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兰亭聚会,是中国风雅之会的顶端。这一集会,于魏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都是最负盛名的,王羲之更是写下了名动千古的《兰亭集序》。
著名历史作家魏风华在《绝版魏晋》中如此评价此次雅集:
“此日风和日丽,东晋的名士们宽袍大袖,偎花依草,列坐于曲折、清澈的溪流两边,有荷叶轻托酒杯,信自漂流,到了谁的跟前,谁就要现场作诗,如作诗不成,便要罚酒。王羲之等二十六人现场写出了诗歌,王献之等十六人则没写出来,于是被罚喝酒。写出作品的二十六人共成诗三十七首,汇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是为千古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据说真迹埋葬在李世民或武则天的墓中)。如果说当年曹孟德在铜雀台上横槊赋诗,漫天星斗在上,和者如云在下,其诗篇中还有伟大的抱负不能实现的伤感,那么兰亭的忧郁完全来自人生的残山剩水。呆看光阴,寄情山水,不做孟德之慷慨,也不做阮籍之放荡,而是追求宁静忘我的境界,这是魏晋风度在东晋永和年间的变化,也可以被认为是人物内心的审美追求在江南环境下的自然迁移。这不仅是一次诗会,一次名士的燕集,还是一次春天的酒会,一次清谈的盛会,一次山水间的旅行,兰亭聚会标志着东晋文人已完全融入了山水审美。当时,孙绰说过这样的话:‘明山秀水,可化心中郁结!’”
“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魏晋风度,名士风雅,能以短暂人生达到思想的巅峰,是因为当时的文人雅客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哪怕一刻,也终于得以从尘世的纷扰中脱离,让灵魂得到自由的空间可以喘息。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演变,人往往长居一隅,久在室内,不得与山水多亲多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有自己的方法去融入自然,让人真正成为连接天地的主线。那就是以各种风雅之道,以小见大,凭借从山水中得来的点点滴滴,在实践中观想山水的整体,每日坚持不懈,直至真正达成精神上的天人合一。
茶也好,花也好,香也好,都是来自于山水之间,最天然的存在,它们都是道的代表。道在天地之中,无所不存,但又不可言说,因此无论是严谨的步骤还是优美的格局,都不过是寻求道的一种过程,通往道的一段旅途。通过认识茶道、花道与香道,我们真正学会的,并非是历史,也不是技艺,而是如同打开芥子见须弥那样,在风雅中体味道,于微观里看天地,让精神得以清晰的自省与完全的解放,从而找到真正的“我”,并与自然彻底归为一体。
且寻风雅主,细看乐天真。
著名历史作家魏风华在《绝版魏晋》中如此评价此次雅集:
“此日风和日丽,东晋的名士们宽袍大袖,偎花依草,列坐于曲折、清澈的溪流两边,有荷叶轻托酒杯,信自漂流,到了谁的跟前,谁就要现场作诗,如作诗不成,便要罚酒。王羲之等二十六人现场写出了诗歌,王献之等十六人则没写出来,于是被罚喝酒。写出作品的二十六人共成诗三十七首,汇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是为千古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据说真迹埋葬在李世民或武则天的墓中)。如果说当年曹孟德在铜雀台上横槊赋诗,漫天星斗在上,和者如云在下,其诗篇中还有伟大的抱负不能实现的伤感,那么兰亭的忧郁完全来自人生的残山剩水。呆看光阴,寄情山水,不做孟德之慷慨,也不做阮籍之放荡,而是追求宁静忘我的境界,这是魏晋风度在东晋永和年间的变化,也可以被认为是人物内心的审美追求在江南环境下的自然迁移。这不仅是一次诗会,一次名士的燕集,还是一次春天的酒会,一次清谈的盛会,一次山水间的旅行,兰亭聚会标志着东晋文人已完全融入了山水审美。当时,孙绰说过这样的话:‘明山秀水,可化心中郁结!’”
“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魏晋风度,名士风雅,能以短暂人生达到思想的巅峰,是因为当时的文人雅客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哪怕一刻,也终于得以从尘世的纷扰中脱离,让灵魂得到自由的空间可以喘息。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演变,人往往长居一隅,久在室内,不得与山水多亲多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有自己的方法去融入自然,让人真正成为连接天地的主线。那就是以各种风雅之道,以小见大,凭借从山水中得来的点点滴滴,在实践中观想山水的整体,每日坚持不懈,直至真正达成精神上的天人合一。
茶也好,花也好,香也好,都是来自于山水之间,最天然的存在,它们都是道的代表。道在天地之中,无所不存,但又不可言说,因此无论是严谨的步骤还是优美的格局,都不过是寻求道的一种过程,通往道的一段旅途。通过认识茶道、花道与香道,我们真正学会的,并非是历史,也不是技艺,而是如同打开芥子见须弥那样,在风雅中体味道,于微观里看天地,让精神得以清晰的自省与完全的解放,从而找到真正的“我”,并与自然彻底归为一体。
且寻风雅主,细看乐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