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育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具备敏捷性、灵活性、开放性、批判性等特质,但是前提是要让学生积极思考,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设疑激思”,合理抛出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学习。本文将从设疑于重难点知识处,激发学生思考;展现新旧知关联,唤起学生疑问;设疑于易错点,引起学生重视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才能做到“设疑激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设疑激思”、实现策略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都存在忽视学生思维意识的现实问题,因为如何扩大课堂知识容量、让学生在短期内学到最大量的数学知识最为重要,所以教师会选择以讲解法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单向讲解去展现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旨在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较低,且数学知识过于抽象,所以有很多学生都难以及时内化数学知识,反而积累了诸多疑问,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在课堂上实现“设疑激思”,及时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一、设疑于重难点知识处,激发学生思考
客观来讲,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重难点知识,通常集中于抽象度高、逻辑性强的知识点中,学生也会经常在学习这些知识时陷入思维瓶颈。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则可在重难点知识处设疑,由此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让学生集中精力去突破重难点知识,由此改善学生的数学思维状态。
就如在“星期日的安排”一课教学中,我就客观分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律去进行分数计算,还要学会使用直观图去展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对此,我则针对这两个知识点创设了问题情境:选择留在家中的学生有14人,选择出行的学生有20人,其余15名学生还没有明确的活动安排,请问留在家中的学生占据班级学生总数的几分之几?选择出行与留在家中的学生一同占据班级人数的几分之几?没有做出周末活动计划的学生占班级同学的几分之几?如此,则可直接调动学生的思考意识,让学生自主应用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法则。
二、展现新旧知关联,唤起学生疑问
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是设疑的重要节点,学生能够及时回忆已有认知,据此分析数学问题,而当学生发现自己并不能利用现有认知经验顺利解题时,则会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利用新旧知之间的关联点去设疑,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切实改善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让学生全面投身于数学探究活动之中。
就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我就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计算知识,以及关于平行四边形图形结构认识相关知识,让学生自主总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回顾了公式探究过程。接着,我就展现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图形结构相似点,据此设疑,让学生尝试在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进行图形转化,使其自主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据此,我就引导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此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记忆,让学生切实实现了有效学习。
三、设疑于易错点,引起学生重视
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不管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情况多么理想,都难以完全规避解题错误,尤其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因为粗心马虎,或者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审错题等原因所产生的错题资源是层出不穷的,而且经常会陷入同一个认知瓶颈之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易错点积极设疑,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消除个人认知疑问,深化知识记忆,不断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状态。
就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教学中,我就科学预设了本班学生在分析长方体表面积大小时这一易错点,认为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了解不够深刻,很可能会忽视长方体一共有几个表面,直接出现计算错误。对此,我就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处设疑,如表面积的概念是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为此,我就组织学生认真观察长方体的图形结构,分析了表面积这一数学概念,切实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及时引导学生构建了表面积概念,让学生积极分享了自身的数学认知经验,使其通过直观操作总结出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有效方法。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设疑激思”活动需要科学判断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确保设疑活动可以切实达到激思目的,以便及时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状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科学把握设疑时机、方式,及时调动起学生的思考意识,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韦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方法的探讨[J].名师在线,2018(32):35-36.
[2]李红.小学数学课堂设疑与有效教学的一些实践——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课后的思考[J].学周刊,2017(18):221-222.
关键词:小学数学、“设疑激思”、实现策略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都存在忽视学生思维意识的现实问题,因为如何扩大课堂知识容量、让学生在短期内学到最大量的数学知识最为重要,所以教师会选择以讲解法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单向讲解去展现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旨在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较低,且数学知识过于抽象,所以有很多学生都难以及时内化数学知识,反而积累了诸多疑问,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在课堂上实现“设疑激思”,及时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一、设疑于重难点知识处,激发学生思考
客观来讲,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重难点知识,通常集中于抽象度高、逻辑性强的知识点中,学生也会经常在学习这些知识时陷入思维瓶颈。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则可在重难点知识处设疑,由此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让学生集中精力去突破重难点知识,由此改善学生的数学思维状态。
就如在“星期日的安排”一课教学中,我就客观分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律去进行分数计算,还要学会使用直观图去展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对此,我则针对这两个知识点创设了问题情境:选择留在家中的学生有14人,选择出行的学生有20人,其余15名学生还没有明确的活动安排,请问留在家中的学生占据班级学生总数的几分之几?选择出行与留在家中的学生一同占据班级人数的几分之几?没有做出周末活动计划的学生占班级同学的几分之几?如此,则可直接调动学生的思考意识,让学生自主应用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法则。
二、展现新旧知关联,唤起学生疑问
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是设疑的重要节点,学生能够及时回忆已有认知,据此分析数学问题,而当学生发现自己并不能利用现有认知经验顺利解题时,则会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利用新旧知之间的关联点去设疑,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切实改善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让学生全面投身于数学探究活动之中。
就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我就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计算知识,以及关于平行四边形图形结构认识相关知识,让学生自主总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回顾了公式探究过程。接着,我就展现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图形结构相似点,据此设疑,让学生尝试在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进行图形转化,使其自主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据此,我就引导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此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记忆,让学生切实实现了有效学习。
三、设疑于易错点,引起学生重视
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不管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情况多么理想,都难以完全规避解题错误,尤其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因为粗心马虎,或者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审错题等原因所产生的错题资源是层出不穷的,而且经常会陷入同一个认知瓶颈之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易错点积极设疑,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消除个人认知疑问,深化知识记忆,不断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状态。
就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教学中,我就科学预设了本班学生在分析长方体表面积大小时这一易错点,认为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了解不够深刻,很可能会忽视长方体一共有几个表面,直接出现计算错误。对此,我就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处设疑,如表面积的概念是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为此,我就组织学生认真观察长方体的图形结构,分析了表面积这一数学概念,切实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及时引导学生构建了表面积概念,让学生积极分享了自身的数学认知经验,使其通过直观操作总结出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有效方法。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设疑激思”活动需要科学判断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确保设疑活动可以切实达到激思目的,以便及时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状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科学把握设疑时机、方式,及时调动起学生的思考意识,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韦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方法的探讨[J].名师在线,2018(32):35-36.
[2]李红.小学数学课堂设疑与有效教学的一些实践——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课后的思考[J].学周刊,2017(18):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