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构建面向产业链的光伏专业课程体系是目前高职光伏专业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光伏工程人才的重要保证。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基于产业链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为切入点,重构课程体系并应用于实践,有效实现光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 键 词] 光伏专业;产业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18-02
新能源产业不仅是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支撑。作为新能源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我国实现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1]产业的高速发展对光伏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光伏工程人才,成为高职光伏专业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探索新时期光伏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成为光伏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围绕产业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围绕产业链构建课程体系,是光伏专业推进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光伏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剖析
(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光伏产业涉及面广,具有多领域产业互交互融的特征,我国各地光伏产业也由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有分工,呈现不同特色。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专业定位追求大而全,专业方向没有围绕产业链中的环节构架。“大而全”的人才培养定位势必会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散乱杂”的现象,使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光伏专业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型为目的,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匹配地方光伏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
(二)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
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覆盖领域广、专业技术复杂等特点。光伏产业链从上至下涉及硅材料、电池片、光伏组件、系统设计与集成等环节,覆盖了多个传统产业领域。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目前光伏专业课程体系构架过于笼统,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广而不精、泛而不专的状况。同质化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形式化严重,专业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的重要手段。当前,高职光伏专业建设普遍是先建专业再寻找校企合作的思路,很多校企合作形式化严重,出现了运行机制不畅、教学模式组织难、校企师资整合难等现象。没有紧密的校企合作,高职光伏专业的教学内容出现环节不全、项目不真、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光伏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面向产业链的高职光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体系优化的意义
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有确定的映射关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决定要素、关键要素,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所在。高等职业院校光伏专业应紧跟地方光伏产业发展、把握产业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满足产业需要。面向产业链的课程体系建设可根据产业特点将传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融合,注重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在课程内容中注入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和企业知识,完成逐步向产业过渡的递进教学过程。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光伏专业成立以来,分别与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四川汉能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了良好长久的校企合作关系。学院光伏专业长期以企业需求及岗位的能力要求为导向,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建立“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学院专任教师下企业”的双进工程,积极探索并研究电子类相关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因此,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光伏专业自成立以来就注入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血液,将产业链嵌入课程体系也就水到渠成。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光伏产业与其他制造产业一样,经历了工业1.0→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四个发展阶段,分别对应“機械化阶段”“电气化/半自动化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无人自动化阶段”“人工智能化阶段”。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程度上来看,光伏第一梯队的企业已经发展到了工业3.0阶段,并向人工智能化阶段迸发,因此产业急需懂技术、能操作、会设计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而由于光伏产业链呈环环相扣的特点,因此光伏产业懂技术、能操作、会设计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也就必须围绕产业链进行培养。
光伏产业链的上游是晶体硅原料的采集和硅棒、硅锭、硅片的加工制作,产业链的中游是光伏电池和光伏电池组件的制作,产业链的下游是光伏应用,包括电站系统的集成和运营。
(三)面向产业链的课程体系重构
面向产业链光伏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应遵循以下流程:首先,应精准贴近地方产业链需求,以岗位需求分析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分析为手段,开发典型专业工作任务与企业核心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并及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技术更新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其次,根据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结合的教学内容,将产业标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项目引领、过程导向、能力递进为课程开发思路,建立基于产业链实际的课程地图,从而构成面向产业链的光伏专业课程体系。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光伏专业根据与企业深入合作,组成由专业主任、专业骨干教师、企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为基本框架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通过共同分析地方产业发展状况,结合各家企业岗位需求与光伏专业特点,打破了传统“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课程体系;面向光伏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围绕光伏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参照产业人才培养标准,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光伏专业以服务产业链中后端为目的,以培养太阳电池与光伏组件的生产与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安装运维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以产业链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全产业链布局,根据地方产业特点以培养产业链中下游技术技能人才为着眼点,构建以产业链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一方面,根据产业职业素养要求,开发以培养“光伏产业人”为目的的素质课程,素质课程以校企合作企业课堂、企业讲座为主要形式,每周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工程师授课,为学生提供了与产业人真实面对面的机会,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求与产业需要。结合校园氛围、融合企业文化打造了校企合作企业冠名的学生工作室,并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学生工作室进行企业项目数据分析、应用开发等工作,提升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在校园成立“绿色光伏协会”,以学生社团为助力,开展各类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等隐性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多样性的素质课程开展方式,多维度打造学生作为“产业人”的职业素质。
另一方面,专业课程体系贯穿整条产业链,分为“专业平台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平台课程”设置为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制图与CAD、光伏专业英语等,学生通过平台课程的学习,为之后面向产业链的生产制造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生产制造类课程,主要面向太阳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与分布式光伏电站施工运维等产业链中下游环节所需的专业技术与专业技能,分别设置为对应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物理,对应产业链中游的太阳电池工艺与制备、光伏组件设计与制作,对应产业链下游的光伏应用产品电子线路分析与设计、光伏逆变器应用技术、光伏控制器应用技术、LED封装与驱动技术、光伏電站施工与运维、独立光伏系统设计与制作、光伏电站监控技术、分布式光伏系统设计与安调、风光互补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安调。此类以产业链中下游为重点设置的生产制造类课程体系,符合地方光伏产业链发展特点,不仅为学生顺利进入顶岗实习提供必要保障,也着眼为今后岗位晋升提供必要基础。
课程由校企双主体的教学团队进行开发。教学团队根据产业链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作为基本点,分析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汇总岗位工作任务并从中筛选面向产业链中下游的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整合与转化,形成由设计、生产、检测、技术服务为主线的学习领域,从而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明确教学手段、确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规范的课程标准。
重构面向产业链的课程体系,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从对具体某一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转向对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考查的基石是课程知识;而面向产业链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查逻辑是人的职业能力。因此,重构面向产业链的课程体系,就须确立面向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框架,整个评价体系主要由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第三方评价组成:其中学校评价主要体现在基本政治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企业评价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岗位技能等方面;而社会的第三方评价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专业水平、培养过程及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学校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融合企业评价,企业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期间,社会第三方评价要独立于办学者之外的无利益关系的相关方面开展的评价,因此第三方评价会更客观、更重要。我校光伏专业根据产业需要建立了由“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反哺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专业的发展。
目前,光伏产业已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根据产业办专业就必须适应产业发展节奏。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光伏专业根据产业发展实时调整专业定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面向地方光伏产业链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的高度契合,使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逻辑性、衔接性、分层递进性的有机整体。通过构建科学的“双链合一”的课程体系构造,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章文.光伏智能制造工信部六部门印发《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8(10).
[2]潘永强,杭凌侠,刘卫国,等.光学制造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编辑 冯永霞
[关 键 词] 光伏专业;产业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18-02
新能源产业不仅是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支撑。作为新能源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我国实现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1]产业的高速发展对光伏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光伏工程人才,成为高职光伏专业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探索新时期光伏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成为光伏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围绕产业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围绕产业链构建课程体系,是光伏专业推进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光伏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剖析
(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光伏产业涉及面广,具有多领域产业互交互融的特征,我国各地光伏产业也由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有分工,呈现不同特色。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专业定位追求大而全,专业方向没有围绕产业链中的环节构架。“大而全”的人才培养定位势必会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散乱杂”的现象,使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光伏专业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型为目的,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匹配地方光伏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
(二)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
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覆盖领域广、专业技术复杂等特点。光伏产业链从上至下涉及硅材料、电池片、光伏组件、系统设计与集成等环节,覆盖了多个传统产业领域。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目前光伏专业课程体系构架过于笼统,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广而不精、泛而不专的状况。同质化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形式化严重,专业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的重要手段。当前,高职光伏专业建设普遍是先建专业再寻找校企合作的思路,很多校企合作形式化严重,出现了运行机制不畅、教学模式组织难、校企师资整合难等现象。没有紧密的校企合作,高职光伏专业的教学内容出现环节不全、项目不真、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光伏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面向产业链的高职光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体系优化的意义
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有确定的映射关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决定要素、关键要素,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所在。高等职业院校光伏专业应紧跟地方光伏产业发展、把握产业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满足产业需要。面向产业链的课程体系建设可根据产业特点将传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融合,注重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在课程内容中注入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和企业知识,完成逐步向产业过渡的递进教学过程。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光伏专业成立以来,分别与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四川汉能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了良好长久的校企合作关系。学院光伏专业长期以企业需求及岗位的能力要求为导向,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建立“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学院专任教师下企业”的双进工程,积极探索并研究电子类相关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因此,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光伏专业自成立以来就注入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血液,将产业链嵌入课程体系也就水到渠成。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光伏产业与其他制造产业一样,经历了工业1.0→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四个发展阶段,分别对应“機械化阶段”“电气化/半自动化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无人自动化阶段”“人工智能化阶段”。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程度上来看,光伏第一梯队的企业已经发展到了工业3.0阶段,并向人工智能化阶段迸发,因此产业急需懂技术、能操作、会设计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而由于光伏产业链呈环环相扣的特点,因此光伏产业懂技术、能操作、会设计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也就必须围绕产业链进行培养。
光伏产业链的上游是晶体硅原料的采集和硅棒、硅锭、硅片的加工制作,产业链的中游是光伏电池和光伏电池组件的制作,产业链的下游是光伏应用,包括电站系统的集成和运营。
(三)面向产业链的课程体系重构
面向产业链光伏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应遵循以下流程:首先,应精准贴近地方产业链需求,以岗位需求分析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分析为手段,开发典型专业工作任务与企业核心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并及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技术更新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其次,根据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结合的教学内容,将产业标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项目引领、过程导向、能力递进为课程开发思路,建立基于产业链实际的课程地图,从而构成面向产业链的光伏专业课程体系。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光伏专业根据与企业深入合作,组成由专业主任、专业骨干教师、企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为基本框架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通过共同分析地方产业发展状况,结合各家企业岗位需求与光伏专业特点,打破了传统“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课程体系;面向光伏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围绕光伏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参照产业人才培养标准,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光伏专业以服务产业链中后端为目的,以培养太阳电池与光伏组件的生产与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安装运维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以产业链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全产业链布局,根据地方产业特点以培养产业链中下游技术技能人才为着眼点,构建以产业链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一方面,根据产业职业素养要求,开发以培养“光伏产业人”为目的的素质课程,素质课程以校企合作企业课堂、企业讲座为主要形式,每周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工程师授课,为学生提供了与产业人真实面对面的机会,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求与产业需要。结合校园氛围、融合企业文化打造了校企合作企业冠名的学生工作室,并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学生工作室进行企业项目数据分析、应用开发等工作,提升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在校园成立“绿色光伏协会”,以学生社团为助力,开展各类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等隐性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多样性的素质课程开展方式,多维度打造学生作为“产业人”的职业素质。
另一方面,专业课程体系贯穿整条产业链,分为“专业平台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平台课程”设置为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制图与CAD、光伏专业英语等,学生通过平台课程的学习,为之后面向产业链的生产制造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生产制造类课程,主要面向太阳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与分布式光伏电站施工运维等产业链中下游环节所需的专业技术与专业技能,分别设置为对应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物理,对应产业链中游的太阳电池工艺与制备、光伏组件设计与制作,对应产业链下游的光伏应用产品电子线路分析与设计、光伏逆变器应用技术、光伏控制器应用技术、LED封装与驱动技术、光伏電站施工与运维、独立光伏系统设计与制作、光伏电站监控技术、分布式光伏系统设计与安调、风光互补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安调。此类以产业链中下游为重点设置的生产制造类课程体系,符合地方光伏产业链发展特点,不仅为学生顺利进入顶岗实习提供必要保障,也着眼为今后岗位晋升提供必要基础。
课程由校企双主体的教学团队进行开发。教学团队根据产业链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作为基本点,分析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汇总岗位工作任务并从中筛选面向产业链中下游的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整合与转化,形成由设计、生产、检测、技术服务为主线的学习领域,从而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明确教学手段、确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规范的课程标准。
重构面向产业链的课程体系,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从对具体某一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转向对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考查的基石是课程知识;而面向产业链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查逻辑是人的职业能力。因此,重构面向产业链的课程体系,就须确立面向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框架,整个评价体系主要由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第三方评价组成:其中学校评价主要体现在基本政治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企业评价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岗位技能等方面;而社会的第三方评价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专业水平、培养过程及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学校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融合企业评价,企业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期间,社会第三方评价要独立于办学者之外的无利益关系的相关方面开展的评价,因此第三方评价会更客观、更重要。我校光伏专业根据产业需要建立了由“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反哺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专业的发展。
目前,光伏产业已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根据产业办专业就必须适应产业发展节奏。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光伏专业根据产业发展实时调整专业定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面向地方光伏产业链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的高度契合,使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逻辑性、衔接性、分层递进性的有机整体。通过构建科学的“双链合一”的课程体系构造,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章文.光伏智能制造工信部六部门印发《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8(10).
[2]潘永强,杭凌侠,刘卫国,等.光学制造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