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的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是先后乘坐火车、卡车从北京抵达山西五台,最后是骑毛驴进入豆村寻找佛光寺(右页上图),一路车马劳顿。78年后,在2015年4月一个闷热的初夏日,我们借助灵巧轻快的宝马X1,一路从北京出发,沿108国道深入太行山脉,顺着当年的铁路线同方向往山西进发。
108国道起点于北京的天宁寺,终点远在云南昆明,全长3356公里。我们的宝马X1尽管车身不大,但是它搭载的N20双涡管涡轮增压4缸汽油发动机,集合Valvetronic电子气门、高精度燃油直喷、BMW双涡管单涡轮增压三大先进技术,动力澎湃,发动机在1250转/分直到4800转/分的广泛区间内均可获得最大扭矩,一句话,动力相当澎湃。我们经过京西名刹戒台寺和潭柘寺后,就进入了奔往河北野山坡的太行山脉的峡谷里,一路翻山越岭很是自如。
在深山峡谷里,公路隧道很少,大多是绕山而行,坡陡而且弯道多。新BMW X1的动力组合、悬架及低重心的设计在此时展现了极大的驾驶乐趣,在发卡弯的下段,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视线不由自主的由弯心位置向上观察到发卡弯上段无来车时,一侧车轮贴近弯心,刹车-加油门-出弯一气呵成,发动机响应迅速,变速箱加减档均非常顺畅,没有一丝迟疑,富有韧性的悬架带来很好的支撑,良好的驾驶体验和驾驶信心使驾乘新BMW X1长途旅行成为一种享受。
在太行山峡谷中行进,可以看见凌空飞腾的瀑布,可以亲近山溪边徜徉的牛羊(右中图),可以俯瞰山谷弥漫的雾气,可以远眺如血的残阳,这就是走国道而不选择高速公路的驾驶乐趣。
在河北易县境内的赵各庄镇,我们一路前行的108国道和京原铁路几乎贴在一起。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在火车车厢里透过车窗看见的景色,是否也是如此幽静而美丽呢?
420公里的山路后,我们经河北涞源抵达山西繁峙。
新BMW X1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重心低,仿佛要告诉世人:我在远行舒适性和过弯性能上都很在行。引擎盖两条筋线包围住的“蓝天白云”标志和进气格栅硕大的双肾设计,让人无论是在静态停放还是路面遭遇,都能第一时间辨识出强烈的品牌DNA。特别是在108国道河北与山西交汇点附近,我们“检阅”了数公里长的拉煤货车的“长龙”,货车司机们面色疲惫,看见我们小巧的X1轻快地驶过,他们的目光都亮了起来!
在繁峙县城稍作整修,我们往南经过峨口镇进入五台山区。河北的桃李已经开败,夏季的阳光开始灼人。我们的宝马X1进入五台山区后却感受到阵阵凉意。这里的的温度比山外要低,春天还刚刚开始,山杏含苞待放,农民们正在田野里翻地,准备春季的播种(上页下图)。
山区里的道路时好时坏。X1散热性能优异的17英寸轮毂辅以BMW特有的低压续航轮胎,无论是在高速公路还是在偶有碎石的国道上面,都不会担心爆胎,尽管我们还遇到一场小雨,X1的安全性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
在一处牌匾为《五峰咽喉》的城门洞里(左中图),已经废弃的五台山“官道”上,往日车马穿梭,进香信众络绎不绝的路上一片寂静。民国风格的建筑群沉默地守护在“官道”两边。在关门旁边的一处厢房内,我们看到一些损坏的泥塑。大多数的泥塑像都被人掏空了胸脯,露出里面的黄土和稻杆。肢体也被折断,里面的木头支架也突兀在外。只是他们的面部还保留着各自的微笑或愤怒(左中图)。
关门外面,可以俯瞰到远处的五台群山。一位牧羊人在山坡上孤独的坐着,一群羊散在周围吃草。他告诉我们:“这里的道早就没有人走了!解放前的时候,人车马都得从这里过呢。”(左下图)
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是从五台县城出发,骑毛驴北上,沿豆村行进,最后找到佛光寺的。我们是驾驶宝马X1,从五台山西边南下,沿繁五线到达闫家寨村,抵达佛光寺。
当年梁思成回到北京后发表了题为《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的论文,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不仅是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了。这里的唐代建筑、塑像、壁画、墨迹被称为佛光寺四绝(上页上图)。
今天我们沿着小路穿越铺满地膜的农田而来,山道上有整修道路形成的土堆,幸亏宝马X1的最低离地间隙是189毫米,得以越过障碍顺利通过。我们携带了摄影和摄像器材,光是三脚架就有4个,好在宝马X1后排靠背可按40:20:40比例折叠,全部放平后行李箱空间可增加到1350升行李厢空间,器材归置完好。
宝马X1保持着鲜明家族特点的“天使眼”圆形大灯与内嵌在保险杠中与之同宽的圆形雾灯得到了很好的呼应。前翼子板的轮眉顶点向后自然舒展延伸,新BMW X1的腰线自B柱以后向上徐徐延展,一直连接至尾灯,整个侧面浑然一体,勾勒出新BMW X1的动感特质。在佛光寺山门外,那一抹阳光总是恰到好处的落在新BMW X1的腰线上,使你不能忽视其的存在。
我们来到偏僻幽静的山门前,如同一下子对接上了时光隧道一样,瞬间从宝马X1代表的现代信息化工业时代,切换到了苍松翠柏代表的唐代农耕文明的鼎盛时期。我们推开山门,进入佛光寺前庭,满目的苍松翠柏。待我们步上台阶后,气势雄壮的东大殿一下子进入眼帘!
78年前,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忍受毛驴的颠簸与疲惫而来。今天的我们却有幸轻松舒适地驾驶宝马X1而至。
佛光寺,历经1100多年沧桑的唐代艺术瑰宝,我们终于来了!
己在佛光寺的观察经历时说:“四周万籁俱寂,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楼阁内蝙蝠唧唧的尖叫声。在阴暗的视野下,我们隐约感觉到几只蝙蝠疾速地从隔壁的孔洞中飞了出来,。猛然间,一只蝙蝠撞进了网里,我就势一卷,将它罩住,慢慢地放下来。仔细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腿上和尾膜上布满了纤毛。经过测量和检索,我们判定它们是北京鼠耳蝠。”
2006年开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学家吕舟教授带队,首次使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测绘,完成了《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吕舟教授的门生张荣为该报告的负责人。 “过去的建筑测绘手段落后,人工皮尺丈量,加上建筑材料本身就有侧角,弯曲,倾斜的变化,测量数据一般只能读到厘米级,很难控制误差,并且有大量数据无法测量。我们使用三维激光仪器后,可以取得所有需要的尺寸数据,并能将误差控制到毫米级。”张荣说:“我们得到了3000多个木制构件的数据,测算出了东大殿地建筑结构基本单位是一分等于21毫米。从斗拱的材分尺寸到所有的开间、进深都是依据这个单位比例来进行的。我们因此得到了东大殿建成时的设计原型。根据原型和现状的对比,发现了西南角柱下沉了20厘米,后檐有3根柱子相比短小,明显是后代更换的。根据现场勘查可以肯定的是,佛光寺东大殿的结构没有变化,绝大部分材料都依然是唐代原件!”
相比之下,日本京都、奈良等地现存的唐代建筑,因为有历代多次的整修、翻新,结构和构件已经变化,很多元素都已经不是唐代的原物了。而且,当年日本的唐代建筑受限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认识的缺失,主要是模仿外形结构的相似,很多内部的规制都很粗糙,天花板内外的结构完全脱节。要说到纯正的唐风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才是最原汁原味的,由此可见佛光寺在整个东亚古代建筑史上的珍贵地位!
1961年,五台山佛光寺被列入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命运女神也十分眷顾这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期间,据说“破四旧”的红卫兵也曾经来过这里企图捣毁佛殿,却最终未能得手。中华民族的这点古代建筑的血脉幸运的完整保留下来了。
1984年,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在美国出版,佛光寺考察成果是其中重要篇章。
有趣的是,据日本昭和十四年(1939)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支那文化史迹》(常盘大定(1870-1945),关野贞(1868-1935)著)所记载。日本建筑学家曾经委托摄影师在1925年拍摄过佛光寺的照片。一位日本的净土宗学僧小野玄妙甚至在1922年拜访五台山的时候就到达过佛光寺,也拍摄了图片。可能是因为小野玄妙不太懂建筑,而日本的建筑学家本身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法式”的了解不够透彻,又没有亲自到现场勘察,也就无法断定佛光寺的确切年代和艺术价值。
五台山上,一如既往的香火旺盛。偏僻山村里的佛光寺依然如野百合一般的悄悄绽放。目前,佛光寺一年的、接待的游客大约4000多人,大多是古建筑的爱好者,或者文物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来这里的参观者中有一部分是学习美术,建筑的大学生群体。外国游客不多,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欧美客人主要是来自于文化艺术机构。文物部门目前的政策是“以保护为主的开放”。
刘俊文,一位略显内向腼腆的文管所长,48岁的他从2000年开始,已经在佛光寺工作15年之久。一位调皮的大学生模样的游客用手叩响了挂在东大殿台阶上的明代铜钟,刘俊文赶紧一路小跑过去劝阻。“我们都长期住在佛光寺大院子里,文物保护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这样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在我们的手里得到良好的保护和照顾,我们都很自豪!”刘俊文说:“我自己也不知道进入过东大殿多少次了。我自己最喜欢的是释迦牟尼佛面前的两个伺女,她们就在佛像前对立站着。每次我们一打开东大殿,伺女手里的丝巾仿佛被大门外的风轻轻吹动,丝巾的一角都轻拂飞扬起来的感觉!唐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塑技艺让大家叹服不已!”
中国历史上,对于建筑的研究非常缺失。中国文化传统里,绘画和书法都被尊为高大上的艺术范畴。可是,建筑学却一直被人为地贬低为“工匠之术”,甚至是“奇技淫巧”。梁思成先生开创了中国建筑作为艺术门类的先河,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开山鼻祖。同时,梁思成先生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先驱。
梁思成先生很早就具备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眼光。解放战争时期,他为当时包围北平的解放军提供了不能作为炮击目标的古代建筑名单。他早就有这个意识,就是文化遗产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必须共同保护。联合国正式推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在1975年,比他晚了20多年。张荣说:“梁先生不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先驱,他提出的修旧如旧的核心概念,到现在也是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圭臬!”
东大殿屹立在五台山一隅已经115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找寻到这里那一刻也过去了78年!在偏僻幽静的佛光寺院落里,似乎依然可以看到梁思成和林徽因兴奋的面容和调研,测绘的忙碌身影。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我们得到许多,又失去许多。相比“得不到”和“已失去”,最值得珍惜的就是“在当下”。
黄昏时分的佛光寺是最美的,因为太阳西沉,霞光可以直接照进坐东面西的东大殿。站在大殿前的唐代石经幢旁遍眺望远方,远处的太行山脉层峦叠嶂,晚霞在迷雾中勾勒出群山蜿蜒的迷人线条。
美好的一定就是短暂的吗?佛光寺似乎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抚今追昔,终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08国道起点于北京的天宁寺,终点远在云南昆明,全长3356公里。我们的宝马X1尽管车身不大,但是它搭载的N20双涡管涡轮增压4缸汽油发动机,集合Valvetronic电子气门、高精度燃油直喷、BMW双涡管单涡轮增压三大先进技术,动力澎湃,发动机在1250转/分直到4800转/分的广泛区间内均可获得最大扭矩,一句话,动力相当澎湃。我们经过京西名刹戒台寺和潭柘寺后,就进入了奔往河北野山坡的太行山脉的峡谷里,一路翻山越岭很是自如。
在深山峡谷里,公路隧道很少,大多是绕山而行,坡陡而且弯道多。新BMW X1的动力组合、悬架及低重心的设计在此时展现了极大的驾驶乐趣,在发卡弯的下段,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视线不由自主的由弯心位置向上观察到发卡弯上段无来车时,一侧车轮贴近弯心,刹车-加油门-出弯一气呵成,发动机响应迅速,变速箱加减档均非常顺畅,没有一丝迟疑,富有韧性的悬架带来很好的支撑,良好的驾驶体验和驾驶信心使驾乘新BMW X1长途旅行成为一种享受。
在太行山峡谷中行进,可以看见凌空飞腾的瀑布,可以亲近山溪边徜徉的牛羊(右中图),可以俯瞰山谷弥漫的雾气,可以远眺如血的残阳,这就是走国道而不选择高速公路的驾驶乐趣。
在河北易县境内的赵各庄镇,我们一路前行的108国道和京原铁路几乎贴在一起。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在火车车厢里透过车窗看见的景色,是否也是如此幽静而美丽呢?
420公里的山路后,我们经河北涞源抵达山西繁峙。
新BMW X1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重心低,仿佛要告诉世人:我在远行舒适性和过弯性能上都很在行。引擎盖两条筋线包围住的“蓝天白云”标志和进气格栅硕大的双肾设计,让人无论是在静态停放还是路面遭遇,都能第一时间辨识出强烈的品牌DNA。特别是在108国道河北与山西交汇点附近,我们“检阅”了数公里长的拉煤货车的“长龙”,货车司机们面色疲惫,看见我们小巧的X1轻快地驶过,他们的目光都亮了起来!
在繁峙县城稍作整修,我们往南经过峨口镇进入五台山区。河北的桃李已经开败,夏季的阳光开始灼人。我们的宝马X1进入五台山区后却感受到阵阵凉意。这里的的温度比山外要低,春天还刚刚开始,山杏含苞待放,农民们正在田野里翻地,准备春季的播种(上页下图)。
山区里的道路时好时坏。X1散热性能优异的17英寸轮毂辅以BMW特有的低压续航轮胎,无论是在高速公路还是在偶有碎石的国道上面,都不会担心爆胎,尽管我们还遇到一场小雨,X1的安全性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
在一处牌匾为《五峰咽喉》的城门洞里(左中图),已经废弃的五台山“官道”上,往日车马穿梭,进香信众络绎不绝的路上一片寂静。民国风格的建筑群沉默地守护在“官道”两边。在关门旁边的一处厢房内,我们看到一些损坏的泥塑。大多数的泥塑像都被人掏空了胸脯,露出里面的黄土和稻杆。肢体也被折断,里面的木头支架也突兀在外。只是他们的面部还保留着各自的微笑或愤怒(左中图)。
关门外面,可以俯瞰到远处的五台群山。一位牧羊人在山坡上孤独的坐着,一群羊散在周围吃草。他告诉我们:“这里的道早就没有人走了!解放前的时候,人车马都得从这里过呢。”(左下图)
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是从五台县城出发,骑毛驴北上,沿豆村行进,最后找到佛光寺的。我们是驾驶宝马X1,从五台山西边南下,沿繁五线到达闫家寨村,抵达佛光寺。
当年梁思成回到北京后发表了题为《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的论文,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不仅是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了。这里的唐代建筑、塑像、壁画、墨迹被称为佛光寺四绝(上页上图)。
今天我们沿着小路穿越铺满地膜的农田而来,山道上有整修道路形成的土堆,幸亏宝马X1的最低离地间隙是189毫米,得以越过障碍顺利通过。我们携带了摄影和摄像器材,光是三脚架就有4个,好在宝马X1后排靠背可按40:20:40比例折叠,全部放平后行李箱空间可增加到1350升行李厢空间,器材归置完好。
宝马X1保持着鲜明家族特点的“天使眼”圆形大灯与内嵌在保险杠中与之同宽的圆形雾灯得到了很好的呼应。前翼子板的轮眉顶点向后自然舒展延伸,新BMW X1的腰线自B柱以后向上徐徐延展,一直连接至尾灯,整个侧面浑然一体,勾勒出新BMW X1的动感特质。在佛光寺山门外,那一抹阳光总是恰到好处的落在新BMW X1的腰线上,使你不能忽视其的存在。
我们来到偏僻幽静的山门前,如同一下子对接上了时光隧道一样,瞬间从宝马X1代表的现代信息化工业时代,切换到了苍松翠柏代表的唐代农耕文明的鼎盛时期。我们推开山门,进入佛光寺前庭,满目的苍松翠柏。待我们步上台阶后,气势雄壮的东大殿一下子进入眼帘!
78年前,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忍受毛驴的颠簸与疲惫而来。今天的我们却有幸轻松舒适地驾驶宝马X1而至。
佛光寺,历经1100多年沧桑的唐代艺术瑰宝,我们终于来了!
己在佛光寺的观察经历时说:“四周万籁俱寂,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楼阁内蝙蝠唧唧的尖叫声。在阴暗的视野下,我们隐约感觉到几只蝙蝠疾速地从隔壁的孔洞中飞了出来,。猛然间,一只蝙蝠撞进了网里,我就势一卷,将它罩住,慢慢地放下来。仔细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腿上和尾膜上布满了纤毛。经过测量和检索,我们判定它们是北京鼠耳蝠。”
2006年开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学家吕舟教授带队,首次使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测绘,完成了《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吕舟教授的门生张荣为该报告的负责人。 “过去的建筑测绘手段落后,人工皮尺丈量,加上建筑材料本身就有侧角,弯曲,倾斜的变化,测量数据一般只能读到厘米级,很难控制误差,并且有大量数据无法测量。我们使用三维激光仪器后,可以取得所有需要的尺寸数据,并能将误差控制到毫米级。”张荣说:“我们得到了3000多个木制构件的数据,测算出了东大殿地建筑结构基本单位是一分等于21毫米。从斗拱的材分尺寸到所有的开间、进深都是依据这个单位比例来进行的。我们因此得到了东大殿建成时的设计原型。根据原型和现状的对比,发现了西南角柱下沉了20厘米,后檐有3根柱子相比短小,明显是后代更换的。根据现场勘查可以肯定的是,佛光寺东大殿的结构没有变化,绝大部分材料都依然是唐代原件!”
相比之下,日本京都、奈良等地现存的唐代建筑,因为有历代多次的整修、翻新,结构和构件已经变化,很多元素都已经不是唐代的原物了。而且,当年日本的唐代建筑受限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认识的缺失,主要是模仿外形结构的相似,很多内部的规制都很粗糙,天花板内外的结构完全脱节。要说到纯正的唐风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才是最原汁原味的,由此可见佛光寺在整个东亚古代建筑史上的珍贵地位!
1961年,五台山佛光寺被列入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命运女神也十分眷顾这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期间,据说“破四旧”的红卫兵也曾经来过这里企图捣毁佛殿,却最终未能得手。中华民族的这点古代建筑的血脉幸运的完整保留下来了。
1984年,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在美国出版,佛光寺考察成果是其中重要篇章。
有趣的是,据日本昭和十四年(1939)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支那文化史迹》(常盘大定(1870-1945),关野贞(1868-1935)著)所记载。日本建筑学家曾经委托摄影师在1925年拍摄过佛光寺的照片。一位日本的净土宗学僧小野玄妙甚至在1922年拜访五台山的时候就到达过佛光寺,也拍摄了图片。可能是因为小野玄妙不太懂建筑,而日本的建筑学家本身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法式”的了解不够透彻,又没有亲自到现场勘察,也就无法断定佛光寺的确切年代和艺术价值。
五台山上,一如既往的香火旺盛。偏僻山村里的佛光寺依然如野百合一般的悄悄绽放。目前,佛光寺一年的、接待的游客大约4000多人,大多是古建筑的爱好者,或者文物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来这里的参观者中有一部分是学习美术,建筑的大学生群体。外国游客不多,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欧美客人主要是来自于文化艺术机构。文物部门目前的政策是“以保护为主的开放”。
刘俊文,一位略显内向腼腆的文管所长,48岁的他从2000年开始,已经在佛光寺工作15年之久。一位调皮的大学生模样的游客用手叩响了挂在东大殿台阶上的明代铜钟,刘俊文赶紧一路小跑过去劝阻。“我们都长期住在佛光寺大院子里,文物保护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这样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在我们的手里得到良好的保护和照顾,我们都很自豪!”刘俊文说:“我自己也不知道进入过东大殿多少次了。我自己最喜欢的是释迦牟尼佛面前的两个伺女,她们就在佛像前对立站着。每次我们一打开东大殿,伺女手里的丝巾仿佛被大门外的风轻轻吹动,丝巾的一角都轻拂飞扬起来的感觉!唐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塑技艺让大家叹服不已!”
中国历史上,对于建筑的研究非常缺失。中国文化传统里,绘画和书法都被尊为高大上的艺术范畴。可是,建筑学却一直被人为地贬低为“工匠之术”,甚至是“奇技淫巧”。梁思成先生开创了中国建筑作为艺术门类的先河,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开山鼻祖。同时,梁思成先生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先驱。
梁思成先生很早就具备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眼光。解放战争时期,他为当时包围北平的解放军提供了不能作为炮击目标的古代建筑名单。他早就有这个意识,就是文化遗产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必须共同保护。联合国正式推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在1975年,比他晚了20多年。张荣说:“梁先生不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先驱,他提出的修旧如旧的核心概念,到现在也是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圭臬!”
东大殿屹立在五台山一隅已经115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找寻到这里那一刻也过去了78年!在偏僻幽静的佛光寺院落里,似乎依然可以看到梁思成和林徽因兴奋的面容和调研,测绘的忙碌身影。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我们得到许多,又失去许多。相比“得不到”和“已失去”,最值得珍惜的就是“在当下”。
黄昏时分的佛光寺是最美的,因为太阳西沉,霞光可以直接照进坐东面西的东大殿。站在大殿前的唐代石经幢旁遍眺望远方,远处的太行山脉层峦叠嶂,晚霞在迷雾中勾勒出群山蜿蜒的迷人线条。
美好的一定就是短暂的吗?佛光寺似乎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抚今追昔,终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