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父教育母实业”是张謇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张謇认为,只有发展全民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爱国意思;只有发扬国之人本文化,发展人性、修养人格,文武兼备、德行兼修,才有民富国强,才能实现真正的“国之大同”。
关键词:张謇 教育 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爱”思想,从孔孟到程朱的历代大儒,都把“仁爱”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仁爱”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宗旨和根本,是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指南和规范。近代以来,由于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与融合,在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汹涌而入的情况下,“仁爱”思想也不断地获得新的诠释。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推演至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也就是固有的伦理道德和政治理念所依存的人本文化。张謇自幼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博览群书,对孔子之道极为推崇。他所希冀的人才不是愚忠愚孝的书呆子,而是拥有强健体魄、健全心智,又能心系民族,具有爱国精神的人才。张謇办各类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开发民智,以培养新社会的合格人才。
一.教育要能开发民智
张謇一直认为,要想兴国雪耻,必须开明智、启发国民的爱国觉悟,必须废科举兴新学,必须普及小学教育,推行国民教育。张謇渴望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在教育规划实施方面,张謇的思路非常的清晰。他明确的指出:“凡事需从根本作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1]”在张謇的认识中,中国想要脱离内外窘迫的困境,首先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爱国意识,而爱国意识的提高,离不开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张謇在1895年在起草《条陈立国自强疏》时就提出要“广开学堂”。1901年起草《变法评议》时,更是极力劝说刘坤一兴办新式学校,并为刘坤一拟定了初高等小学及中学的课程。由于提议没有获得支持,1902年张謇自费兴建南通延寿阁规画小学堂,这是张謇创办的第一所小学,也是南通地区普及义务教育之始。日本东游归国数年后,张謇报送南通劝学所及教育会,拟在南通地区实施义务教育计划。根据计划,南通须设初级小学六百所,“并规定五百所为单级制,用三年级,每校80人,分三年计,每年27人。以一百所为合级,用四年级,每校多寡,通计约120人,分四年计每年30人,三四年后,每年可得初等小学毕业儿童一万六千五百人,此应变通初等小学设置者也。[2]”其后,张謇按照百分之十的比例选择毕业生入高等小学的预期,拟设高等小学校十所,并与高等小学同等之农工商学校。张謇立足于社会现实,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设置了工农商学校,从小学阶段培养儿童的劳动意识。
“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兴,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需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3]”教育的振兴,须从小学教育开始入手;而小学教育的普及和完善,离不开师资力量的培养和规范。中国的师范教育起步较晚。戊戌变法后,提出了废科举,增设学堂的主张,培养师资的问题才被提上日程。张謇在师范教育方面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1901年的《变法平议》主张在小学堂中设立寻常师范班,选择20-40岁的束身自修、文理通畅的年轻诸生进行培养;并主张设立女子师范学堂。提议受阻后,张謇邀请罗振玉等人,撰写了初等师范和女子师范的各项章程,并恳请政府对私立师范校的毕业生能一視同仁,给予一定的优待,以资鼓励。张謇的师范主张没有停留在纸面上,他自筹资金,并选取了千佛寺旧址,翻找日本学校建筑学校图样,亲自设计规划。1904年,中国第一座师范学校终于建成。同时,他请来了王国维等国内大家,并从国外引进教员,在数理、教育、日语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培训。在思想道德方面,张謇以儒家的“德”约束学生。他在师范学校的演说中提出,“明公理,修公德之人则人重之,又理发不苟简之人,则人重之,能成一业之人则人重之,必有积累,乃有人格,须先从自重起[4]”。师范生必须讲公德,修私德,方能以身为范。张謇为普及教育而办师范;对师范生要求严格,既要学生具备严谨的学风,又要求学生掌握切实可行的教学法。张謇的这种重视教育,重视师资教育的做法在现代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二.教育要能强健体魄
张謇东游日本期间,曾冒雨参观大阪市小学校创立三十年纪念会。风雨大作,雨不止,衣履尽湿,而学生行列不乱。后来,张謇参观岛津制村田枪时,岛津介绍说“凡中学校以上皆用以习操,小学校略小,寻常小学校则用气枪,亦用白铁为炮,使小儿推运演放。[5]”对此,张謇感触颇深。中国千年以来的学校教育,使文人书生体格孱弱,手无缚鸡之力,完全湮没了中国古大教育提倡的尚武精神。张謇认为,强健体魄、尚武习兵应是在校学生的基本要求;体育应该和德育、智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中国后二千年政治旧习观之,教育之事属士,军旅之事属兵,兵与士分而为二。……德行是道德行为上事,六艺之射御、军旅之事即寓焉。故教学童有舞象勺,乡饮酒有射,夏官大司马中冬教大阅,戒众庶备战法皆是。当时之民,幼而习焉,长而观焉,有事而预焉,是以民不畏兵,兵不侮民。兵与士相出入,是以军以礼而国有威,人可兵而士可将。圣人经国之大义如此。[6]”
张謇在南通各校积极的推行体育教育。南通的各所学校都设立了体育课,既教授一般竞技体育项目,又有军事项目训练。个别学校购置步枪百余支,设有兵式操,学生定期到郊外打靶练习。每年各个学校还会召开运动会,举行各种田径体育比赛和兵式操表演,张謇有空就去参加,并发表演说“处竞争之地,而于己能自见,与人能子克。所谓礼也,学也。[7]”鼓励学生加强竞技体育锻炼,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张謇在教育中提倡武备精神,认为完备的教育离不开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这无疑是其教育观念探索中的重要一环。
三.教育要能强国
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这是张謇特色的教育观念。通过实业获得资金,从而为振兴教育提供基本的资金支持;教育发展,培养出专业人才,进而促进实业的发展。实业和教育相辅相成,没有实业,教育不可能发展;只有实业,没有教育,国家也不可能富强。 1899年开始,张謇陆续开办了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大达外江轮船公司、资生提取厂等20多个工厂企业,形成了我国近代著名的“大生工业集团”。利用开办实业所得的部分利润,张謇在南通地区举办了很多教育文化事业。1902年,中国的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其后陆续开办了多所小学、中学和幼儿园;为了为实业输送专门人才,张謇还创办了10多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校最为有名。张謇知道,中国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教育的落后,他正确的指出“东西各国,学校如林,析其专家,无虑百数,前导后进,推求益精,但能择善而从,皆足资我师法。[8]”中国必须向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办好学校,整顿教育,培养人才,中国的工业才有发展的可能。如果不发展教育,就难以发展实业;而实业的发展,又为实业提供了资金保障。实业、教育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张謇的教育与实业互相为用的思想,符合当时的国情,是有现实意义的。
张謇的教育事业本着“有教无类”思想,全民施教。学前教育阶段有育婴堂和幼稚园;初等教育阶段推行四年义务教育计划,并按小学区设立小学;在中等教育阶段,设有普通中学,师范类学校及各类职业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有纺织、医学、农业及河海工程等专门学校和南通大学;社会教育方面,设立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推广机构;特殊教育方面设有盲哑学校等。张謇所推行的教育事业,涵盖民众的各个年龄阶段,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智愚病残,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能得到适当的教育,切实的体现了儒家人本文化之大成。张謇在教育中推行德育与体育并重,让学生人人自爱,進而爱国、为国、护国的做法,也是儒家人本主义大同思想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张謇.北京商业学校演说.《张季子九錄(教育錄)》(M)卷三.文海出版社.1965:1645
[2]张謇.论通州乡镇初等小学事寄劝学所教育会函.《张季子九錄(教育錄)》(M)卷二.文海出版社.1965:1584
[3][8]张謇.师范学校开校演说.《张季子九錄(教育錄)》(M)卷一.文海出版社.1965:1539
[4]张謇.师范学校年假演说.《张季子九錄(教育錄)》(M)卷一.文海出版社.1965:1541
[5]张謇.癸卯东游日记.《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2018:27
[6]张謇.南通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演说.《张季子九錄(教育錄)》(M)卷五.文海出版社.1965:1719
[7]张謇.南通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演说.《张季子九錄(教育錄)》(M)卷五.文海出版社.1965:1721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张謇的革新思想与日本明治维新关系研究”(2016SJD770004)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张謇 教育 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爱”思想,从孔孟到程朱的历代大儒,都把“仁爱”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仁爱”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宗旨和根本,是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指南和规范。近代以来,由于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与融合,在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汹涌而入的情况下,“仁爱”思想也不断地获得新的诠释。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推演至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也就是固有的伦理道德和政治理念所依存的人本文化。张謇自幼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博览群书,对孔子之道极为推崇。他所希冀的人才不是愚忠愚孝的书呆子,而是拥有强健体魄、健全心智,又能心系民族,具有爱国精神的人才。张謇办各类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开发民智,以培养新社会的合格人才。
一.教育要能开发民智
张謇一直认为,要想兴国雪耻,必须开明智、启发国民的爱国觉悟,必须废科举兴新学,必须普及小学教育,推行国民教育。张謇渴望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在教育规划实施方面,张謇的思路非常的清晰。他明确的指出:“凡事需从根本作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1]”在张謇的认识中,中国想要脱离内外窘迫的困境,首先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爱国意识,而爱国意识的提高,离不开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张謇在1895年在起草《条陈立国自强疏》时就提出要“广开学堂”。1901年起草《变法评议》时,更是极力劝说刘坤一兴办新式学校,并为刘坤一拟定了初高等小学及中学的课程。由于提议没有获得支持,1902年张謇自费兴建南通延寿阁规画小学堂,这是张謇创办的第一所小学,也是南通地区普及义务教育之始。日本东游归国数年后,张謇报送南通劝学所及教育会,拟在南通地区实施义务教育计划。根据计划,南通须设初级小学六百所,“并规定五百所为单级制,用三年级,每校80人,分三年计,每年27人。以一百所为合级,用四年级,每校多寡,通计约120人,分四年计每年30人,三四年后,每年可得初等小学毕业儿童一万六千五百人,此应变通初等小学设置者也。[2]”其后,张謇按照百分之十的比例选择毕业生入高等小学的预期,拟设高等小学校十所,并与高等小学同等之农工商学校。张謇立足于社会现实,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设置了工农商学校,从小学阶段培养儿童的劳动意识。
“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兴,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需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3]”教育的振兴,须从小学教育开始入手;而小学教育的普及和完善,离不开师资力量的培养和规范。中国的师范教育起步较晚。戊戌变法后,提出了废科举,增设学堂的主张,培养师资的问题才被提上日程。张謇在师范教育方面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1901年的《变法平议》主张在小学堂中设立寻常师范班,选择20-40岁的束身自修、文理通畅的年轻诸生进行培养;并主张设立女子师范学堂。提议受阻后,张謇邀请罗振玉等人,撰写了初等师范和女子师范的各项章程,并恳请政府对私立师范校的毕业生能一視同仁,给予一定的优待,以资鼓励。张謇的师范主张没有停留在纸面上,他自筹资金,并选取了千佛寺旧址,翻找日本学校建筑学校图样,亲自设计规划。1904年,中国第一座师范学校终于建成。同时,他请来了王国维等国内大家,并从国外引进教员,在数理、教育、日语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培训。在思想道德方面,张謇以儒家的“德”约束学生。他在师范学校的演说中提出,“明公理,修公德之人则人重之,又理发不苟简之人,则人重之,能成一业之人则人重之,必有积累,乃有人格,须先从自重起[4]”。师范生必须讲公德,修私德,方能以身为范。张謇为普及教育而办师范;对师范生要求严格,既要学生具备严谨的学风,又要求学生掌握切实可行的教学法。张謇的这种重视教育,重视师资教育的做法在现代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二.教育要能强健体魄
张謇东游日本期间,曾冒雨参观大阪市小学校创立三十年纪念会。风雨大作,雨不止,衣履尽湿,而学生行列不乱。后来,张謇参观岛津制村田枪时,岛津介绍说“凡中学校以上皆用以习操,小学校略小,寻常小学校则用气枪,亦用白铁为炮,使小儿推运演放。[5]”对此,张謇感触颇深。中国千年以来的学校教育,使文人书生体格孱弱,手无缚鸡之力,完全湮没了中国古大教育提倡的尚武精神。张謇认为,强健体魄、尚武习兵应是在校学生的基本要求;体育应该和德育、智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中国后二千年政治旧习观之,教育之事属士,军旅之事属兵,兵与士分而为二。……德行是道德行为上事,六艺之射御、军旅之事即寓焉。故教学童有舞象勺,乡饮酒有射,夏官大司马中冬教大阅,戒众庶备战法皆是。当时之民,幼而习焉,长而观焉,有事而预焉,是以民不畏兵,兵不侮民。兵与士相出入,是以军以礼而国有威,人可兵而士可将。圣人经国之大义如此。[6]”
张謇在南通各校积极的推行体育教育。南通的各所学校都设立了体育课,既教授一般竞技体育项目,又有军事项目训练。个别学校购置步枪百余支,设有兵式操,学生定期到郊外打靶练习。每年各个学校还会召开运动会,举行各种田径体育比赛和兵式操表演,张謇有空就去参加,并发表演说“处竞争之地,而于己能自见,与人能子克。所谓礼也,学也。[7]”鼓励学生加强竞技体育锻炼,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张謇在教育中提倡武备精神,认为完备的教育离不开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这无疑是其教育观念探索中的重要一环。
三.教育要能强国
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这是张謇特色的教育观念。通过实业获得资金,从而为振兴教育提供基本的资金支持;教育发展,培养出专业人才,进而促进实业的发展。实业和教育相辅相成,没有实业,教育不可能发展;只有实业,没有教育,国家也不可能富强。 1899年开始,张謇陆续开办了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大达外江轮船公司、资生提取厂等20多个工厂企业,形成了我国近代著名的“大生工业集团”。利用开办实业所得的部分利润,张謇在南通地区举办了很多教育文化事业。1902年,中国的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其后陆续开办了多所小学、中学和幼儿园;为了为实业输送专门人才,张謇还创办了10多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校最为有名。张謇知道,中国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教育的落后,他正确的指出“东西各国,学校如林,析其专家,无虑百数,前导后进,推求益精,但能择善而从,皆足资我师法。[8]”中国必须向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办好学校,整顿教育,培养人才,中国的工业才有发展的可能。如果不发展教育,就难以发展实业;而实业的发展,又为实业提供了资金保障。实业、教育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张謇的教育与实业互相为用的思想,符合当时的国情,是有现实意义的。
张謇的教育事业本着“有教无类”思想,全民施教。学前教育阶段有育婴堂和幼稚园;初等教育阶段推行四年义务教育计划,并按小学区设立小学;在中等教育阶段,设有普通中学,师范类学校及各类职业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有纺织、医学、农业及河海工程等专门学校和南通大学;社会教育方面,设立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推广机构;特殊教育方面设有盲哑学校等。张謇所推行的教育事业,涵盖民众的各个年龄阶段,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智愚病残,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能得到适当的教育,切实的体现了儒家人本文化之大成。张謇在教育中推行德育与体育并重,让学生人人自爱,進而爱国、为国、护国的做法,也是儒家人本主义大同思想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张謇.北京商业学校演说.《张季子九錄(教育錄)》(M)卷三.文海出版社.1965:1645
[2]张謇.论通州乡镇初等小学事寄劝学所教育会函.《张季子九錄(教育錄)》(M)卷二.文海出版社.1965:1584
[3][8]张謇.师范学校开校演说.《张季子九錄(教育錄)》(M)卷一.文海出版社.1965:1539
[4]张謇.师范学校年假演说.《张季子九錄(教育錄)》(M)卷一.文海出版社.1965:1541
[5]张謇.癸卯东游日记.《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2018:27
[6]张謇.南通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演说.《张季子九錄(教育錄)》(M)卷五.文海出版社.1965:1719
[7]张謇.南通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演说.《张季子九錄(教育錄)》(M)卷五.文海出版社.1965:1721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张謇的革新思想与日本明治维新关系研究”(2016SJD770004)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