样的新价格与数量。供给与需求是一个架构,用来讨论市场如何决定价格和数量,以及这些市场价格与数量为什么会改变。了解了这一点,你就有经济学的基础了。在现实世界里,均衡点意味着只有这个需求量与供给量是平衡的,但并不表示人们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买家总是会说:“我觉得我买贵了。”而卖家总会说:“居然卖得这么便宜。”有时,买家或卖家会向政府游说,改变某个商品的价格,即使该商品的市场处于或靠近均衡点。在深度的哲学意义上,供给与需求的真相也许不总是可爱的、在道德上吸引人的或令人向往的,但它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一种有力且准确的方式,以帮助我们描述和理解价格为什么处在那个水平,以及价格可能上升或下降的理由。
作者简介:杨睿,女,汉,198808,重庆,硕士研究生,助教,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