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最炫目的金融和银行精英
就像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一下子被推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一样,在2009年,著名银行家朱民也好像是一下子进入了中国媒体的视野中心。许多媒体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刚刚过去的2009年,朱民无疑是最炫目的金融和银行界精英。
朱民最密集的媒体曝光期出现在2009年11月前后。当时,原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调任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副行长。而有媒体注意到,央行已经有苏宁、胡晓炼、刘士余、马德伦、易纲等五位副行长,年龄分别为62岁、51岁、48岁、60岁、51岁,而央行一年多前公布的关于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新“三定”方案规定,其仅有四位副行长编制。57岁的朱民成为第六位副行长引起了一些人的猜测。
接着,有媒体透露消息,朱民出任央行副行长只是一个过渡,未来其将被派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任副总裁。如果属实,这将是继北京大学原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于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后,又一位中国人出任世界金融机构的高层。这不仅只是朱民个人的升迁,更代表着一个金融新中国的崛起。
对此,央行新闻处有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我们对于这种传言没有什么评论,既不说是,也不说不是。”这样的回答相当于给了中国媒体一定的暗示。于是,在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朱民的个人简历被无数媒体转引。
朱民是何许人?
能脱颖而出成为金融中国的新面孔,朱民有着一般人没有的特殊履历。
1982年,朱民毕业于复旦大学,成为上海市体改委的一名公务员。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那段时间,朱民还短期担任过汪道涵(原中顾委委员,曾任上海市长和市委书记、海协会会长)的秘书。
1985年,朱民赴美留学,先后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硕士学位、美国约翰·瞿布金斯大学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其间,朱民曾师从保罗·沃尔克。保罗·沃尔克曾在卡特和里根总统任上担任美联储主席,目前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顾问。1991年,博士毕业后的朱民进入世界银行,成为总部政策局的经济学家,其间还曾任过联合国开发暑“中国21世纪议程”首席顾问。
1995年,时任国家体改委宏观司司长楼继伟(后任财政部副部长、现任中投董事长)和时任国家体改委国际司副司长曹远征去美国访问,与老朋友朱民会面并言谈甚欢。听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乐观前景,以及当前国家急需经济人才的现实,朱民当场就表示,自己想回国效力,拜托两位老友代为转达。
后来,曾有媒体分析,有两个现实的因素是最终打动朱民回国的原因:其一,一个人在国外,终归处在西方社会的边缘:其二,国内老友的发展都不错,说明知识分子大有用武之地。
很快,朱民获得了回应。鉴于他有着丰富的国际银行工作经验,中行就成为他回国后的落脚处。1996年,朱民返回祖国前给留学生同学和朋友写了一封公开信,陈述自己归国的理由。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老同事曹远征用了两句话回忆了那封信:“爱国,很感人。”
归国后的朱民获得了大展拳脚的机会。1999年1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银香港重组上市计划,中行成立1216办公室,朱民担任办公室主任。这一次,朱民的主要搭档正是自己的老朋友曹远征。
与后来工行和建行上市路演不同的是,中银香港由于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牵扯多国的法律法规——曹远征将这些细节比作串联电路——任何一个细节没过关,灯泡都亮不起来。朱民、曹远征和很多同事一道,一头扎进这些细节中,仅仅最后成文的文件垒起来就很高。压力大的时候,两个人三天三夜未曾合眼。
“那么多的文件,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你都要过目,并且不能出错,你能想象吗?”曹远征后来对媒体这么说。不过,正是在这次重大的任务中,朱民熟悉了不同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也为朱民获选IMF副总裁候选人加重了砝码。
从现在看,可能很少有人能体会那种受命负责中国银行集团重组和首次公开募股的难度,因为大家容易忽略的是:2D02年,全球经济低迷,股市正动荡,很多人对于中银香港的重组和上市并不乐观,但最后朱民等还是完成了任务。
2002年,中银香港上市。当天,引发港股狂潮。中银香港上市成功之后,朱民升任中行行长助理。2003年12月31日,中央汇金公司向中行和建行注资450亿美元。中行重组大幕拉开,朱民是主要执行人之一。这是一次不不良资产剥离、重组的工作,比深陷金融危机的美国早了整整五年。这无疑又为朱民后来的成功加了分。
2006年,朱民升任中行副行长,主管财务、内控、法律、战略和研究等业务。金融危机爆发一年来,他在多个场合,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发表演讲,反复阐述金融衍生工具过度泛滥的危害,极力主张“去杠杆化”。
熟悉国际货币体系、熟练的英文、在国有银行和央行高层的工作经历,没有人比朱民更能代表金融中国的新形象了。于是,在2009年底,不少媒体都不吝用“实干家+银行家”、“中国崛起的保送生”、“中国声音的金融代言人”等溢美之词来形容朱民。
个人的学术功力
从一个海归到金融中国的代表人物,短短13年间,朱民实现的不仅仅是角色的转换,而是承载着中国力量与个人命运的相逢相合之下的责任。
2009年11月13日,在“危机后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研讨会”上,以央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现身的朱民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出现时,谈到他对未来全球金融格局变化的看法。
“2008年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2009年是挽救金融市场和机构的时候,2010年是对金融业进行全面整改和进行金融业结构调整的时候。金融业在未来的一年,一定会面临巨大的变革,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变革的端倪。”
这样的判断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多年的学术研究。从欧元的诞生到国际金融大势,从中国的宏观经济到金融改革,朱民自己的学术研究从未间断,而且著述颇丰。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他对于全球经济的“过度金融化”已经提出了预警:金融危机之中,他带领中行的研究团队出版了一本名为《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的著作,对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行了完整分析和阐述,并预言了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危机之后,他又成功地预言了中国经济的V形反弹。
2007年,朱民曾译注《穷人的诚信——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故事》。这本由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小额信贷之父尤努斯亲笔推介的书,详细介绍了银行家如何帮助穷人,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朱民把人文道德这样的抽象概念放在了专业概念之前,如此写道:“当我们在无数个激动的不眠之夜后终于在最后一行文字画上句号时。我们都经受了一次人文道德、银行服务和管理理念的洗礼。”
一个难得的细节是,朱民自己著书(很多是学术书籍)之余,也曾向读者荐书——一本宗教类书籍——《梁启超说佛》。
海派基因
作为一位既有海外工作经验,又熟稔国际金融研究的中国银行业高层,“一点也不像国有银行的副行长”,是朱民给人的第一印象。“敢言、见解独到”,则是外界对经济学家朱民的褒奖。在中行内部,工作人员称其“业务能力强,为人和蔼”。
熟悉他的人则说,朱民的身上明显有一种海派基因。朱民的母亲是位上海人,海派性格和特有的幽默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言谈举止上。
据说,在2007年末的一次论坛上,当看到很多记者围着谢国忠时,朱民曾如此打趣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谢国忠啊,你的FANS很多啊。”
在当天的论坛上,当他讲话超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提醒他,朱民则回应说,“因为这个事情太主要了,让我浪漫一下吧!”全场所有人都笑了。
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某次分论坛上。主持人、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以“经济学家”身价介绍朱民出场时,朱民幽默地回应,“谢谢马丁没称呼我为银行家,现在经济学家比银行家的声誉好多了。”全场又是一阵会意的笑声。
这两年,朱民经常以经济学家身份出席各种金融论坛,对国际金融形势和宏观经济问题发表评论、建言献策,表现得能言善辩、富有幽默感,多年历练出的国际化气质,颇有英伦绅士风范,有更浓厚的商业实战经验,给所有人都树立了“国际银行家+实战金融家+权威经济学家”的形象。路透社一位资深驻华记者说:“朱民在国际金融界的声望比较高,我们认为他比较务实,敢提出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
“他知道老外一些背后的想法,所以才能够争取到利益。”中国银行一位职员称,对于朱民的业务能力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技巧,大家有目共睹。
正如有行内人士曾评论的,“中国正学着用高盛模式,从国有金融机构里选拔具有开阔眼界和实干能力的金融家,送入国内乃至国际政界以参与决策,并进一步为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的话语权而构筑基础。”
就像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一下子被推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一样,在2009年,著名银行家朱民也好像是一下子进入了中国媒体的视野中心。许多媒体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刚刚过去的2009年,朱民无疑是最炫目的金融和银行界精英。
朱民最密集的媒体曝光期出现在2009年11月前后。当时,原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调任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副行长。而有媒体注意到,央行已经有苏宁、胡晓炼、刘士余、马德伦、易纲等五位副行长,年龄分别为62岁、51岁、48岁、60岁、51岁,而央行一年多前公布的关于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新“三定”方案规定,其仅有四位副行长编制。57岁的朱民成为第六位副行长引起了一些人的猜测。
接着,有媒体透露消息,朱民出任央行副行长只是一个过渡,未来其将被派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任副总裁。如果属实,这将是继北京大学原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于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后,又一位中国人出任世界金融机构的高层。这不仅只是朱民个人的升迁,更代表着一个金融新中国的崛起。
对此,央行新闻处有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我们对于这种传言没有什么评论,既不说是,也不说不是。”这样的回答相当于给了中国媒体一定的暗示。于是,在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朱民的个人简历被无数媒体转引。
朱民是何许人?
能脱颖而出成为金融中国的新面孔,朱民有着一般人没有的特殊履历。
1982年,朱民毕业于复旦大学,成为上海市体改委的一名公务员。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那段时间,朱民还短期担任过汪道涵(原中顾委委员,曾任上海市长和市委书记、海协会会长)的秘书。
1985年,朱民赴美留学,先后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硕士学位、美国约翰·瞿布金斯大学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其间,朱民曾师从保罗·沃尔克。保罗·沃尔克曾在卡特和里根总统任上担任美联储主席,目前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顾问。1991年,博士毕业后的朱民进入世界银行,成为总部政策局的经济学家,其间还曾任过联合国开发暑“中国21世纪议程”首席顾问。
1995年,时任国家体改委宏观司司长楼继伟(后任财政部副部长、现任中投董事长)和时任国家体改委国际司副司长曹远征去美国访问,与老朋友朱民会面并言谈甚欢。听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乐观前景,以及当前国家急需经济人才的现实,朱民当场就表示,自己想回国效力,拜托两位老友代为转达。
后来,曾有媒体分析,有两个现实的因素是最终打动朱民回国的原因:其一,一个人在国外,终归处在西方社会的边缘:其二,国内老友的发展都不错,说明知识分子大有用武之地。
很快,朱民获得了回应。鉴于他有着丰富的国际银行工作经验,中行就成为他回国后的落脚处。1996年,朱民返回祖国前给留学生同学和朋友写了一封公开信,陈述自己归国的理由。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老同事曹远征用了两句话回忆了那封信:“爱国,很感人。”
归国后的朱民获得了大展拳脚的机会。1999年1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银香港重组上市计划,中行成立1216办公室,朱民担任办公室主任。这一次,朱民的主要搭档正是自己的老朋友曹远征。
与后来工行和建行上市路演不同的是,中银香港由于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牵扯多国的法律法规——曹远征将这些细节比作串联电路——任何一个细节没过关,灯泡都亮不起来。朱民、曹远征和很多同事一道,一头扎进这些细节中,仅仅最后成文的文件垒起来就很高。压力大的时候,两个人三天三夜未曾合眼。
“那么多的文件,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你都要过目,并且不能出错,你能想象吗?”曹远征后来对媒体这么说。不过,正是在这次重大的任务中,朱民熟悉了不同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也为朱民获选IMF副总裁候选人加重了砝码。
从现在看,可能很少有人能体会那种受命负责中国银行集团重组和首次公开募股的难度,因为大家容易忽略的是:2D02年,全球经济低迷,股市正动荡,很多人对于中银香港的重组和上市并不乐观,但最后朱民等还是完成了任务。
2002年,中银香港上市。当天,引发港股狂潮。中银香港上市成功之后,朱民升任中行行长助理。2003年12月31日,中央汇金公司向中行和建行注资450亿美元。中行重组大幕拉开,朱民是主要执行人之一。这是一次不不良资产剥离、重组的工作,比深陷金融危机的美国早了整整五年。这无疑又为朱民后来的成功加了分。
2006年,朱民升任中行副行长,主管财务、内控、法律、战略和研究等业务。金融危机爆发一年来,他在多个场合,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发表演讲,反复阐述金融衍生工具过度泛滥的危害,极力主张“去杠杆化”。
熟悉国际货币体系、熟练的英文、在国有银行和央行高层的工作经历,没有人比朱民更能代表金融中国的新形象了。于是,在2009年底,不少媒体都不吝用“实干家+银行家”、“中国崛起的保送生”、“中国声音的金融代言人”等溢美之词来形容朱民。
个人的学术功力
从一个海归到金融中国的代表人物,短短13年间,朱民实现的不仅仅是角色的转换,而是承载着中国力量与个人命运的相逢相合之下的责任。
2009年11月13日,在“危机后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研讨会”上,以央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现身的朱民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出现时,谈到他对未来全球金融格局变化的看法。
“2008年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2009年是挽救金融市场和机构的时候,2010年是对金融业进行全面整改和进行金融业结构调整的时候。金融业在未来的一年,一定会面临巨大的变革,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变革的端倪。”
这样的判断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多年的学术研究。从欧元的诞生到国际金融大势,从中国的宏观经济到金融改革,朱民自己的学术研究从未间断,而且著述颇丰。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他对于全球经济的“过度金融化”已经提出了预警:金融危机之中,他带领中行的研究团队出版了一本名为《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的著作,对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行了完整分析和阐述,并预言了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危机之后,他又成功地预言了中国经济的V形反弹。
2007年,朱民曾译注《穷人的诚信——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故事》。这本由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小额信贷之父尤努斯亲笔推介的书,详细介绍了银行家如何帮助穷人,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朱民把人文道德这样的抽象概念放在了专业概念之前,如此写道:“当我们在无数个激动的不眠之夜后终于在最后一行文字画上句号时。我们都经受了一次人文道德、银行服务和管理理念的洗礼。”
一个难得的细节是,朱民自己著书(很多是学术书籍)之余,也曾向读者荐书——一本宗教类书籍——《梁启超说佛》。
海派基因
作为一位既有海外工作经验,又熟稔国际金融研究的中国银行业高层,“一点也不像国有银行的副行长”,是朱民给人的第一印象。“敢言、见解独到”,则是外界对经济学家朱民的褒奖。在中行内部,工作人员称其“业务能力强,为人和蔼”。
熟悉他的人则说,朱民的身上明显有一种海派基因。朱民的母亲是位上海人,海派性格和特有的幽默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言谈举止上。
据说,在2007年末的一次论坛上,当看到很多记者围着谢国忠时,朱民曾如此打趣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谢国忠啊,你的FANS很多啊。”
在当天的论坛上,当他讲话超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提醒他,朱民则回应说,“因为这个事情太主要了,让我浪漫一下吧!”全场所有人都笑了。
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某次分论坛上。主持人、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以“经济学家”身价介绍朱民出场时,朱民幽默地回应,“谢谢马丁没称呼我为银行家,现在经济学家比银行家的声誉好多了。”全场又是一阵会意的笑声。
这两年,朱民经常以经济学家身份出席各种金融论坛,对国际金融形势和宏观经济问题发表评论、建言献策,表现得能言善辩、富有幽默感,多年历练出的国际化气质,颇有英伦绅士风范,有更浓厚的商业实战经验,给所有人都树立了“国际银行家+实战金融家+权威经济学家”的形象。路透社一位资深驻华记者说:“朱民在国际金融界的声望比较高,我们认为他比较务实,敢提出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
“他知道老外一些背后的想法,所以才能够争取到利益。”中国银行一位职员称,对于朱民的业务能力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技巧,大家有目共睹。
正如有行内人士曾评论的,“中国正学着用高盛模式,从国有金融机构里选拔具有开阔眼界和实干能力的金融家,送入国内乃至国际政界以参与决策,并进一步为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的话语权而构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