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本研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对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网络成瘾
一、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它以一种崭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在先天条件和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良好心理特质。这些特质会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从而为个体的未来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预防网络成瘾有着积极意义
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大。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已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至38.3%。网络让人类走进了数字化时代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就是网络成瘾,大学生一直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带来严重危害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关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诊断、成瘾比例,对个体的影响、成瘾的成因和治疗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是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和娇正,至于如何有效预防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研究得并不多,也有涉及,例如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就动机高的人不易网络成瘾,而成就动机就是有代表性的心理品质之一,得出了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结论。
对付网络成瘾最好的办法是预防。以往有研究涉及到网络成瘾与心理品质的关系,并得出两者有很大相关的结论,张高产的研究证实了积极心理品质可以预防网络成瘾。由此,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达到预防网络成瘾的目的,在享受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与途径
(一)大力宣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研讨等形式对广大心理学教师、学生工作者、学科专业教师,乃至学校领导及其他员工进行宣传,切实展开研究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精神,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维度和内容,也才能真正在教学实践、管理和服务实践中自觉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指导,营造全方位、浸入式的积极心理培养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是对普通课程的学习与理解,而是对原来模式的改革创新,转变教育理念,从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转变为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已有的问题,还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打造积极的行为模式与应对方式,培养乐观、自信、快乐、坚强的积极人格,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感。
(二)科学测评,全面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以测评为基础,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测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被测者在完成测验后实时从网上获得结果解释和建议;同时可以让教育工作者科学把握大学生整体心理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第三,可以通过定期追踪测量,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趋势和教育效果,以获得科学评价和改进教育的依据。
(三)以多样活动为重点,增加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这样达到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学生活动平台的搭建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是拓展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心理游园活动、专题讲座、心理情景剧比赛、朋辈辅导活动、心理漫画比赛、心理电影赏析与点评、心理海报设计大赛、心理班会设计及展示大赛等。每一次活动都必须精心策划,积极筹备,注意挖掘每一个活动背后的潜在价值和内在底蕴,让广大同学做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活动中营造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良好心理健康氛围,搭建学生积极参与的平台,推动同学们在投入活动过程中产生种种内心体验和感悟,个体潜能得到激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解决心理问题转化到捕捉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注重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实际情绪体验,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扩展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
(四)运用网络平台,提高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效果与效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原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与学生交流,利用网络平台隐蔽性、快捷性、互动性的特点,通过网上心理解析、训练、辅导、咨询、测验、诊断、治疗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提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
(五)以研促教,提高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目前有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性、实证性研究还比较缺乏,促使我们必须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教研力度,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全面构建积极心理教育网络。在实践中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实践的同时,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尝试寻找一种符合实际的、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尝试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做更进一步的优化,让内容对学生更实用、更有效。在研究中切实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检验理论,并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升为理论。
积极心理品质不是遗传和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有针對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起到预防网络成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3]陈磊等.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
关键词 大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网络成瘾
一、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它以一种崭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在先天条件和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良好心理特质。这些特质会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从而为个体的未来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预防网络成瘾有着积极意义
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大。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已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至38.3%。网络让人类走进了数字化时代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就是网络成瘾,大学生一直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带来严重危害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关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诊断、成瘾比例,对个体的影响、成瘾的成因和治疗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是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和娇正,至于如何有效预防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研究得并不多,也有涉及,例如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就动机高的人不易网络成瘾,而成就动机就是有代表性的心理品质之一,得出了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结论。
对付网络成瘾最好的办法是预防。以往有研究涉及到网络成瘾与心理品质的关系,并得出两者有很大相关的结论,张高产的研究证实了积极心理品质可以预防网络成瘾。由此,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达到预防网络成瘾的目的,在享受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与途径
(一)大力宣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研讨等形式对广大心理学教师、学生工作者、学科专业教师,乃至学校领导及其他员工进行宣传,切实展开研究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精神,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维度和内容,也才能真正在教学实践、管理和服务实践中自觉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指导,营造全方位、浸入式的积极心理培养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是对普通课程的学习与理解,而是对原来模式的改革创新,转变教育理念,从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转变为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已有的问题,还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打造积极的行为模式与应对方式,培养乐观、自信、快乐、坚强的积极人格,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感。
(二)科学测评,全面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以测评为基础,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测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被测者在完成测验后实时从网上获得结果解释和建议;同时可以让教育工作者科学把握大学生整体心理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第三,可以通过定期追踪测量,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趋势和教育效果,以获得科学评价和改进教育的依据。
(三)以多样活动为重点,增加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这样达到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学生活动平台的搭建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是拓展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心理游园活动、专题讲座、心理情景剧比赛、朋辈辅导活动、心理漫画比赛、心理电影赏析与点评、心理海报设计大赛、心理班会设计及展示大赛等。每一次活动都必须精心策划,积极筹备,注意挖掘每一个活动背后的潜在价值和内在底蕴,让广大同学做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活动中营造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良好心理健康氛围,搭建学生积极参与的平台,推动同学们在投入活动过程中产生种种内心体验和感悟,个体潜能得到激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解决心理问题转化到捕捉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注重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实际情绪体验,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扩展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
(四)运用网络平台,提高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效果与效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原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与学生交流,利用网络平台隐蔽性、快捷性、互动性的特点,通过网上心理解析、训练、辅导、咨询、测验、诊断、治疗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提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
(五)以研促教,提高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目前有关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性、实证性研究还比较缺乏,促使我们必须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教研力度,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全面构建积极心理教育网络。在实践中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实践的同时,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尝试寻找一种符合实际的、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尝试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做更进一步的优化,让内容对学生更实用、更有效。在研究中切实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检验理论,并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升为理论。
积极心理品质不是遗传和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有针對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起到预防网络成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3]陈磊等.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