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以为那曾被认为简单的小儿科依旧“小儿科”吗?如今养孩子这件事儿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疯狂,当崔大夫被推上“神坛”,也是因为大家开始关注小儿科的那些大道理了。
BQ=《北京青年》周刊C=崔玉涛
“写育儿百科?我不去追求这个噱头”
BQ:几乎每个有小孩的家庭都有一本育儿百科,您是儿科领域的权威,如果您出一本这样的大部头全书,一定也会受到追捧的。
C:我想,自己并没有能力写出百科式的育儿全书,一定要写的话,不免要去抄一些东西。抄的不对,那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不愿去追求这个噱头,把我关注并且擅长的领域给大家讲清楚就够了。
BQ:所以,我们看到了这套充满新意的《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系列,虽不百科,但却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大家都关注也是最容易出现误区的十大方面?
C:毕竟大部分的家长都不是医学专业的,希望在短时间了解另一个行业的知识,同时又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充分阅读,因此形式就非常重要。我们特意找专业人士设计出漫画的形式,生动的图像本身就很有信息量,再配以适量的文字,可以很快明白我表达的核心意思。
“我是一名儿科医生,不在所谓神坛上”
BQ:曾经抢救了澳大利亚籍仅重789克的早产儿,并被《泰晤士报》报道,两年后孩子的父母重返中国感谢您,“神坛上的医生”大抵由此而起,同时随着您在专栏、微博等公共平台传播先进理念,“崔玉涛说”在众多家长心中有了标准的含义。
C:我在微博上的自我介绍“我是一名儿科医生”,而其他所有的称呼我都无所谓。无论被人如何评论,我只是在告诉大家我认为对并且有道理的东西。现在商家对家长的引导太严重了,道出儿科医生中立看待的结果,对家长很重要。
BQ:您的“纵向医学管理”经验,也为这种中立和科学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C:我曾在北京儿童医院工作,那时的注意力在疾病上面。我的专长是早产儿救治,但问题在于孩子以后怎么样,我们不太清楚,不知道该改进什么。在和睦家的12年,实行“纵向医学管理”,怀孕、生产,孩子出生后的健康评估及疾病处理都在这里进行,那么怀孕、生产中的个性问题,孩子各阶段的不同状况,我们都了解,这都可以反过来检验我们之前的方法是不是最合适的。由我来做健康管理,则无论什么问题,都在我这里集中,经过我的评估判断,再找相应专家介入,则评判相应更准确,专家也更合适,也更容易找到病根。据此可以提醒家长以后更应该注意什么。很难有科研文章来描述这种纵向状况。而这12年我对孩子生长发育的了解,可以说超过在儿童医院的那15年。
“有些问题说鸡毛蒜皮都嫌大了,家长的焦虑可见一斑”
BQ:现在的家长多是焦虑的,别家的孩子会站了,会叫妈了,都会给那些还没达到的人家造成压力。您在这方面的体会应该更强烈吧?
C:有个妈妈带孩子来检查,拿出一张A4纸,正反面用小五号字写满了问题,前后没有逻辑关系,她肯定没仔细琢磨,只是一种不问不踏实的心理。这源于和别家孩子的不当比较,有些问题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都嫌大,完全被周围压得喘不过气。这种养孩子的焦虑让人恐怖。
BQ:广告告诉我们,大家都要补钙,小孩子自然不能跌倒在补充维生素的起跑线上,您怎么看?
C:中国最棒的广告就是钙,微量元素重要,但是宏量元素更重要,它们要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之上吸收,一种补多了,会导致整体的不平衡。在喝奶吃饭正常的情况下,我不主张额外补充钙等维生素制剂。有个孩子10个月出现营养不良,我问父母是怎么喂孩子的?回答说:“吃得好着呢,每天补好多种维生素,都是从国外买的,他不爱吃饭,但补了这些我想问题也不大吧?”本末倒置,由此可见。
“不要与别人比,个体化的营养和发育评估更重要”
BQ:按您的说法,现在流行的所谓微量元素检查,根本就没有必要?
C:美国的同行告诉我,全美只有十个左右的微量元素实验室。我很惊讶,他们认为这是非常严格的要求,首先取血的器械和消毒的材料,不能含有任何微量元素,而我们消毒用的碘酒、酒精都是含有的。其次先取的血要挤掉,后面的才能用,而且要充满容器,不能含有空气,因为空气中也有微量元素。其实我们并不能直接测出微量值,是通过媒介来折射出比例而已,这个过程,差之毫厘会谬之千里。现在大多数的医院测量是通过采集指血,我前面提到的问题不说,仅是挤压指血混入的组织液就会干扰结果。
BQ:如果体外化的实验不必要,那通过什么来衡量孩子的生长发育呢?
C:白纸黑字的体外化实验是苛刻的,未必对每个孩子有用,现在的科学风气是要推动个体化营养以及个体化的发育评估。家长可以参照世界卫生组织2006—2007年推出的生长曲线来衡量;而出生体重不同,在生长头一年,衡量每个孩子的标准就有差异。同时长牙的时间,能爬能站等发育状况与遗传也有关系,和别人比并没有意义。
BQ:生长发育本是自然状态,但是为了让孩子尽快达到目标,家长总有一些促进的手段,比如学走路,先用学步车,孩子还真学得快了,您怎么看?
C:伯乐是发现孩子特长的人,但很多家长以为自己是伯乐其实是老师,总要教孩子,从发育的角度,过早教并不好。比如学步车,因为车中间有个带子,不仅双腿在里面站不直,还容易踮脚尖。以致不少孩子两三岁就被发现是X型腿或者O型腿。
“如果你只有100元,不要买奶粉就花掉99”
BQ:听您说完,不得不反思,其实在养孩子这件事儿上大家的误区真不少?
C:所以我的这套书,也是从我这些年认为最有共性、误区最多的问题上出发的。比如发热,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可是家长往往如临大敌,怕烧坏脑子,各种药物包括抗生素都上了,其实发热只是表象,需要解决的是背后的问题,大部分孩子发热是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作用,对病毒没有作用。
BQ:除了看病的误区,还有喂养方面的,对配方粉的选择就够家长纠结好久的?
C:倡导母乳喂养的观念,已经广泛被大家接受,但因为各种原因,配方粉依然是绕不过的事儿。连儿科学上都不太讲到它,大家确实很容易被厂家牵着鼻子走。
BQ:很多家长都会让您来推荐品牌吧?
C:其实在国际统一的标准下,如果不算生产工艺的区别,品牌之间几乎并无差异,大抵99%的东西都一样,只是宣传的都是1%的差异,比如有的加了DHA等等。我想强调的是,孩子能接受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只有100元养孩子,不要用99元买奶粉,它只是一种营养品而已,没有那么神。
“希望更多的家长成为传播科普知识的种子”
BQ:在某种程度上,您也是一名儿科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各种讲座等活动来传播科普知识。
C:2004年,我在中华医学会出过5张光盘,讲过敏、生长发育、脑发育、辅食添加和母乳喂养。当时卖得最好的是辅食添加,过敏几乎没有人买,因为整个社会环境的漠视,不少同行还放弃了对它的研究,可这么些年过去了,目前再版最多的是过敏这张碟,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诸如湿疹是过敏的皮肤反应,如果不控制过敏源,可能增加以后的哮喘几率。家中最好不要使用消毒制剂,这会破坏孩子正常的体内菌群等。我是世界过敏学会的会员,中国的湿疹发生率高,过敏发生率也高,全民普及相关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BQ:从科普的角度,您还有哪些希望?
C:我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最大的希望是读者,粉丝,患者们也出一把力,成为科普的种子,把学习到的这些知识宣传出去,因为关注,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挑战医生,促进医生的进步,这也是一种良性医患关系该有的状态。
BQ=《北京青年》周刊C=崔玉涛
“写育儿百科?我不去追求这个噱头”
BQ:几乎每个有小孩的家庭都有一本育儿百科,您是儿科领域的权威,如果您出一本这样的大部头全书,一定也会受到追捧的。
C:我想,自己并没有能力写出百科式的育儿全书,一定要写的话,不免要去抄一些东西。抄的不对,那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不愿去追求这个噱头,把我关注并且擅长的领域给大家讲清楚就够了。
BQ:所以,我们看到了这套充满新意的《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系列,虽不百科,但却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大家都关注也是最容易出现误区的十大方面?
C:毕竟大部分的家长都不是医学专业的,希望在短时间了解另一个行业的知识,同时又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充分阅读,因此形式就非常重要。我们特意找专业人士设计出漫画的形式,生动的图像本身就很有信息量,再配以适量的文字,可以很快明白我表达的核心意思。
“我是一名儿科医生,不在所谓神坛上”
BQ:曾经抢救了澳大利亚籍仅重789克的早产儿,并被《泰晤士报》报道,两年后孩子的父母重返中国感谢您,“神坛上的医生”大抵由此而起,同时随着您在专栏、微博等公共平台传播先进理念,“崔玉涛说”在众多家长心中有了标准的含义。
C:我在微博上的自我介绍“我是一名儿科医生”,而其他所有的称呼我都无所谓。无论被人如何评论,我只是在告诉大家我认为对并且有道理的东西。现在商家对家长的引导太严重了,道出儿科医生中立看待的结果,对家长很重要。
BQ:您的“纵向医学管理”经验,也为这种中立和科学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C:我曾在北京儿童医院工作,那时的注意力在疾病上面。我的专长是早产儿救治,但问题在于孩子以后怎么样,我们不太清楚,不知道该改进什么。在和睦家的12年,实行“纵向医学管理”,怀孕、生产,孩子出生后的健康评估及疾病处理都在这里进行,那么怀孕、生产中的个性问题,孩子各阶段的不同状况,我们都了解,这都可以反过来检验我们之前的方法是不是最合适的。由我来做健康管理,则无论什么问题,都在我这里集中,经过我的评估判断,再找相应专家介入,则评判相应更准确,专家也更合适,也更容易找到病根。据此可以提醒家长以后更应该注意什么。很难有科研文章来描述这种纵向状况。而这12年我对孩子生长发育的了解,可以说超过在儿童医院的那15年。
“有些问题说鸡毛蒜皮都嫌大了,家长的焦虑可见一斑”
BQ:现在的家长多是焦虑的,别家的孩子会站了,会叫妈了,都会给那些还没达到的人家造成压力。您在这方面的体会应该更强烈吧?
C:有个妈妈带孩子来检查,拿出一张A4纸,正反面用小五号字写满了问题,前后没有逻辑关系,她肯定没仔细琢磨,只是一种不问不踏实的心理。这源于和别家孩子的不当比较,有些问题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都嫌大,完全被周围压得喘不过气。这种养孩子的焦虑让人恐怖。
BQ:广告告诉我们,大家都要补钙,小孩子自然不能跌倒在补充维生素的起跑线上,您怎么看?
C:中国最棒的广告就是钙,微量元素重要,但是宏量元素更重要,它们要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之上吸收,一种补多了,会导致整体的不平衡。在喝奶吃饭正常的情况下,我不主张额外补充钙等维生素制剂。有个孩子10个月出现营养不良,我问父母是怎么喂孩子的?回答说:“吃得好着呢,每天补好多种维生素,都是从国外买的,他不爱吃饭,但补了这些我想问题也不大吧?”本末倒置,由此可见。
“不要与别人比,个体化的营养和发育评估更重要”
BQ:按您的说法,现在流行的所谓微量元素检查,根本就没有必要?
C:美国的同行告诉我,全美只有十个左右的微量元素实验室。我很惊讶,他们认为这是非常严格的要求,首先取血的器械和消毒的材料,不能含有任何微量元素,而我们消毒用的碘酒、酒精都是含有的。其次先取的血要挤掉,后面的才能用,而且要充满容器,不能含有空气,因为空气中也有微量元素。其实我们并不能直接测出微量值,是通过媒介来折射出比例而已,这个过程,差之毫厘会谬之千里。现在大多数的医院测量是通过采集指血,我前面提到的问题不说,仅是挤压指血混入的组织液就会干扰结果。
BQ:如果体外化的实验不必要,那通过什么来衡量孩子的生长发育呢?
C:白纸黑字的体外化实验是苛刻的,未必对每个孩子有用,现在的科学风气是要推动个体化营养以及个体化的发育评估。家长可以参照世界卫生组织2006—2007年推出的生长曲线来衡量;而出生体重不同,在生长头一年,衡量每个孩子的标准就有差异。同时长牙的时间,能爬能站等发育状况与遗传也有关系,和别人比并没有意义。
BQ:生长发育本是自然状态,但是为了让孩子尽快达到目标,家长总有一些促进的手段,比如学走路,先用学步车,孩子还真学得快了,您怎么看?
C:伯乐是发现孩子特长的人,但很多家长以为自己是伯乐其实是老师,总要教孩子,从发育的角度,过早教并不好。比如学步车,因为车中间有个带子,不仅双腿在里面站不直,还容易踮脚尖。以致不少孩子两三岁就被发现是X型腿或者O型腿。
“如果你只有100元,不要买奶粉就花掉99”
BQ:听您说完,不得不反思,其实在养孩子这件事儿上大家的误区真不少?
C:所以我的这套书,也是从我这些年认为最有共性、误区最多的问题上出发的。比如发热,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可是家长往往如临大敌,怕烧坏脑子,各种药物包括抗生素都上了,其实发热只是表象,需要解决的是背后的问题,大部分孩子发热是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作用,对病毒没有作用。
BQ:除了看病的误区,还有喂养方面的,对配方粉的选择就够家长纠结好久的?
C:倡导母乳喂养的观念,已经广泛被大家接受,但因为各种原因,配方粉依然是绕不过的事儿。连儿科学上都不太讲到它,大家确实很容易被厂家牵着鼻子走。
BQ:很多家长都会让您来推荐品牌吧?
C:其实在国际统一的标准下,如果不算生产工艺的区别,品牌之间几乎并无差异,大抵99%的东西都一样,只是宣传的都是1%的差异,比如有的加了DHA等等。我想强调的是,孩子能接受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只有100元养孩子,不要用99元买奶粉,它只是一种营养品而已,没有那么神。
“希望更多的家长成为传播科普知识的种子”
BQ:在某种程度上,您也是一名儿科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各种讲座等活动来传播科普知识。
C:2004年,我在中华医学会出过5张光盘,讲过敏、生长发育、脑发育、辅食添加和母乳喂养。当时卖得最好的是辅食添加,过敏几乎没有人买,因为整个社会环境的漠视,不少同行还放弃了对它的研究,可这么些年过去了,目前再版最多的是过敏这张碟,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诸如湿疹是过敏的皮肤反应,如果不控制过敏源,可能增加以后的哮喘几率。家中最好不要使用消毒制剂,这会破坏孩子正常的体内菌群等。我是世界过敏学会的会员,中国的湿疹发生率高,过敏发生率也高,全民普及相关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BQ:从科普的角度,您还有哪些希望?
C:我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最大的希望是读者,粉丝,患者们也出一把力,成为科普的种子,把学习到的这些知识宣传出去,因为关注,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挑战医生,促进医生的进步,这也是一种良性医患关系该有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