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灭亡后,清朝在南京设江宁府,江宁成了南京的又一称呼。但这一称号在清末又有了新的说法——天京。
1853年3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攻陷南京,定都于此,改名天京,建太平天围 建国时社会格局并未稳定,清军仍有绝对的优势。有人建议继续北伐,打下北京,再定都。但洪秀全认为,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两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龙盘虎踞,足可建国立业。如果当时洪秀全像朱元璋那样“缓称王”,继续北伐,推翻清王朝是很有可能的。可惜历史就是这样,不容如果。
南京的“天了气”在20世纪初再次显露了出来;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从上海坐火车到南京就职。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才再次决定建都于南京。
这么算起来,至少有10个朝代在南京定都立国,故南京官方现在对外宣传时不再是传统的“六朝古都”说法,而多称“十朝都会”。此说法还是相当有道理的。但从中也可以发现,王朝虽然多,却都是短命的。有迷信风水者称,这都怪秦始皇当初“方山一凿”。
南京,除了上面提到的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康、江宁、应天、天京称呼,还有冶城、越城、白下、上元、升州、集庆等别称。南京的城、郊都是丘陵地貌,海拔200米~400米。南京是古今军事家必争要地,挟长江之险和群山之固,从西南往东北,江边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钟山;城内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长命洲、张公洲、白鹭洲等沙洲也形成了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捍卫着南京。整个城池,北高南低,确实易守难攻。
但要进一步探究南京的风水,就要说到中国古代堪舆家眼里公认的“三条大龙”。什么是“龙”?这是古代风水先生故弄玄虚的说法,所谓“龙”,就是山啊,“龙势”就是山形和地理地貌啊。不过,把山看成“龙”也比较形象,从高空中看,绵延的山脉确实就是一条龙。
我查了一下有关堪舆方面的书籍,大致是这样划分的:黄河以北的山脉属“北龙”;黄河以南、汉水以北的山脉属“中龙”;长江两边诸山是“南龙”。各条“大龙”中有余脉、支脉,形成“小龙”。
“北龙”中最大的一条是太行山,最长的一支为燕山, “龙尾”在平乐。“中龙”分三支,一支至西安,而尽关中,再一支下幽谷,至嵩山,又一支到扬州结束。“南龙”中的“祖龙”是岷山,分左右两条脉,其中右脉生出四条“小龙”,龙脉最旺:一支为衡山,尽于湖南洞庭九江之西,另一支超过桂岭,包湘沅,尽于江西的庐山;第三支自南而东,包彭蠡之原,经安徽黄山,尽于江苏南京;又于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江。江西之山皆自五岭赣卜来,自南而北。闽广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包浙江之原,北“龙头”在绍兴, “龙尾”在福建、广东境内。
从古代堪舆术来看,中国古代的三大都城北京、西安、南京,分列于北、中、南“三条大龙”结穴点上。
既然“南龙”中的一条到南京收势,那风水上的所谓真龙结穴之处在哪?包括给朱元璋皇宫选址的刘基在内的古代堪舆家们认为。南京的真龙结穴处是城东主峰紫金山(钟山)。朱元璋的孝陵、孙文的中山陵均建于风水最旺的紫金山南坡。可见,当初刘基将明皇宫选址近紫金山,用意相当明显。
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后,发现南京周边诸山头向城内,呈朝拱状。只有牛首山和太平门外的花山背对皇宫,无拱卫之意。朱儿璋一气之下,允许居民肆意采樵花山,砍伐山林。又命人带着刑具去“处罚”牛首山,将牛首山痛打百鞭,又在“牛鼻子”处凿孔,锁以铁索,把“牛头”牵过来。
那么北京的风水比南京好在哪里?
从中国古代堪舆术上看,北京处于“北龙”中最长的一条龙——燕山山脉之上,海拔多在千米左右,龙势明显比南京的海拔两三百米要雄伟。与南京相比,北京的“天子气”则更重,北有燕山天然屏障,南是物产丰富的大小平原。从大局上看,东北的山海关,到尔而的渤海湾,至山东半岛,则形成了北京的又一天然军事关卡诗人苏辙诗《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中称:“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把北京的帝于气象说得淋漓尽致。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堪舆术也颇为在行,曾对北京所在的冀州一带风水大加赞赏: “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从朱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北京的地理形势是完全符合传统的风水要义“左青龙右白虎”格局的,呈“四力朝觐”态势。
北京在三大古代都城中,成为国家首都的时间比两安和南京都要晚。北京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周武王时期,尧的后代被封于这个地方,时称蓟丘,后为燕同同都。燕的由来也因为燕山这条“大龙”的存在。
北京第一次“龙翻身”在公元12世纪中叶,时金主将国都由东北迁到这里。真正的尼兴应该是在元朝。但之后,北京也遭受了一次劫难,整个城市几乎被烧光了,此事发生于公元1216年,1215年成吉思汗将金政权逼离燕京,迁都汴京。蒙古军队轻易就占领了燕京。成吉思汗的军队进城后,将金的宫室整个焚毁
成吉思汗无意定都北京,但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情况发生变化。深得忽必烈信任的和尚刘秉忠建议,元的都城迁定到燕京为佳,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改燕京为大都,并指定刘秉忠主持大都的设计和建设。刘秉忠依汉人传统的风水观点,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式安排了大都的布局,历时24年方建成,遂成为现代北京城的轮廓。
本来在元灭亡后,朱元璋差一点就将都城从南京给迁来了。但还是因为风水不吉的原因,迷信的朱元璋最终还是呆在应天不走。在大都落人明军手里后,朱元璋曾咨询朝臣的意见。但朱元璋身边的人都是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的南方人,并不愿到北京就职,便称大都是元朝的亡国之地,王气已尽,不宜建都。南京是兴王之地,不必改都。
朱棣的封地就在北京,称帝前是“燕王”,对北京有很深的感情。风水轮流转,在朱棣当了皇帝后,北京风水也突然好了,群臣拥护,不再没有王气了。明朝是风水最为盛行的朝代之一,有不少这方面的书籍留存了下来。其中有一本叫《葬经翼》,是一个叫缪希雍的风水大师写的。书中观点就代表了明朝对北京风水的理解:“冀州者,太行之正,中龙之干也。燕都者,此龙之尽,鸭绿界其后,黄河挽其前,朝迎万派,拥护重覆,北方一大会也。”
但北京的风水缺点也特别明显,由于离关外太近,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清初无锡人、地理学家顾祖禹撰著的《读史方舆纪要》,被称为奇书,书中就点明了北京风水的要害之处:“燕都僻处一隅,关塞之防日不暇给,卒旅奔命,挽输悬远,脱外滋肩背之忧,内启门庭之寇,左支右吾,仓皇四顾,下尺一之符,征兵于四方,死救未至而国先亡矣。”这个观点实际是从明朝灭亡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护京的居庸关、山海关、紫荆关、倒马关等军事要塞一旦失守,北京城沦陷仅是旦夕之事。
相比起来,南京和西安在风水上都没有这方面的缺点。北京的供给也是一大问题,北京的水源与城市发展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突出的矛盾,“风水宝地”的北京缺水,是一个威胁不弱于外敌的问题。在现代的北京,水荒日益严重,周边沙漠化,加上人口激增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在不少学者眼里,北京已不适合做首都,“迁都”时不时被提及,甚至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也不回避这一话题,北京“沙漠化问题若不能控制,迟早要迁都”。
相比起北京,还有西安,南京的独特地理环境优势就显露了出来,四周经济发达,环境优越。东南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自古就是富饶之乡,作为运输大动脉的长江,就在身边,比黄河更加便利。从历史上看,凡是在此建都的政权,从不愁经济供给。从现代格局来看,南京的优势则更明显,所在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如今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与第一大经济城市上海相距很近,人间天堂苏州、杭州与军事重镇芜湖、安庆串联一体。难怪,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文人谢胱即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但南京人现在自己却不自信起来,说是南京的王气彻底没有了,六朝宫城所在的总统府地区,让南京图书新馆镇压住了;紫金山西的“龙脖子”又被挖了一大洞——前几年建的九华山遂道。
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饭余的笑谈,包括我文中所提到的“真龙”、“天子气”什么的,不过是古人的一种理解而已。总而言之,一座城市能否发达,是与时代的选择和民众的努力分不开的,而不是什么天意!
1853年3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攻陷南京,定都于此,改名天京,建太平天围 建国时社会格局并未稳定,清军仍有绝对的优势。有人建议继续北伐,打下北京,再定都。但洪秀全认为,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两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龙盘虎踞,足可建国立业。如果当时洪秀全像朱元璋那样“缓称王”,继续北伐,推翻清王朝是很有可能的。可惜历史就是这样,不容如果。
南京的“天了气”在20世纪初再次显露了出来;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从上海坐火车到南京就职。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才再次决定建都于南京。
这么算起来,至少有10个朝代在南京定都立国,故南京官方现在对外宣传时不再是传统的“六朝古都”说法,而多称“十朝都会”。此说法还是相当有道理的。但从中也可以发现,王朝虽然多,却都是短命的。有迷信风水者称,这都怪秦始皇当初“方山一凿”。
南京,除了上面提到的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康、江宁、应天、天京称呼,还有冶城、越城、白下、上元、升州、集庆等别称。南京的城、郊都是丘陵地貌,海拔200米~400米。南京是古今军事家必争要地,挟长江之险和群山之固,从西南往东北,江边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钟山;城内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长命洲、张公洲、白鹭洲等沙洲也形成了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捍卫着南京。整个城池,北高南低,确实易守难攻。
但要进一步探究南京的风水,就要说到中国古代堪舆家眼里公认的“三条大龙”。什么是“龙”?这是古代风水先生故弄玄虚的说法,所谓“龙”,就是山啊,“龙势”就是山形和地理地貌啊。不过,把山看成“龙”也比较形象,从高空中看,绵延的山脉确实就是一条龙。
我查了一下有关堪舆方面的书籍,大致是这样划分的:黄河以北的山脉属“北龙”;黄河以南、汉水以北的山脉属“中龙”;长江两边诸山是“南龙”。各条“大龙”中有余脉、支脉,形成“小龙”。
“北龙”中最大的一条是太行山,最长的一支为燕山, “龙尾”在平乐。“中龙”分三支,一支至西安,而尽关中,再一支下幽谷,至嵩山,又一支到扬州结束。“南龙”中的“祖龙”是岷山,分左右两条脉,其中右脉生出四条“小龙”,龙脉最旺:一支为衡山,尽于湖南洞庭九江之西,另一支超过桂岭,包湘沅,尽于江西的庐山;第三支自南而东,包彭蠡之原,经安徽黄山,尽于江苏南京;又于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江。江西之山皆自五岭赣卜来,自南而北。闽广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包浙江之原,北“龙头”在绍兴, “龙尾”在福建、广东境内。
从古代堪舆术来看,中国古代的三大都城北京、西安、南京,分列于北、中、南“三条大龙”结穴点上。
既然“南龙”中的一条到南京收势,那风水上的所谓真龙结穴之处在哪?包括给朱元璋皇宫选址的刘基在内的古代堪舆家们认为。南京的真龙结穴处是城东主峰紫金山(钟山)。朱元璋的孝陵、孙文的中山陵均建于风水最旺的紫金山南坡。可见,当初刘基将明皇宫选址近紫金山,用意相当明显。
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后,发现南京周边诸山头向城内,呈朝拱状。只有牛首山和太平门外的花山背对皇宫,无拱卫之意。朱儿璋一气之下,允许居民肆意采樵花山,砍伐山林。又命人带着刑具去“处罚”牛首山,将牛首山痛打百鞭,又在“牛鼻子”处凿孔,锁以铁索,把“牛头”牵过来。
那么北京的风水比南京好在哪里?
从中国古代堪舆术上看,北京处于“北龙”中最长的一条龙——燕山山脉之上,海拔多在千米左右,龙势明显比南京的海拔两三百米要雄伟。与南京相比,北京的“天子气”则更重,北有燕山天然屏障,南是物产丰富的大小平原。从大局上看,东北的山海关,到尔而的渤海湾,至山东半岛,则形成了北京的又一天然军事关卡诗人苏辙诗《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中称:“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把北京的帝于气象说得淋漓尽致。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堪舆术也颇为在行,曾对北京所在的冀州一带风水大加赞赏: “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从朱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北京的地理形势是完全符合传统的风水要义“左青龙右白虎”格局的,呈“四力朝觐”态势。
北京在三大古代都城中,成为国家首都的时间比两安和南京都要晚。北京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周武王时期,尧的后代被封于这个地方,时称蓟丘,后为燕同同都。燕的由来也因为燕山这条“大龙”的存在。
北京第一次“龙翻身”在公元12世纪中叶,时金主将国都由东北迁到这里。真正的尼兴应该是在元朝。但之后,北京也遭受了一次劫难,整个城市几乎被烧光了,此事发生于公元1216年,1215年成吉思汗将金政权逼离燕京,迁都汴京。蒙古军队轻易就占领了燕京。成吉思汗的军队进城后,将金的宫室整个焚毁
成吉思汗无意定都北京,但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情况发生变化。深得忽必烈信任的和尚刘秉忠建议,元的都城迁定到燕京为佳,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改燕京为大都,并指定刘秉忠主持大都的设计和建设。刘秉忠依汉人传统的风水观点,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式安排了大都的布局,历时24年方建成,遂成为现代北京城的轮廓。
本来在元灭亡后,朱元璋差一点就将都城从南京给迁来了。但还是因为风水不吉的原因,迷信的朱元璋最终还是呆在应天不走。在大都落人明军手里后,朱元璋曾咨询朝臣的意见。但朱元璋身边的人都是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的南方人,并不愿到北京就职,便称大都是元朝的亡国之地,王气已尽,不宜建都。南京是兴王之地,不必改都。
朱棣的封地就在北京,称帝前是“燕王”,对北京有很深的感情。风水轮流转,在朱棣当了皇帝后,北京风水也突然好了,群臣拥护,不再没有王气了。明朝是风水最为盛行的朝代之一,有不少这方面的书籍留存了下来。其中有一本叫《葬经翼》,是一个叫缪希雍的风水大师写的。书中观点就代表了明朝对北京风水的理解:“冀州者,太行之正,中龙之干也。燕都者,此龙之尽,鸭绿界其后,黄河挽其前,朝迎万派,拥护重覆,北方一大会也。”
但北京的风水缺点也特别明显,由于离关外太近,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清初无锡人、地理学家顾祖禹撰著的《读史方舆纪要》,被称为奇书,书中就点明了北京风水的要害之处:“燕都僻处一隅,关塞之防日不暇给,卒旅奔命,挽输悬远,脱外滋肩背之忧,内启门庭之寇,左支右吾,仓皇四顾,下尺一之符,征兵于四方,死救未至而国先亡矣。”这个观点实际是从明朝灭亡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护京的居庸关、山海关、紫荆关、倒马关等军事要塞一旦失守,北京城沦陷仅是旦夕之事。
相比起来,南京和西安在风水上都没有这方面的缺点。北京的供给也是一大问题,北京的水源与城市发展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突出的矛盾,“风水宝地”的北京缺水,是一个威胁不弱于外敌的问题。在现代的北京,水荒日益严重,周边沙漠化,加上人口激增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在不少学者眼里,北京已不适合做首都,“迁都”时不时被提及,甚至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也不回避这一话题,北京“沙漠化问题若不能控制,迟早要迁都”。
相比起北京,还有西安,南京的独特地理环境优势就显露了出来,四周经济发达,环境优越。东南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自古就是富饶之乡,作为运输大动脉的长江,就在身边,比黄河更加便利。从历史上看,凡是在此建都的政权,从不愁经济供给。从现代格局来看,南京的优势则更明显,所在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如今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与第一大经济城市上海相距很近,人间天堂苏州、杭州与军事重镇芜湖、安庆串联一体。难怪,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文人谢胱即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但南京人现在自己却不自信起来,说是南京的王气彻底没有了,六朝宫城所在的总统府地区,让南京图书新馆镇压住了;紫金山西的“龙脖子”又被挖了一大洞——前几年建的九华山遂道。
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饭余的笑谈,包括我文中所提到的“真龙”、“天子气”什么的,不过是古人的一种理解而已。总而言之,一座城市能否发达,是与时代的选择和民众的努力分不开的,而不是什么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