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究竟什么是“信息”?各类信息技术教材中,围绕“信息”概念所给出的示例大同小异,如交通信号、公告牌上的通知、天气预报等。其实这背后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假设某新闻早报在头版的右上角刊登有这样的文字:
今日天气:多云转阴有雨,21℃-28℃,偏东风转东南风3到4级。
这里要问几个问题:
①假如某外籍读者全然不识中文,误将此段天气预报看作某特别新闻的标题或是一段广告,那么,这段天气预报还是信息吗?
②某读者不识中文,却借由文字的格式、字体、放置的位置乃至标点符号的应用,猜测出这可能是段天气预报,在不能确切获知具体含义的情况下,这段天气预报对他来说还是信息吗?
③某读者熟悉中文,但却不知如何将天气预报中的摄氏温度转换为自己常用的华氏温度,那么,这段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值对他来说还是信息吗?
④笔者为了写作此篇文章,找来某过期报纸以研究上面的天气预报文字格式,不过这些天气预报的具体播报内容对笔者来说并无用处,那么,这些天气预报对笔者而言还是信息吗?
符号学研究者从信息接收者的视角出发,将信息分解为经验信息、语法信息、語义信息、语用信息四个层次,本文以上述“天气预报”为案例,对“信息”的多层结构作简单剖析:首先是经验信息的层面,任何信息都必须以某类物理介质为载体,不过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他必须意识到,这些物理材料是为了保存、传播或表达某些信息而成为这样或那样的状态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意识到“这是信息”,因此,即便是全然不懂报纸上的文字,也能领悟“这里有某些信息”;其次是语法信息的层面,即知道符号的使用规则与符号的使用形式,如“:”、“-”标点符号前后文字之间的关系;再次是语义信息的层面,所关注的是传达符号的具体意义,如“21℃”究竟是什么意思;最后是语用信息的层面,主要从符号所处的环境,使用者的意图与应用价值等因素展现符号与符号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一般读者为了解天气状况而阅读天气预报,笔者当然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对天气预报作新的诠释。
下面,来看三个简短的小故事。
故事一,某特工来到秘密接头的郊外别墅,在进门前,他发现一卷报纸被放在门框上,而不是放在窗台和台阶上,特工立刻意识到“行动小组里有内奸”,并迅速离开了接头地点。
故事二,某人在离开一家豪华餐馆前,将某张纸条交给收银员,字条上写的是:102004180。收银员弄明白了这段话,其实它的意思是:I ought to owe nothing for I ate nothing.可是为什么呢?
故事三,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仍处清政府管辖下的北京《国风日报》无法在有关部门监管下刊登相关消息,于是在头版开出一整块天窗而不登其他消息,结果京城人心惶惶,武昌起义的消息反而更快得到传播。
大家可以尝试围绕多层次信息理论,对这三个故事中所涉及的“信息”进行细致分析。(答案在本期找)
今日天气:多云转阴有雨,21℃-28℃,偏东风转东南风3到4级。
这里要问几个问题:
①假如某外籍读者全然不识中文,误将此段天气预报看作某特别新闻的标题或是一段广告,那么,这段天气预报还是信息吗?
②某读者不识中文,却借由文字的格式、字体、放置的位置乃至标点符号的应用,猜测出这可能是段天气预报,在不能确切获知具体含义的情况下,这段天气预报对他来说还是信息吗?
③某读者熟悉中文,但却不知如何将天气预报中的摄氏温度转换为自己常用的华氏温度,那么,这段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值对他来说还是信息吗?
④笔者为了写作此篇文章,找来某过期报纸以研究上面的天气预报文字格式,不过这些天气预报的具体播报内容对笔者来说并无用处,那么,这些天气预报对笔者而言还是信息吗?
符号学研究者从信息接收者的视角出发,将信息分解为经验信息、语法信息、語义信息、语用信息四个层次,本文以上述“天气预报”为案例,对“信息”的多层结构作简单剖析:首先是经验信息的层面,任何信息都必须以某类物理介质为载体,不过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他必须意识到,这些物理材料是为了保存、传播或表达某些信息而成为这样或那样的状态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意识到“这是信息”,因此,即便是全然不懂报纸上的文字,也能领悟“这里有某些信息”;其次是语法信息的层面,即知道符号的使用规则与符号的使用形式,如“:”、“-”标点符号前后文字之间的关系;再次是语义信息的层面,所关注的是传达符号的具体意义,如“21℃”究竟是什么意思;最后是语用信息的层面,主要从符号所处的环境,使用者的意图与应用价值等因素展现符号与符号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一般读者为了解天气状况而阅读天气预报,笔者当然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对天气预报作新的诠释。
下面,来看三个简短的小故事。
故事一,某特工来到秘密接头的郊外别墅,在进门前,他发现一卷报纸被放在门框上,而不是放在窗台和台阶上,特工立刻意识到“行动小组里有内奸”,并迅速离开了接头地点。
故事二,某人在离开一家豪华餐馆前,将某张纸条交给收银员,字条上写的是:102004180。收银员弄明白了这段话,其实它的意思是:I ought to owe nothing for I ate nothing.可是为什么呢?
故事三,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仍处清政府管辖下的北京《国风日报》无法在有关部门监管下刊登相关消息,于是在头版开出一整块天窗而不登其他消息,结果京城人心惶惶,武昌起义的消息反而更快得到传播。
大家可以尝试围绕多层次信息理论,对这三个故事中所涉及的“信息”进行细致分析。(答案在本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