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技巧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aiyan1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社会各种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其中包括社会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社科类文章虽是科学知识,考查的却不是对科学知识的阐释,考查的仍然是“语文”学科的能力,只要我们具备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社科类文章同样具有可以鉴赏的“东风”和“绿水”。
  一、投石问路明文意
  在做社科类文章试题时,考生往往忽视了对原文的整体把握,而更看重对出题点所在的文段的关注。实际上,出题者在出题时往往立足于整体。因此对于社科类文章阅读,做题之前要能初步地概括其主旨,辨识材料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时,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可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同时动笔画出关键词、关键句。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理解的突破口,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依据上述方法来阅读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中关于“艺术变形”的社科类材料,第1题要求选出对“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试题略),本题意在考查对文中的重要概念“变形”的理解,但要做此题需要立足于整体,从全文进行分析。其中B项的表述“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是不正确的。依据原文,“变形”指的是艺术“变形”,文章主要从艺术“变形”的实质、艺术“变形”在美学范畴的意义、艺术“变形”的广义狭义划分以及艺术“变形”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和功能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变异,虽然与文章中的艺术“变形”相区别,但原文在谈到他们时也说“这些‘变形’”,可见这种变异也被一些人称为“变形”。因此B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而其他三项依据原文则是正确的。
  二、曲径通幽抓关键
  一般地说,在社科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常隐含在材料的关键句段中,因此阅读时要紧紧抓住这关键句段,联系上下文来探索,捕捉住文章的有效信息。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内容;反过来,把握了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也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把握关键语段,一是要从本句段入手,注意句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注意修饰限制成分;二是要看句子所在语段,注意与之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三是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在社科类文章《诗与直觉》中,第13题是要求选出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试题略),本题考查对“直觉的知”这一概念的理解,答案主要从关键语段第三自然段中找。其中A项的“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这是属于“名理的知”的内容,因为这是一种“联想”,有联想就不是“直觉的知”。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和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一种联想,因此也不是“直觉的知”。C项是对《望岳》诗的欣赏,它“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这正是对“泰山”这一“个别事物的知”,心思没有“旁驰博骛”,因此属于“直觉的知”。
  三、吹尽狂沙始到金
  任何阅读材料都是若干信息的载体。正确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根据需要选择某些信息,利用某种方式把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转述出来,是社科类文章阅读的重要要求,也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主要手段。
  在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时,务必要准确地把握问题,明确目的。有的问题要提取的信息比较简明,涉及的范围较小,可采用直接摘取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有的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干扰信息比较多,要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捕捉、区分信息,略过无关信息,概括有效信息,提炼出所需信息。依据上述方法来阅读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中第3题,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试题略),答案为A。A项的表述,“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正确归纳;但是“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则脱离了原文的话题背景,偷换了概念,因此A项分析不正确。B项的表述,是对文章中核心概念艺术“变形”在广义、狭义上的内涵之间关系所作的归纳和概括,可见B项归纳是正确的。C项的表述,是对原文中王观国的态度的归纳,也带有评价的成分,也是正确的。D项的表述,“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来源于沈括、王观国的认识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则来源于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脸谱等大量而有意识的“变形”,因此D项分析也是正确的。
  四、按图索骥细分析
  结合内容推断想象,是对考生潜在能力的测试,是近两年社科类现代文阅读必考的内容,也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考点。其根据和情理都隐藏在材料中,有时材料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非得经过细致的阅读和周密的思考不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文章的内容脉络入手,着重分析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文章潜藏的内涵,把握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深层意义;二是从考试的技巧方面入手,可以按照“就文论文”的阅读经验,采用先找错项、逐项筛选的办法,先找那些与文章表述接近的项与原文进行对照,如有错误,再进行第二次同一形式的分析辨认。这样,找出答案也就不再成为太大的问题了。但需要注意,不可只看选项本身有没有道理,千万不能认为有道理的选项就是正确的选项。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7题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找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试题略),本题答案为D。本题的可疑选项是C和D两项。对照原文发现,关于C项,原文说:“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可见当美洲白银从菲律宾流向中国时,就带动了东南亚贸易,那么当美洲白银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时,也必然会带动欧洲直至印度这一地区的贸易,因此C项的推断应该无误。再来分析D项,由原文最后“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可知,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的确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的原因之一,但不能说是“根本”的原因,因为仅有此,而没有世界各地对于丝绸、瓷器等的需求,那么世界经济全球化还是无法形成的。因此,本题答案选D。
  【冲刺演练】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百家讲坛》为什么火
  麒麟
  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统学术的观点。像清代这样一个不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并非最重要最伟大的时代,可以成为长期话题,主要是因为流行多年的清宫戏为它笼络了广泛的观众基础。其实《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都处在一个有趣的位置,作为知识分子和学术研究者,他们首先被学术界质疑,被自己研究领域内的同侪批判,而跟他们的半生研究都没有关系的老百姓(至少《百家讲坛》的拥护者大多是非学院派,而非正统的学术精英),这时却成了他们学术观点的拥护者。通过《百家讲坛》,一些没有定论的观点被讲师们传播开来,这让很多学者专家都感到不快,本来是学术界内部的讨论,某一方却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大众并不了解其他观点。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即便那附着了很强的个人观点,仍是一种解答,解答很多他们感兴趣但很难有渠道确定的问题。
  另外一个要素就是表现形式。讲座节目历来是最让观众望而却步的类型,40分钟的节目如果不听前5分钟根本听不懂后面内容。《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并没有贡献,影像上几乎没有美感可言。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讲座节目的讲法。你听易中天的讲座,不就是评书连播吗?在拥有广大评书听众的中国,把学术话题讲得和评书一样,无疑是成功的捷径。有意思的是,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这三位影响力最大的讲座者都曾经担任过中学教师,无疑他们更能掌握深入浅出的技巧。
  既然《百家讲坛》的话题由头都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那么在方式上自然也跟电视剧借鉴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刘心武的《红楼梦》,连续十几讲,不断地探秘解密,所有观点必须辅以具体故事,完全是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而阎崇年的讲座,其实就是历年清宫戏的疑点解释,出发点都依据近年清宫戏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也就是电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一场学术讲座的受众,一下子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反响自然不同。
  因此,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可以销售35万册,易中天成了畅销书榜首作家也就不难解释了。他们本来就是从流行中来,到流行中去。不论学术界质疑的声音有多大,都难以动摇他们广泛的群众基础。
  ——节选自《新京报》
  1.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阎崇年、易中天他们能够把握发展的先机,使他们不顾学术界质疑的声音,投身到流行文化中去。
  B.阎崇年、易中天之所以成为畅销书榜首作家是因为迎合大众口味而火红起来,然后他们又利用这个契机来发展自己。
  C.《百家讲坛》这节目为了迎合流行文化,吸引观众的眼球,不惜放下学术的正规与传统,与大众流行文化结合在一起。
  D.电视观众喜欢的是既流行又时尚的文化,因此无论是学术还是讲学术的人,都是围绕着流行去把握尺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百家讲坛》将学术界尚未定论的观点用电视传播的途径在大众中传播开来,破坏了学术观点严谨性的规则。
  B.《百家讲坛》的拥护者不是正统的学术界人士,而半生与研究都没有关系的老百姓却成为了学术观点的拥护者。
  C.有些《百家讲坛》的“坛主”专挑一些观众关心的、符合观众口味的话题来讲,这很大程度地依附了个人的观点,偏离了学术观点。
  D.通过改变学术的表现形式,将学术这等深奥的话题讲得和评书一样,降低了学术本来的蕴味。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家讲坛》的“讲座者”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百姓关心的话题,解答很多百姓感兴趣但很难有渠道确定的问题。
  B.《百家讲坛》的“讲座者”更能掌握深入浅出的技巧,改变了讲座节目的讲法。
  C.本来是学术界内部的讨论,某一方却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大众并不了解其他观点。
  D.《百家讲坛》的话题由头都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
  【参考答案】
  1.B (A中缺少对“从流行中来的”的理解。C中对“他们”的理解错误,他们指的是通过《百家讲坛》红起来的学者专家,而不是指节目。D中主要是讲流行的原因,没有围绕着句子去解释。)
  2.B (B中是谁拥护并不是学术界质疑与批判的理由。)
  3.C (C项是学者专家感到不快的原因,而不是《百家讲坛》人为的原因。)
  [作者单位:河北辛集中学]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车内空气质量控制节点设计方法。本设计采用PHILIPS公司的P89058单片机、独立CAN控制器SJA1000、CAN收发器PCA82C250,开发了一款带空气质量传感器
1预防猪舍应冬暖夏凉,通风良好,水源方便;减少猪舍饲养密度.炎热夏季,每头猪以占地1.5m2为宜,并可在猪舍前搭遮阳棚;在平均气温达28℃及以上时,中午用冷水喷洒地面和猪体,帮
简单的介绍了控制式差动无级变速器的组成及传动原理,结合PX型的差动无级变速器建立输出转速与内部结构的各个参数建立起数学模型,找出输出转速与变速比的函数关系。从函数模
[点评]即使历史的天空被岁月的风尘暗淡,纵然显赫的人物于今已不再鲜活.由历史的彼岸走向现实的此岸,生活中让我们怦然心动的人事还是何其多也。文章读历史,品文学,看人生,文思泉涌
一首好诗应该是心灵的透视。小作者期待着真挚的友情,期待着生活的美好,朴实的语言,清新的文笔,流淌着对未来的无限企盼。
大跨度系杆拱桥拱肋拼装焊接过程中,若产生焊缝缺陷,将直接影响拱肋强度,导致严重后果.笔者结合天津南港铁路大桥,利用ANSYS11.0模拟分析系杆拱桥拱肋存在缺陷时,其内部应力
针对汽车油改气后会出现故障指示灯告警、回火放炮、燃油时加速无力等现象,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因,设计了一种CNG/汽油双燃料汽车仿真控制器,能有效地消除以上故障,是保障汽车
传承包括丝绸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新职能、新使命。丝绸文化的属性和高职院校的本质属性都要求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维度传承丝绸文化。通过梳理、总结山东
菲利普·拉金被认为是继T.S.艾略特之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本文以拉金诗歌为研究对象,从反义关系构建(constructed opposition)角度分析探讨其诗歌中的语言特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中学教师利用互联网 教育资源进行写作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十分关键。利用互联网 教育资源提升中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研究蕴含着丰富的实践价值。本文提出了利用互联网 教育资源提升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指导学生整理搜集写作素材、优化语文作文课堂教学、创新作文评改的模式、建设网络展示平台,形成发表园地等方法,对中学作文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