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粗缩病也称玉米条纹矮缩病,也称为玉米“侏儒症”,是由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中毒感染病。染病症状是:植株扭曲生长,有的植株发生矮化、节间缩短,呈丛生型,叶色浑绿,叶片厚短而宽,硬而脆,密集丛生。背面葉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条纹突起,用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矮化严重,一般是在四至五叶片染病,一般不能抽穗,造成绝产,七叶片之后感病的植株能抽穗结实,但发育不良,减产幅度很大,因此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的致命病害。
一、灰飞虱的生活
只有了解了灰飞虱的习性,才有可能在预防玉米粗缩病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灰飞虱,属于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分布区域,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自台湾省和东部沿海各地,西至新疆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较多。由于寄主是各种草坪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所以对农业危害很大。
灰飞虱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4-5代。华北地区越冬若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迁向草坪产卵繁殖,第1代若虫于5月中旬至6月大量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中旬羽化,第2代若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孵化,并于6月下旬至7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第代于7月至8月上、中旬羽化,第4代若虫在8月中旬至11月孵化,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羽化,有部分则以3、4龄若虫进入越冬状态,第5代若虫在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孵化,并进入越冬期,全年以9月初的第4代若虫密度最大,大部分地区多以第3、4龄和少量第5龄若虫在田边、沟边杂草中越冬。灰飞虱属于温带地区的害虫,耐低温能力较强,对高温适应性较差,其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8℃左右,冬季低温对其越冬若虫影响不大,在东北地区亦能安全越冬,不会大量死亡,在-3℃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才产生麻痹冻倒现象,但除部分致死外,其余仍能复苏。当气温超过2℃无风天晴时,又能爬至寄主茎叶部取食并继续发育,在田间喜通透性良好的环境,栖息于植物植株的部位较高,并常向田边移动集中,因此,田边虫量多,成虫翅型变化较稳定,越冬代以短翅型居多,其余各代以长翅型居多,雄虫除越冬外,其余各代几乎均为长翅型成虫。成虫喜在生长嫩绿、高大茂密的地块产卵。雌虫产卵量一般数十粒,越冬代最多,可达500粒左右,每个卵块的卵粒数,由1~2粒至10余粒,大多为5~6粒,能传播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短病及条纹矮缩病等多种病毒病。
二、玉米粗缩病病源观察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我对玉米粗缩病的病源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察,对不同环境的玉米田和同一块玉米田的玉米进行了相应的观察研究,发现存在以下规律:
(一)玉米粗缩病严重的地方多为沟边草盛的地方。
(二)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的田地多近杨树多的地区。
(三)玉米粗缩病多发区一般位于临近于水源的田地。
(四)玉米粗缩病多发区多发生于沙质土壤。
(五)空气越是干燥的季节,玉米粗缩病越严重。
三、玉米粗缩病具体预防和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植株一旦染病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在预防和防治上主要做到:
一是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如,在空气越是干燥的季节,要勤浇灌;临近于水源和杨树多的地方,及时防治、早防治;
二是清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灰飞虱繁殖场所。在初春和夏季要对地边杂草进行及时灭杀。
三是适当早播,调整播种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及时清除玉米田中已患粗缩病的病株,防止相邻玉米的传染。
四是生物防治:白背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白背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五是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取重点防治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对策,如果成虫迁入量特别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区,采取防治迁入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的对策。化学药品防治:20%吡蚜酮,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90%敌敌畏等常规防治
在播前药剂拌种,可用种子量的0.2%~0.3%,甲拌磷,或用75%的“3911”乳油,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要及时于苗期喷药防治:玉米四叶期可用40%水硫磷乳油,30ml,喷雾,也可用菌毒清600倍液或毒宁6000倍液,加喷施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喷雾,可有效预防灰飞虱的侵害。
玉米粗缩病只要防治及时,防控得当,就可以将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但是,现在的防控还只是在松散的农户间零星地进行,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不利于将灰飞虱给以足够大的灭杀,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嫌,给广大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因此,对于愈演愈烈的灰飞虱,国家和政府应当给予像蝗灾那样的高度重视,由政府统一协调组织,加强对灰飞虱的彻底灭治,为农业生产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灰飞虱的生活
只有了解了灰飞虱的习性,才有可能在预防玉米粗缩病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灰飞虱,属于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分布区域,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自台湾省和东部沿海各地,西至新疆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较多。由于寄主是各种草坪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所以对农业危害很大。
灰飞虱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4-5代。华北地区越冬若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迁向草坪产卵繁殖,第1代若虫于5月中旬至6月大量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中旬羽化,第2代若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孵化,并于6月下旬至7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第代于7月至8月上、中旬羽化,第4代若虫在8月中旬至11月孵化,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羽化,有部分则以3、4龄若虫进入越冬状态,第5代若虫在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孵化,并进入越冬期,全年以9月初的第4代若虫密度最大,大部分地区多以第3、4龄和少量第5龄若虫在田边、沟边杂草中越冬。灰飞虱属于温带地区的害虫,耐低温能力较强,对高温适应性较差,其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8℃左右,冬季低温对其越冬若虫影响不大,在东北地区亦能安全越冬,不会大量死亡,在-3℃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才产生麻痹冻倒现象,但除部分致死外,其余仍能复苏。当气温超过2℃无风天晴时,又能爬至寄主茎叶部取食并继续发育,在田间喜通透性良好的环境,栖息于植物植株的部位较高,并常向田边移动集中,因此,田边虫量多,成虫翅型变化较稳定,越冬代以短翅型居多,其余各代以长翅型居多,雄虫除越冬外,其余各代几乎均为长翅型成虫。成虫喜在生长嫩绿、高大茂密的地块产卵。雌虫产卵量一般数十粒,越冬代最多,可达500粒左右,每个卵块的卵粒数,由1~2粒至10余粒,大多为5~6粒,能传播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短病及条纹矮缩病等多种病毒病。
二、玉米粗缩病病源观察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我对玉米粗缩病的病源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察,对不同环境的玉米田和同一块玉米田的玉米进行了相应的观察研究,发现存在以下规律:
(一)玉米粗缩病严重的地方多为沟边草盛的地方。
(二)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的田地多近杨树多的地区。
(三)玉米粗缩病多发区一般位于临近于水源的田地。
(四)玉米粗缩病多发区多发生于沙质土壤。
(五)空气越是干燥的季节,玉米粗缩病越严重。
三、玉米粗缩病具体预防和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植株一旦染病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在预防和防治上主要做到:
一是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如,在空气越是干燥的季节,要勤浇灌;临近于水源和杨树多的地方,及时防治、早防治;
二是清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灰飞虱繁殖场所。在初春和夏季要对地边杂草进行及时灭杀。
三是适当早播,调整播种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及时清除玉米田中已患粗缩病的病株,防止相邻玉米的传染。
四是生物防治:白背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白背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五是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取重点防治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对策,如果成虫迁入量特别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区,采取防治迁入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的对策。化学药品防治:20%吡蚜酮,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90%敌敌畏等常规防治
在播前药剂拌种,可用种子量的0.2%~0.3%,甲拌磷,或用75%的“3911”乳油,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要及时于苗期喷药防治:玉米四叶期可用40%水硫磷乳油,30ml,喷雾,也可用菌毒清600倍液或毒宁6000倍液,加喷施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喷雾,可有效预防灰飞虱的侵害。
玉米粗缩病只要防治及时,防控得当,就可以将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但是,现在的防控还只是在松散的农户间零星地进行,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不利于将灰飞虱给以足够大的灭杀,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嫌,给广大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因此,对于愈演愈烈的灰飞虱,国家和政府应当给予像蝗灾那样的高度重视,由政府统一协调组织,加强对灰飞虱的彻底灭治,为农业生产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