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发电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发电企业岗位设置的变化,传统基于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显现出与岗位需求的脱节,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利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针对集控运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出具有高职高专特色、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杨小琨(1973-),男,河南林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火电厂集控运行与热力系统节能分析;侯俊凤(196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站锅炉设备及运行。(河南 郑州 450004)
目前我国的火力发电厂中,300MW以上的亚临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已成为主力机组。这些高参数大容量中间再热机组的集控运行方式对岗位人员“机、炉、电、控”方面的知识及其综合职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正是针对此需求而建立的,其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发电厂生产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事大型机组集控运行和技术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在具有大机组集控运行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其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可以描述为:具有较全面的火力发电厂系统分析能力、较强主机及辅机的运行能力、一定的事故处理能力和热力设备及辅机的试验能力、一定的现场组织管理及节能分析能力。
一、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存在的问题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针对发电厂主值(机组长)、副值和集控巡检等职业岗位而设置。这些岗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的精神,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工学结合,切实培养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是目前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才的培养过程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来体现。目前各电力高职高专院校的集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沿用学科体系下的开发模式,虽然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也借鉴了国外职业教育中的一些方法,如CBE理论和DACUM系统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着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我们也发现现有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割离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围绕“学科教育”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展开的。由于受传统体系的影响,目前的学科教育中非常重视课程的排列逻辑性和体系完整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在教学实施中分别独立进行,这就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容和时间上的一致性难以做到,无法实现高层次职业能力的培养。
2.知识定位不清
集控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对象是高度复杂化的,涉及汽轮机、锅炉、电气、控制等大量学科交叉。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由于原有开发方法缺少了知识解构的过程,教师也缺乏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深入了解,造成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不完全吻合;课程知识点重复,缺少优化配置,理论学时过大,“适度、够用”掌握不好;知识衔接性不够好,前后课程延续性较差,缺少贯穿基本职业技能的主线。
3.教学标准粗放
只有教学大纲、没有单元课程的细化标准。承担相同课程的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深度没有统一标准,随意性大,造成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大多由教师个人编写,没有经过论证,没有体现教师团队的智慧。
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培养的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现场实际需求不能完全吻合,无法满足现代电力企业对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想和实施重点
如何解决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呢?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牢牢把握五个指导思想: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的教学原则和涵盖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内容要求。此外,课程设置中还要考虑到目前发电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和应用。课程教学则要做到“教、学、做”密切结合,重视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紧密结合,突出校企共建、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具体实施中,重点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要进行充分、深入的职业资格研究
资格研究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职业资格研究充分和深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所总结出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否能够涵盖专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因此在职业资格研究的三个阶段要充分、深入。首先,在资格研究的行业分析阶段要充分收集发电企业发展的基础数据,并分析企业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以便从宏观上把握发电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其次,在工作分析阶段,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各种工作,不仅包括毕业生毕业时就能直接上岗的岗位,还应该包括毕业生工作5~10年的自主发展可以适应的岗位。第三,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要充分汲取现场实践专家的意见。典型工作任务从工作分析中总结而来,它是应当能够反映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因此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应当以企业实践专家为主,充分听取他们列举出的所从事过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并进行讨论,从中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
2.典型工作任务向学习领域课程转换时要避免旧模式的影响
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原则上,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可以转换为一门学习领域课程,但在转换过程中,要避免生搬硬套原有的学科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由于涵盖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中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可能是分散在两个甚至更多的理论、实践课程中完成,在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中容易出现为适应教师的要求而不自觉地套用以前的学科课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此外,在课程实施中,也可以通过组建教师团队的方法,即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教师承担。
3.根据学习领域课程的要求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否真正实施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往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往往是面向学科课程的,以重现性的演示实验、孤立性的操作技能训练为主。因此,在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专业的特点,合并、改造或新建实践教学基地,改变管理办法,实训项目应结合课程需要,以综合性、能力训练性为主,以满足一体化教学实施需要。
4.注重新技术的扩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脱硫脱硝,核能、风能、太阳能发电等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扩展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增强就业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开设相应的专业拓展课程,这些专业拓展课程可以更多地把重点放在知识传授而非技能训练上。
三、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中,采用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将职业资格研究、个人生涯发展目标设计和课程设计结合在一起,遵循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的步骤进行。
1.工作分析及典型工作任务
在对发电行业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发电厂集控巡检、副值、主值、值长和运行专责工程师作为工作分析的岗位。这些分析对象中不仅包括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岗/就业的岗位—集控巡检、副值和主值岗位,还包括毕业生通过5~10年自主发展后能够适应的岗位—值长和运行专责工程师。在这些岗位中,对应的主要职业资格包括: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锅炉运行值班员、电气值班员、热力网值班员、集控值班员;扩展职业资格包括:锅炉辅机值班员、脱硫值班员等。
利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系统化地分析了这些岗位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要求。与实践专家共同汇总提炼出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来自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不仅涵盖了毕业生就业时能够直接适应的岗位,还充分考虑了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为毕业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
2.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和安排
通过对火电厂集控专业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行为能力的分析、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本专业的行动领域。遵循教育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确定专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此构建出火电厂集控专业的学习领域。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学习领域及参考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表中每学期教学周数设计为15分散教学周+3个集中实践训练周。
表2中的学习领域8~22作为专业学习领域中的核心环节,直接面向发电厂需要培养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所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在实施中均应实现一体化教学。顶岗(岗位)实训环节实施时,考虑到电力行业的特殊性,无法进行实际设备操作练习,可通过两种途径解决:一部分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参加就业单位的岗前培训,其他毕业生则充分利用仿真机构建虚拟车间,进行贴近实际的岗位实训。
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管理、新技术类等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拓展以选修课程方式开设。
在各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可以根据工作任务分析、学生状况、师资水平、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等,将学习领域(子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转换为多个“小型”的学习情景,例如,项目、任务、案例等。学习情景的转换中要注意通过多个不同工作任务的训练,把该学习领域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但各任务之间知识点的重复度要求不能过高,任务与任务之间还要有关联性,所有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总量要等于该学习领域的知识总量。具体学习情景的内容设计应以授课教师为主导,教研室只提出对相应知识点的要求,至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则由授课教师自己完成。通过这种方法解构后的课程相对原有学科体系的课程而言,适度够用的知识总量没有变化,只是在课程的排序上发生了变化,能够实现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学生职业能力同步递增。
四、结论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将知识、能力、态度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重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指向具体职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知识。这种方法解决了学科体系下的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脱离的问题,它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开发的否定,而是借鉴了国内外一些经验,重新梳理我们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一些闭门造车的现象,开发出的课程适合我国高职学生的特点,能够满足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5]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杨小琨(1973-),男,河南林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火电厂集控运行与热力系统节能分析;侯俊凤(196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站锅炉设备及运行。(河南 郑州 450004)
目前我国的火力发电厂中,300MW以上的亚临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已成为主力机组。这些高参数大容量中间再热机组的集控运行方式对岗位人员“机、炉、电、控”方面的知识及其综合职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正是针对此需求而建立的,其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发电厂生产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事大型机组集控运行和技术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在具有大机组集控运行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其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可以描述为:具有较全面的火力发电厂系统分析能力、较强主机及辅机的运行能力、一定的事故处理能力和热力设备及辅机的试验能力、一定的现场组织管理及节能分析能力。
一、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存在的问题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针对发电厂主值(机组长)、副值和集控巡检等职业岗位而设置。这些岗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的精神,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工学结合,切实培养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是目前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才的培养过程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来体现。目前各电力高职高专院校的集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沿用学科体系下的开发模式,虽然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也借鉴了国外职业教育中的一些方法,如CBE理论和DACUM系统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着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我们也发现现有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割离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围绕“学科教育”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展开的。由于受传统体系的影响,目前的学科教育中非常重视课程的排列逻辑性和体系完整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在教学实施中分别独立进行,这就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容和时间上的一致性难以做到,无法实现高层次职业能力的培养。
2.知识定位不清
集控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对象是高度复杂化的,涉及汽轮机、锅炉、电气、控制等大量学科交叉。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由于原有开发方法缺少了知识解构的过程,教师也缺乏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深入了解,造成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不完全吻合;课程知识点重复,缺少优化配置,理论学时过大,“适度、够用”掌握不好;知识衔接性不够好,前后课程延续性较差,缺少贯穿基本职业技能的主线。
3.教学标准粗放
只有教学大纲、没有单元课程的细化标准。承担相同课程的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深度没有统一标准,随意性大,造成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大多由教师个人编写,没有经过论证,没有体现教师团队的智慧。
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培养的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现场实际需求不能完全吻合,无法满足现代电力企业对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想和实施重点
如何解决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呢?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牢牢把握五个指导思想: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的教学原则和涵盖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内容要求。此外,课程设置中还要考虑到目前发电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和应用。课程教学则要做到“教、学、做”密切结合,重视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紧密结合,突出校企共建、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具体实施中,重点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要进行充分、深入的职业资格研究
资格研究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职业资格研究充分和深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所总结出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否能够涵盖专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因此在职业资格研究的三个阶段要充分、深入。首先,在资格研究的行业分析阶段要充分收集发电企业发展的基础数据,并分析企业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以便从宏观上把握发电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其次,在工作分析阶段,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各种工作,不仅包括毕业生毕业时就能直接上岗的岗位,还应该包括毕业生工作5~10年的自主发展可以适应的岗位。第三,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要充分汲取现场实践专家的意见。典型工作任务从工作分析中总结而来,它是应当能够反映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因此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应当以企业实践专家为主,充分听取他们列举出的所从事过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并进行讨论,从中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
2.典型工作任务向学习领域课程转换时要避免旧模式的影响
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原则上,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可以转换为一门学习领域课程,但在转换过程中,要避免生搬硬套原有的学科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由于涵盖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中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可能是分散在两个甚至更多的理论、实践课程中完成,在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中容易出现为适应教师的要求而不自觉地套用以前的学科课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此外,在课程实施中,也可以通过组建教师团队的方法,即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教师承担。
3.根据学习领域课程的要求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否真正实施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往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往往是面向学科课程的,以重现性的演示实验、孤立性的操作技能训练为主。因此,在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专业的特点,合并、改造或新建实践教学基地,改变管理办法,实训项目应结合课程需要,以综合性、能力训练性为主,以满足一体化教学实施需要。
4.注重新技术的扩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脱硫脱硝,核能、风能、太阳能发电等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扩展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增强就业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开设相应的专业拓展课程,这些专业拓展课程可以更多地把重点放在知识传授而非技能训练上。
三、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中,采用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将职业资格研究、个人生涯发展目标设计和课程设计结合在一起,遵循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的步骤进行。
1.工作分析及典型工作任务
在对发电行业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发电厂集控巡检、副值、主值、值长和运行专责工程师作为工作分析的岗位。这些分析对象中不仅包括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岗/就业的岗位—集控巡检、副值和主值岗位,还包括毕业生通过5~10年自主发展后能够适应的岗位—值长和运行专责工程师。在这些岗位中,对应的主要职业资格包括: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锅炉运行值班员、电气值班员、热力网值班员、集控值班员;扩展职业资格包括:锅炉辅机值班员、脱硫值班员等。
利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系统化地分析了这些岗位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要求。与实践专家共同汇总提炼出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来自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不仅涵盖了毕业生就业时能够直接适应的岗位,还充分考虑了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为毕业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
2.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和安排
通过对火电厂集控专业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行为能力的分析、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本专业的行动领域。遵循教育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确定专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此构建出火电厂集控专业的学习领域。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学习领域及参考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表中每学期教学周数设计为15分散教学周+3个集中实践训练周。
表2中的学习领域8~22作为专业学习领域中的核心环节,直接面向发电厂需要培养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所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在实施中均应实现一体化教学。顶岗(岗位)实训环节实施时,考虑到电力行业的特殊性,无法进行实际设备操作练习,可通过两种途径解决:一部分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参加就业单位的岗前培训,其他毕业生则充分利用仿真机构建虚拟车间,进行贴近实际的岗位实训。
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管理、新技术类等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拓展以选修课程方式开设。
在各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可以根据工作任务分析、学生状况、师资水平、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等,将学习领域(子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转换为多个“小型”的学习情景,例如,项目、任务、案例等。学习情景的转换中要注意通过多个不同工作任务的训练,把该学习领域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但各任务之间知识点的重复度要求不能过高,任务与任务之间还要有关联性,所有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总量要等于该学习领域的知识总量。具体学习情景的内容设计应以授课教师为主导,教研室只提出对相应知识点的要求,至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则由授课教师自己完成。通过这种方法解构后的课程相对原有学科体系的课程而言,适度够用的知识总量没有变化,只是在课程的排序上发生了变化,能够实现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学生职业能力同步递增。
四、结论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将知识、能力、态度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重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指向具体职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知识。这种方法解决了学科体系下的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脱离的问题,它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开发的否定,而是借鉴了国内外一些经验,重新梳理我们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一些闭门造车的现象,开发出的课程适合我国高职学生的特点,能够满足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5]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