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hella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期间武汉协和医院胰腺中心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56例病人的临床诊疗经过.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23.2%),包括胰瘘7例(12.5%),十二指肠瘘2例(5.4%);胆瘘1例(2.8%);腹膜后积液和感染2例(5.4%);腹腔大出血1例(2.8%).消化道瘘经支持治疗和维持通畅引流等治疗而痊愈,腹膜后积液和感染病人在B超引导下置管引流治愈,腹腔大出血者急诊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显示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破裂出血,经明胶海绵和不锈钢圈栓塞后治愈.结论 胰瘘、十二指肠瘘、胆瘘、腹腔感染和出血等是DPPHR术后主要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仔细操作,尽量保留十二指肠的血液供应是减少DPPHR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一旦出现并发症应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 。

其他文献
脾脏是一个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除了含有大量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K细胞、NK细胞、LAK细胞等免疫细胞外,还能分泌促吞噬肽(tuftsin)、补体、免疫核糖核酸(iRNA)、TNF、IL等免疫因子参与机体特异或非特异性免疫[1].tuftsin作为脾脏特有的体液因子存在着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期刊
肝外动脉假性动脉瘤是手术以及创伤后相对不常见的损害。该报道中作者分析血管损害的表现、处理及预后。在相关外科过程中,报告发生率最高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作者分析相关文献并报告他们的经验。尤其突出肝外动脉假性动脉瘤与肝内假性动脉瘤相区分。作者总结了1995年9月至2004年7月间的6例病例,男女各3例,共7处假性动脉瘤。平均年龄67岁(48~80岁),行内镜、B超、CT、血管造影检查,给予线圈
期刊
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其调控机制复杂.肝切除术对肝脏既有机械性损伤,又有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再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肝切除术后迅速的肝再生,可以促进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促肝切除术后肝再生措施,其作用机制也有待深入研究,该文就此作一综述。
期刊
对于Calot三角解剖困难的胆石症,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时常中转开腹或出现胆管损伤等并发症.笔者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
期刊
胆石病是人类最常见的胃肠疾病之一,它的发病机制还构未完全清晰,但已较清晰地建立了以胆汁分泌、成核和胆囊动力--三方面缺陷为基础的胆石形成机制的学说.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遗传性是胆石病的重要特点之一,并已成功发现20个LITH基因,有45个胆石病侯选基因在小鼠模型和在人类的染色体定位,现将已经进行的人类胆固醇结石的易感基因作一综述。
期刊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肝脏疾病晚期以双下肢的渐进性痉挛性瘫痪为表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常隐匿起病,病人多有肝硬化门体分流术后或自然分流后伴肝功能不全病史,也可见于急性肝炎、脂肪肝及婴儿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1]。
期刊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t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原发性脾脏血管性肿瘤,最早是由Falk~([1])在1991年报道并命名的,因其同时表达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并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电镜证实,被认为是起源于脾脏红髓的窦岸细胞(littoal cell),故称之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期刊
肝叶切除是治疗肝脏肿瘤的有效手段,但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残肝代偿性肥大而致 阻塞性黄疸这一并发症却极为少见,现结合3例病例谈谈其诊断和治疗。
期刊
肝癌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病人获得长期生存[1].然而,从总的人群来看,肝癌的长期生存率仍然很低.笔者回顾性分析196例肝癌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旨在探寻影响肝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期刊
目的 为教学、医疗、科研人员迅速获取、利用国内期刊有关胆囊、胆道肿瘤的文献,找出核心期刊,同时也为各级图书信息部门选购该专业期刊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国内权威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对2004-2006年登载胆囊、胆道肿瘤的1278篇文献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4-2006年载文量在7篇以上的期刊有48种,载文量达777篇.结论 18种期刊载文量共512篇,为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