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百年奥运之梦” 已圆。可是,提起衡量一个民族“智能”的诺贝尔奖,中国人不由黯然神伤。这项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世界公认的最高科学殿堂大奖,中国本土科学家迄今尚无一人获得(这里主要指自然科学奖)。据统计,一个国家一般立国30多年便会产生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建国已59年,恢复高考也已30多年,我们距诺贝尔奖尚遥遥无期。我们还要等多久?我们距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占世界人口不到5%的美国,竟获得了70%以上的诺贝尔奖,而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高智商儿童的总量肯定也是世界最多的(按人口数量计算,中国应有15个爱因斯坦,美国只有3个),为什么竟无一人获奖?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时刻,都是13亿炎黄子孙最尴尬、汗颜的时刻。是中国人智能低下吗?否!中华民族是世界公认的智慧民族,不久前国外一项调查数据证明,东亚人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种之一,平均智商105。既然中国人是聪明、勤奋的,为什么温家宝总理会对钱学森发问:“老是‘冒’不出大师级杰出人才?”中国人像渴盼奥运一样渴盼诺贝尔奖。我们何时能像圆奥运之梦一样圆诺贝尔奖之梦?
许多人把中国与诺贝尔奖无缘归结为诺贝尔奖的政治因素。如果说诺贝尔和平、文学奖还或许有点政治因素的话,自然科学奖则是很严谨的。试问,中国在自然科学理论上有何拿得出手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概念,“四大发明”及“神舟”系列全是技术,不是科学。而诺贝尔奖授予的的是科学理论上的创新,现代科技总是先有科学理论的突破,然后再演化为技术——工程技术是科学结出的成果而已。比如先有了核物理的理论突破,然后才有了核弹、核电、核动力。没有科学理论支撑的技术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会产生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
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国人都已认识到。我们的国家肯定存在问题,而且不是单一的一般问题,而是多方面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再过50年也不一定能获奖。
警钟早已敲响,眼下人们最关心的是:“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诸多领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科研机制、社会风气、资金投入等等。有人说:“要改变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至少需要两三代人。”一二百年,时间是久了点,而目前最现实、最便捷有效的变革突破口,就是教育改革。平心而论,将与诺贝尔奖无缘的板子全打在教育身上有失公允。但不可否认,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人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事。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一个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在青少年阶段至关重要,特别是高中阶段,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培养起创新精神,大学阶段就很难发展好。”(黄全愈)过去人们(包括美国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优于美国的基础教育,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是对“基础”内涵的误解。衡量基础教育“优劣”的标准不是看学生考分的高低,而是看能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动力。中国基础教育的悲哀在于,使学生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能产生众多各科“奥赛”金牌得主,而产生不了诺贝尔奖。“奥赛”考察的是学习、继承能力,诺贝尔奖奖励的是创新能力。旅美教育家黄全愈曾说:“考上北大、清华的只是一流的考生,并不是一流的学生,更不等于一流的人才。”他认为,中国的高中教育特别差,完全以考试为中心,努力把聪明的学生培养成“高分的考生”,而美国的教育是努力把聪明的学生培养成“智慧的学生”。两者的区别在于:高分的考生只会考试,解决别人的问题;智慧的学生能发现问题,创新能力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众所周知,高中教育的指挥棒是高考,放弃高考不现实,因此高中教育改革的抓手、突破口就是改革高考。这就形成了下列途径:欲获诺贝尔奖——中国要变革——教育要改革——基础教育要改革——高中教育要改革——高考要改革。或曰:我们一直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为什么成效不大?一言以蔽之,改革没有抓到根本上,甚至是南辕北辙。说白了,如果高考不改革,一切改革都枉然。高考一锤定音是关键——选拔人才的标准、评价体系不改变,其他改变了意义不大。可能有人会说,恢复高考30多年来,高考不是一直在改革吗?从开始的全国统一命题、3+2模式,到各省自主命题,到“3+X”方案,到“3 文综/理综”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改革,万变不离其宗,都仅是高考形式上的变化,而高考“内容”基本没有变化,按分取试的本质没有改变。中国要想彻底改变科技落后的局面,必须在“高考内容”上做“革命性的变革”,而不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把教育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上引导,而不是向死读书、多做题方向引导。就像当年的晚清,面对西方的现代科技、坚船利炮等火器,文科举废除腐朽的八股取士,武科举废除骑射、刀剑、蛮力等冷兵器取试一样。彻底改革,与时俱进才有出路。
不可否认,中国的高考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就像封建时代文、武科举曾起过积极作用一样。高考赋予每一个人神圣而公平的竞争权利,掀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否定“文革”蹂躏知识和摧残人才的倒行逆施,所以恢复高考功不可没。但是,“以分取人”的先天缺陷从恢复高考的第一天起就留下了隐患。如果说,30年前高考的指挥棒是“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尊重知识”被异化为“尊重考试”,“尊重人才”被异化成“崇拜状元”,这就是高考的异化,异化的高考,这也就是今天的高考。高考的根本问题在于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国家选拔人才到底是要“复印”干巴巴的分,还是评价活生生的人。或曰:现行高考最大的优势就是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担心高考内容和模式的改变会失去公平性。不错,“公平”当然是高考考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为国家选拔、培养人才,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能实现这个目的的高考才是最好的高考。不能为了所谓的“公平”牺牲教育本质和目的,以牺牲一流人才为代价的“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中国现行高考已经成了制约人才资源的瓶颈——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甚至低幼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去残酷地培养一流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学生。现行高考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到了山穷水尽、非改不可的地步。事实证明,现行高考制度培养不出一流人才,甚至在摧残、扼杀人才,这绝非危言耸听。泱泱13亿人口,建国近60载,高考30多年,与诺贝尔无缘就是证明。中国的教师、学生是全世界最辛劳、最勤奋的师生(特别是中学)。许多教师说:“如果这种辛劳、勤奋能为国家培育出一流人才,那么这种辛劳也有意义,即便少活一二十年也认了。”可这种辛苦、勤奋并没有换来应有的结果,相反,副作用很大,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超负荷、超极限的工作、学习,换来的是身心疲惫,病态发展,“高分低能”(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但事实是严酷的,我们并没有培养出“高能”的一流人才)。这种教育恰如“南辕北辙”,方向、目标错了,马跑得越快、驭手越努力,离目标就越远。曾经兴盛一时的“神童班”如今烟消云散,销声匿迹。几十年过去了,“神童班”没有培养出任何出类拔萃的人才,更不要说一流大师。这说明中国的教育理念、内容、方式、体制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即便是最优秀的孩子,也打造不出一流人才——教育是把双刃剑,好的教育能培养人的创造性,坏的教育能扼杀人的创造性。
近闻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已出台文件,严禁中小学周末、节假日、晚上补课,不准用升学率给学校、教师、学生排队,违者就地免职,并出台配套的中小学评价体系。此举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应试教育矫枉过正的无奈之举。然而笔者又不免心存忧虑:在大的高考背景不变的情况下,这种扬汤止沸式的改革能坚持多久?这种改革,只是在量上减轻了师生的学业负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行高考的本质和目的,是五十步笑百步。要改变中国现行教育,必须对高考从形式到内容动大手术,作革命性的变革。用改革高考制度,改革评价体系,用高考指挥棒带动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这是目前最现实、最便捷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希望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高考改革方案。这事关民族生存、发展大计,其重要性无论怎样高估都不过分。国家一定要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听说有关专家已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并制定了初步方案,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要改革就会有风险,有阵痛,但不要怕挫折、失败,要在改革中探索、完善高考体制。
(作者单位:广州市知用中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
许多人把中国与诺贝尔奖无缘归结为诺贝尔奖的政治因素。如果说诺贝尔和平、文学奖还或许有点政治因素的话,自然科学奖则是很严谨的。试问,中国在自然科学理论上有何拿得出手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概念,“四大发明”及“神舟”系列全是技术,不是科学。而诺贝尔奖授予的的是科学理论上的创新,现代科技总是先有科学理论的突破,然后再演化为技术——工程技术是科学结出的成果而已。比如先有了核物理的理论突破,然后才有了核弹、核电、核动力。没有科学理论支撑的技术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会产生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
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国人都已认识到。我们的国家肯定存在问题,而且不是单一的一般问题,而是多方面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再过50年也不一定能获奖。
警钟早已敲响,眼下人们最关心的是:“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诸多领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科研机制、社会风气、资金投入等等。有人说:“要改变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至少需要两三代人。”一二百年,时间是久了点,而目前最现实、最便捷有效的变革突破口,就是教育改革。平心而论,将与诺贝尔奖无缘的板子全打在教育身上有失公允。但不可否认,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人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事。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一个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在青少年阶段至关重要,特别是高中阶段,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培养起创新精神,大学阶段就很难发展好。”(黄全愈)过去人们(包括美国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优于美国的基础教育,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是对“基础”内涵的误解。衡量基础教育“优劣”的标准不是看学生考分的高低,而是看能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动力。中国基础教育的悲哀在于,使学生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能产生众多各科“奥赛”金牌得主,而产生不了诺贝尔奖。“奥赛”考察的是学习、继承能力,诺贝尔奖奖励的是创新能力。旅美教育家黄全愈曾说:“考上北大、清华的只是一流的考生,并不是一流的学生,更不等于一流的人才。”他认为,中国的高中教育特别差,完全以考试为中心,努力把聪明的学生培养成“高分的考生”,而美国的教育是努力把聪明的学生培养成“智慧的学生”。两者的区别在于:高分的考生只会考试,解决别人的问题;智慧的学生能发现问题,创新能力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众所周知,高中教育的指挥棒是高考,放弃高考不现实,因此高中教育改革的抓手、突破口就是改革高考。这就形成了下列途径:欲获诺贝尔奖——中国要变革——教育要改革——基础教育要改革——高中教育要改革——高考要改革。或曰:我们一直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为什么成效不大?一言以蔽之,改革没有抓到根本上,甚至是南辕北辙。说白了,如果高考不改革,一切改革都枉然。高考一锤定音是关键——选拔人才的标准、评价体系不改变,其他改变了意义不大。可能有人会说,恢复高考30多年来,高考不是一直在改革吗?从开始的全国统一命题、3+2模式,到各省自主命题,到“3+X”方案,到“3 文综/理综”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改革,万变不离其宗,都仅是高考形式上的变化,而高考“内容”基本没有变化,按分取试的本质没有改变。中国要想彻底改变科技落后的局面,必须在“高考内容”上做“革命性的变革”,而不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把教育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上引导,而不是向死读书、多做题方向引导。就像当年的晚清,面对西方的现代科技、坚船利炮等火器,文科举废除腐朽的八股取士,武科举废除骑射、刀剑、蛮力等冷兵器取试一样。彻底改革,与时俱进才有出路。
不可否认,中国的高考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就像封建时代文、武科举曾起过积极作用一样。高考赋予每一个人神圣而公平的竞争权利,掀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否定“文革”蹂躏知识和摧残人才的倒行逆施,所以恢复高考功不可没。但是,“以分取人”的先天缺陷从恢复高考的第一天起就留下了隐患。如果说,30年前高考的指挥棒是“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尊重知识”被异化为“尊重考试”,“尊重人才”被异化成“崇拜状元”,这就是高考的异化,异化的高考,这也就是今天的高考。高考的根本问题在于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国家选拔人才到底是要“复印”干巴巴的分,还是评价活生生的人。或曰:现行高考最大的优势就是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担心高考内容和模式的改变会失去公平性。不错,“公平”当然是高考考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为国家选拔、培养人才,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能实现这个目的的高考才是最好的高考。不能为了所谓的“公平”牺牲教育本质和目的,以牺牲一流人才为代价的“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中国现行高考已经成了制约人才资源的瓶颈——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甚至低幼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去残酷地培养一流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学生。现行高考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到了山穷水尽、非改不可的地步。事实证明,现行高考制度培养不出一流人才,甚至在摧残、扼杀人才,这绝非危言耸听。泱泱13亿人口,建国近60载,高考30多年,与诺贝尔无缘就是证明。中国的教师、学生是全世界最辛劳、最勤奋的师生(特别是中学)。许多教师说:“如果这种辛劳、勤奋能为国家培育出一流人才,那么这种辛劳也有意义,即便少活一二十年也认了。”可这种辛苦、勤奋并没有换来应有的结果,相反,副作用很大,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超负荷、超极限的工作、学习,换来的是身心疲惫,病态发展,“高分低能”(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但事实是严酷的,我们并没有培养出“高能”的一流人才)。这种教育恰如“南辕北辙”,方向、目标错了,马跑得越快、驭手越努力,离目标就越远。曾经兴盛一时的“神童班”如今烟消云散,销声匿迹。几十年过去了,“神童班”没有培养出任何出类拔萃的人才,更不要说一流大师。这说明中国的教育理念、内容、方式、体制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即便是最优秀的孩子,也打造不出一流人才——教育是把双刃剑,好的教育能培养人的创造性,坏的教育能扼杀人的创造性。
近闻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已出台文件,严禁中小学周末、节假日、晚上补课,不准用升学率给学校、教师、学生排队,违者就地免职,并出台配套的中小学评价体系。此举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应试教育矫枉过正的无奈之举。然而笔者又不免心存忧虑:在大的高考背景不变的情况下,这种扬汤止沸式的改革能坚持多久?这种改革,只是在量上减轻了师生的学业负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行高考的本质和目的,是五十步笑百步。要改变中国现行教育,必须对高考从形式到内容动大手术,作革命性的变革。用改革高考制度,改革评价体系,用高考指挥棒带动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这是目前最现实、最便捷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希望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高考改革方案。这事关民族生存、发展大计,其重要性无论怎样高估都不过分。国家一定要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听说有关专家已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并制定了初步方案,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要改革就会有风险,有阵痛,但不要怕挫折、失败,要在改革中探索、完善高考体制。
(作者单位:广州市知用中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