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作息制度是否合理关系到幼儿能否在园度过愉快而有意义的一天。在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现有作息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让我们还原一名普通大班幼儿苗苗的半日生活,来看看其中存在什么问题。
一天。苗苗睡了个懒觉,到幼儿园都快9点了,嘴里还啃着面包,外婆催着:“快吃呀,小祖宗,早操都结束了。”那时,中大班幼儿已做完早操回到班里,老师却无法按时开始上午的第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因为在室外托小班的幼儿还在做早操。等早操音乐结束。老师刚开始讲故事,苗苗到了,喊了“老师好”,老师回应,同伴们也纷纷和苗苗打招呼,过了好一会儿活动才得以继续。上午点心时间,苗苗显然还很饱,根本吃不下。最后在老师一再催促下才勉强喝完了牛奶。紧接着的第二个集体教学活动是美术活动。苗苗在座位上东张西望,注意力很不集中。10点开始是游戏活动时问,由于部分幼儿还没画完画,等大家收拾完工具到户外活动时已经过了15分钟了。
这就是苗苗的半日生活,从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我们对幼儿入园时间的规定非常宽松,幼儿入园参差不齐,无形中缩减了活动时间。随之引发的问题是活动仓促进行,前一个活动挤占后一个活动的时间。个别幼儿饮食作息缺乏规律,等等。教师也很无奈:安排了晨间活动,可是按时来参加的幼儿很少;想要好好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却不时被迟来的幼儿打断。因此我们期待能建立一种更合理的作息制度,让各项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出于这样的需求,我们对作息制度作了以下几方面调整。
一、要求幼儿集中入园
我们发现,一般来说上午8点是幼儿入园高峰,可见,大部分幼儿是可以做到按时入园的。因此,我们规定上午8:15前幼儿必须入园,8:30开始全园幼儿一起做操,不同年龄段幼儿用同一音乐但动作要求不同,8:45早操结束。入园时间相对集中使后面的各项活动能够有序开展,也保证了幼儿进早餐和早锻炼的质量。
二、让集体教学活动错时进行
原先中大班每天的两个集体教学活动分别安排在上午8:50和9:30。兩个活动都排在上午,势必影响幼儿户外活动和自由活动的开展。如果遇到美术活动等操作较费时的活动,那游戏时间只能一减再减了。此外,两个活动并排进行也容易让幼儿感觉疲劳、注意力分散。于是,我们顺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将上午的第二个集体教学活动移到下午进行,不仅解决了上午户外活动和自由活动不足的问题,也让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更集中。
三、保障户外活动时间
原先我们将室内游戏和户外活动统一称作“游戏活动”,这样可能导致活动时间的随意分配。现在,我们将两者区分开来,保证了各项活动的时间。上午的户外活动放在集体教学和区域活动之间。下午的放在集体教学和室内游戏之间(托小班的放在室内游戏和离园活动之间)。不但增加了活动时间,也保证了户外活动的质量。
我们将原来的两次点心时间分为三次,即上午的牛奶餐、水果餐和下午的点心餐。牛奶餐放在上午的集体教学之后。幼儿入园相对集中后,早餐也相应提前了,这时安排吃点心正合适。“水果餐”是为了给幼儿增加一些必要的维生素而特别设置的。原来是在午餐前的,现在放在了上午户外活动后进行。因为孩子的胃需要一小时来消化水果。将水果放在10:00左右吃更科学。考虑到幼儿在吃完午饭之后就只做一些安静游戏以及午睡,体能消耗很少,因此我们把下午的点心餐从14:40推迟到15:30左右,放到集体教学或户外活动之后。这时幼儿的身体更需要补充能量,他们吃起点心来自然也就更香了。
以上对作息制度的调整非常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尤其在保证幼儿按时入园问题上。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不少工作。
新的作息制度实行后。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对幼儿来说,他们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这也为他们进入小学作好了准备;早起必定早进早餐,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必定消耗更多能量,因此,幼儿午餐更有食欲,午睡质量更高了;合理安排各项活动时间使幼儿可以充分参与活动,交往机会增多了。社会性方面发展得更好。对教师来说,活动时间充分了。有问题能及时解决。可以有更多机会细致观察幼儿活动中的表现,为幼儿成长档案的建立提供了更翔实的素材,也促进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新作息制度的实施显然对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也不断反思,总结出了作息时间安排的两项原则。
一是优先照顾原则。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对四种活动作了排序,即户外体育活动优先于自主游戏活动,优先于生活活动,优先于集体教学活动。当两种活动的时间发生冲突时,应优先照顾前一项。比如,到户外活动时间了,美术活动尚未结束,当以户外活动为优先。当然,为保证每项活动都能充分进行,我们需要在前期作一些研究,更为合理地安排活动时长,并使单位时间内的活动更为有效。
二是间隔不可重复原则。即各项活动可以循环开展,但不可以同类活动重复。比如,两次集体教学活动不宜安排在一起,两次户外活动之间也至少要间隔一项生活活动来作一定的休整。
一天。苗苗睡了个懒觉,到幼儿园都快9点了,嘴里还啃着面包,外婆催着:“快吃呀,小祖宗,早操都结束了。”那时,中大班幼儿已做完早操回到班里,老师却无法按时开始上午的第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因为在室外托小班的幼儿还在做早操。等早操音乐结束。老师刚开始讲故事,苗苗到了,喊了“老师好”,老师回应,同伴们也纷纷和苗苗打招呼,过了好一会儿活动才得以继续。上午点心时间,苗苗显然还很饱,根本吃不下。最后在老师一再催促下才勉强喝完了牛奶。紧接着的第二个集体教学活动是美术活动。苗苗在座位上东张西望,注意力很不集中。10点开始是游戏活动时问,由于部分幼儿还没画完画,等大家收拾完工具到户外活动时已经过了15分钟了。
这就是苗苗的半日生活,从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我们对幼儿入园时间的规定非常宽松,幼儿入园参差不齐,无形中缩减了活动时间。随之引发的问题是活动仓促进行,前一个活动挤占后一个活动的时间。个别幼儿饮食作息缺乏规律,等等。教师也很无奈:安排了晨间活动,可是按时来参加的幼儿很少;想要好好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却不时被迟来的幼儿打断。因此我们期待能建立一种更合理的作息制度,让各项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出于这样的需求,我们对作息制度作了以下几方面调整。
一、要求幼儿集中入园
我们发现,一般来说上午8点是幼儿入园高峰,可见,大部分幼儿是可以做到按时入园的。因此,我们规定上午8:15前幼儿必须入园,8:30开始全园幼儿一起做操,不同年龄段幼儿用同一音乐但动作要求不同,8:45早操结束。入园时间相对集中使后面的各项活动能够有序开展,也保证了幼儿进早餐和早锻炼的质量。
二、让集体教学活动错时进行
原先中大班每天的两个集体教学活动分别安排在上午8:50和9:30。兩个活动都排在上午,势必影响幼儿户外活动和自由活动的开展。如果遇到美术活动等操作较费时的活动,那游戏时间只能一减再减了。此外,两个活动并排进行也容易让幼儿感觉疲劳、注意力分散。于是,我们顺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将上午的第二个集体教学活动移到下午进行,不仅解决了上午户外活动和自由活动不足的问题,也让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更集中。
三、保障户外活动时间
原先我们将室内游戏和户外活动统一称作“游戏活动”,这样可能导致活动时间的随意分配。现在,我们将两者区分开来,保证了各项活动的时间。上午的户外活动放在集体教学和区域活动之间。下午的放在集体教学和室内游戏之间(托小班的放在室内游戏和离园活动之间)。不但增加了活动时间,也保证了户外活动的质量。
我们将原来的两次点心时间分为三次,即上午的牛奶餐、水果餐和下午的点心餐。牛奶餐放在上午的集体教学之后。幼儿入园相对集中后,早餐也相应提前了,这时安排吃点心正合适。“水果餐”是为了给幼儿增加一些必要的维生素而特别设置的。原来是在午餐前的,现在放在了上午户外活动后进行。因为孩子的胃需要一小时来消化水果。将水果放在10:00左右吃更科学。考虑到幼儿在吃完午饭之后就只做一些安静游戏以及午睡,体能消耗很少,因此我们把下午的点心餐从14:40推迟到15:30左右,放到集体教学或户外活动之后。这时幼儿的身体更需要补充能量,他们吃起点心来自然也就更香了。
以上对作息制度的调整非常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尤其在保证幼儿按时入园问题上。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不少工作。
新的作息制度实行后。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对幼儿来说,他们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这也为他们进入小学作好了准备;早起必定早进早餐,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必定消耗更多能量,因此,幼儿午餐更有食欲,午睡质量更高了;合理安排各项活动时间使幼儿可以充分参与活动,交往机会增多了。社会性方面发展得更好。对教师来说,活动时间充分了。有问题能及时解决。可以有更多机会细致观察幼儿活动中的表现,为幼儿成长档案的建立提供了更翔实的素材,也促进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新作息制度的实施显然对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也不断反思,总结出了作息时间安排的两项原则。
一是优先照顾原则。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对四种活动作了排序,即户外体育活动优先于自主游戏活动,优先于生活活动,优先于集体教学活动。当两种活动的时间发生冲突时,应优先照顾前一项。比如,到户外活动时间了,美术活动尚未结束,当以户外活动为优先。当然,为保证每项活动都能充分进行,我们需要在前期作一些研究,更为合理地安排活动时长,并使单位时间内的活动更为有效。
二是间隔不可重复原则。即各项活动可以循环开展,但不可以同类活动重复。比如,两次集体教学活动不宜安排在一起,两次户外活动之间也至少要间隔一项生活活动来作一定的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