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改革在近年来全面展开,语文教学从模式到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的语文活动课,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主要特征,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对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语文活动课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传统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
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主要症结就是教学方法的陈旧和教学内容的封闭。也就是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缺乏时代生活的气息;而在教学方法上,长期采用大量知识的注入式教学,彻底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现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下降,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培养,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质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语文课外活动的出现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迎来了第一缕曙光。
二、语文活动课具有传统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语文的社会性和实用性。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如举行师生美文共赏,“春节”专题手抄报,“看名著,做摘记,写感想”暑期活动,搜集五彩缤纷的民间对联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让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又实实在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师思路为中心,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教师并没有引领他们真正走进语文的天地。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
三、语文活动课根植于生活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学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就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有着“滚动效应”。只有开其源,才能活其流。例如,“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就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的书生气。把学生整体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去翻阅书报杂志,辨认村口街头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还辐射到“有关部门”波及到有关方面。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练功底,活动出效益。这种“正字”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层面及效应,所显示的活力和后劲等,是和以往那种单纯的纠正错别字练习不可同日而语了。
语文教学,说到底“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是要学生把教师的“教”内化为知识与技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活动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与性,就是学生强劲的内化力的诱发剂。我们看到,学生们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往往为教师始料不及。因为初中生在好动,好胜心理驱动下,对每次活动兴味盎然,竭力投入,又人人参与并评判,虽有高低,但大家同在一条起跑线上,是公开的,活动着的,显得公平公正,劣者不馁,胜者也为多数认可,乐于容纳与借鉴。活动对班级整体智能的促进,更是显而易见的。常常为“满堂灌”“一言堂”所不可比。群体因其活动,个性得到张扬,相互比照,激励,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等,许多老师为之喜出望外,惊叹不已。
四、语文活动课的周密安排和合理调控
当然,在对语文活动课的不断探索和实验中,要让语文活动课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的周密安排和合理调控,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下面的问题: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3.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
因此,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
五、语文活动课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目前,不少教师对“活动课程”感到无力驾驭,与课程“活动性”的新要求,高企盼相比,反差较大。这就督促广大教师尽快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活动组织能力。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充实些什么呢?根据教师实际和专家意见,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勤于读书,丰富文化根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做好教师工作,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于负责,二是有本钱。前者是态度问题,后者是实力问题。在确认并努力实践“一生独爱栽桃李,愿作春蚕吐尽丝”之后,就得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力”。“实力”来自博学:在实践中学,向书本学,选读有关语文本身的名著,新著,如:安子介的《解开汉字之谜》,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张中行的《文言常识》,章熊等人的《汉语表达》等。还要选读一批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育方面的力作,如:四川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学过程研究》,语文出版社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湖南师大出版社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等。既有与教材有关的著作,又有提高理论素质的专著。多读一些古今中外论著,文化素养就越高,知识面越广,就为多种模式的教学,多种层次的思维提供源源不尽的材料与动力,进而推动教学的创新。
(二)勇于实践,修炼业务技能与学术能力。
教学,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注重规范,也要创新,时有突破,探索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途径。作为面向21世纪,承担基础教育重任的中学教师,绝不能只停留在一般业务技能层面上,还要进行学术提炼,理性思考,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攀升,稍有心意的教师,应长期订阅3-5份专业刊物。人们说,每订阅一份品味较高的专业理论刊物,就好似结识了一位名师。专业理论刊物,处于学科研究前沿,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承载了多方面的教学信息。
(三)面向学生,研究学法及人文活动交际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目前,学生的学法现状堪忧,80%以上的学生对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作业、备考、做笔记等,并未掌握。半数以上的学生,听课中的思维与教师的讲授不同步。这说明,教与学的改革必须同步,要提倡“教法+学法”。与此相连带的,目前学生的活动,交际能力差,不善言辞,文体,小科技方面的特长匮乏,更需要教师像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放出眼光”去接收多元文化,多学科知识。特别是一些边缘学科,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丰富自己,以提高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如“演讲学”、“文化语言学”、“节目主持”、“文秘”等等。只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我们这些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教师必能把握好课程,走向未来。让语文活动课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颗最闪亮的明星。
相对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语文活动课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传统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
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主要症结就是教学方法的陈旧和教学内容的封闭。也就是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缺乏时代生活的气息;而在教学方法上,长期采用大量知识的注入式教学,彻底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现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下降,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培养,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质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语文课外活动的出现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迎来了第一缕曙光。
二、语文活动课具有传统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语文的社会性和实用性。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如举行师生美文共赏,“春节”专题手抄报,“看名著,做摘记,写感想”暑期活动,搜集五彩缤纷的民间对联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让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又实实在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师思路为中心,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教师并没有引领他们真正走进语文的天地。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
三、语文活动课根植于生活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学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就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有着“滚动效应”。只有开其源,才能活其流。例如,“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就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的书生气。把学生整体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去翻阅书报杂志,辨认村口街头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还辐射到“有关部门”波及到有关方面。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练功底,活动出效益。这种“正字”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层面及效应,所显示的活力和后劲等,是和以往那种单纯的纠正错别字练习不可同日而语了。
语文教学,说到底“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是要学生把教师的“教”内化为知识与技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活动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与性,就是学生强劲的内化力的诱发剂。我们看到,学生们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往往为教师始料不及。因为初中生在好动,好胜心理驱动下,对每次活动兴味盎然,竭力投入,又人人参与并评判,虽有高低,但大家同在一条起跑线上,是公开的,活动着的,显得公平公正,劣者不馁,胜者也为多数认可,乐于容纳与借鉴。活动对班级整体智能的促进,更是显而易见的。常常为“满堂灌”“一言堂”所不可比。群体因其活动,个性得到张扬,相互比照,激励,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等,许多老师为之喜出望外,惊叹不已。
四、语文活动课的周密安排和合理调控
当然,在对语文活动课的不断探索和实验中,要让语文活动课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的周密安排和合理调控,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下面的问题: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3.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
因此,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
五、语文活动课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目前,不少教师对“活动课程”感到无力驾驭,与课程“活动性”的新要求,高企盼相比,反差较大。这就督促广大教师尽快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活动组织能力。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充实些什么呢?根据教师实际和专家意见,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勤于读书,丰富文化根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做好教师工作,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于负责,二是有本钱。前者是态度问题,后者是实力问题。在确认并努力实践“一生独爱栽桃李,愿作春蚕吐尽丝”之后,就得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力”。“实力”来自博学:在实践中学,向书本学,选读有关语文本身的名著,新著,如:安子介的《解开汉字之谜》,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张中行的《文言常识》,章熊等人的《汉语表达》等。还要选读一批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育方面的力作,如:四川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学过程研究》,语文出版社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湖南师大出版社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等。既有与教材有关的著作,又有提高理论素质的专著。多读一些古今中外论著,文化素养就越高,知识面越广,就为多种模式的教学,多种层次的思维提供源源不尽的材料与动力,进而推动教学的创新。
(二)勇于实践,修炼业务技能与学术能力。
教学,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注重规范,也要创新,时有突破,探索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途径。作为面向21世纪,承担基础教育重任的中学教师,绝不能只停留在一般业务技能层面上,还要进行学术提炼,理性思考,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攀升,稍有心意的教师,应长期订阅3-5份专业刊物。人们说,每订阅一份品味较高的专业理论刊物,就好似结识了一位名师。专业理论刊物,处于学科研究前沿,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承载了多方面的教学信息。
(三)面向学生,研究学法及人文活动交际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目前,学生的学法现状堪忧,80%以上的学生对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作业、备考、做笔记等,并未掌握。半数以上的学生,听课中的思维与教师的讲授不同步。这说明,教与学的改革必须同步,要提倡“教法+学法”。与此相连带的,目前学生的活动,交际能力差,不善言辞,文体,小科技方面的特长匮乏,更需要教师像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放出眼光”去接收多元文化,多学科知识。特别是一些边缘学科,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丰富自己,以提高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如“演讲学”、“文化语言学”、“节目主持”、“文秘”等等。只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我们这些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教师必能把握好课程,走向未来。让语文活动课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颗最闪亮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