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适时刚刚迈入30岁的门槛。
他每天穿着衬衫西装,穿梭于清华科技园大厦的高层内,娃娃脸上有些许未消的青春痘。
这大概是众人所能想象的30岁的北漂应有的生活,但他并不甘于成为面目模糊的纸片人。他没有固定办公桌,每个月从公司支取1000元的工资,会在凌晨两三点在公司高管群内发长篇留言,谈自己对业务的看法。
这是他创立人人贷的第五年。
人人贷占据清华科技园A座的18、19层。
从西直门搬迁来这里之前,对于新的办公地点,张适时曾考虑过望京soho,那里租金较低,聚集了一批创业公司。但最终还是选了清华科技园,除了因为它靠近中关村、可以吸引更多技术人才之外,更关键的一点是,它位于清华大学的东门外。
人人贷包括张适时在内的将近30人公司高管团队,几乎全部毕业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会时,向落地窗外一瞥,就能看到清华主楼。
张适时觉得,清华改变了他。
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读书时,他觉得日后的岁月似乎能一眼穷尽。读研、进入大企业、结婚、生子、一步步高升。这是一条无数师兄师姐试验过的“对的轨迹”。
大四那年,他去外资银行实习,提前预热“中产生活”。但很快,他否定了这种人生指向,“我不想去大企业做螺丝钉。”但他又不太确定自己要什么,有些迷茫。
2009年初,他遇见人人贷的另一名创始人李欣贺。
李欣贺毕业于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先后在国外投行和国内基金公司工作。他们二人因创业的念想一见如故,随后在全国各地考察创业项目。
去青岛开发房地产、在北京开情侣连锁酒店、经营典当行和担保公司,这些想法一一被他们否定。“因为我们没有觉得很兴奋。”进入一个已经存在并且成熟的市场,在细分领域踏实做事,或许能赚钱甚至成功,但似乎和螺丝钉没什么区别。
2009年末,李欣贺在一本英文杂志上,读到有关P2P(网络借贷)的文章。金融专业出身的他,立刻和张适时讨论此模式与中国国情的适配性。
P2P借贷,是由具有资质的网站作为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标,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的行为。
他们从身边人入手,做市场调查。当时,信用卡普及没几年,网络借贷是别人眼中不可思议的事情。银行中可以进行纯信用、无抵押小额贷款的,只有花旗银行的“幸福时贷”和渣打银行的“现贷派”,而且只局限几座城市做试点。但是反观全球的成熟经济体,信用的价值已被挖掘,可以比肩其他类型业务。
另一方面,中国刚经历2008年的金融危机,股市、房市跌破人们的心理防线,但大家的闲钱并无其他去处。对于国人来说,固定收益理财是一个陌生词汇。
于是,这几位创业者看到一片全新的蓝海,毕竟国内几乎没有此类型公司。同时,作为撮合类平台,成本低,可以快速发展。
李欣贺把自己的本科同学杨一夫拉入伙。这个从荷兰留学归来的年轻人,当时在打理一家快捷酒店,同样觉得“工作缺乏激情”。
他们分析了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它们与大企业相比获得金融服务的不公平性,觉得这片看似被国有资本垄断的领域大有可挖掘之处。
后来,张适时回头总结,觉得“推进社会前进一步、寻找更创新的方式方法”,触动了他们。就读清华期间,他听过一个又一个发着光的名字,他们是校友,在各行业成为弄潮儿。“这里这么多人在改变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做这个事情?第一次感觉到这个事情跟我有关系了。如果我们都不去改变,还有谁做?”
“听起来挺虚的,但我们真的这么想的。我们希望能改变世界。”张适时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2010 年上半年,三人筹集了100 万元初始资金注册了人人贷公司,租下一个不大的写字间。初始团队有四人。杨一夫负责风控,李欣贺负责对外联络,张适时则主管产品和规划,第四个员工负责财务。
“开会必须有明确的开始和截止时间;会议事项要事先说明,提前准备;会议必须有结论。”人人贷副总裁黄秋子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描述公司高管会议的不成文规定。除此之外,公司引入高管时,会对985、211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更青睐。无论招聘公关还是市场营销,公司希望员工拥有经济学位,以更深理解业态。
作为一个尚在发展壮大期的创业公司,人人贷处处透着精英意识。但在创业之初,创始团队经历了不短的草根阶段。和任何创业公司一样,没钱、没人、没用户是首要问题。三个初入社会的优等生,硬着头皮敲响一家家公司的门,向对方推销P2P,被拒绝是常态。
P2P所联结的两端分别是信贷的需求和理财的需求。他们从同学、家人那里拉到了投资作为理财端资金,但信贷端并无项目。信贷端,换言之,就是有借款需求的人群。大公司可以向银行借贷,有着小规模贷款需求的人,多数申领信用卡,小公司则尝试不那么普及的小额贷款。
他们因此找申请小额贷款、信用卡的网站合作,将目标人群导流至人人贷,并在成交后给对方网站付费。第一个客户就是通过一个申请信用卡的网站导流来此。
后来,三位创始人分别对媒体回忆过第一笔万元借款的需求。2011年初,因为没有足够的数据积累,团队为是否借款给这个人讨论许久,历经数小时做出决策。最终,在团队的注视下,张适时惴惴不安地点击鼠标,按下“审核通过”按钮。一个月后,用户准时还了款。
信心的建立并不快,公司的发展也不快。张适时记得,2011年下半年,创始人团队在国贸一家茶餐厅聚餐,谈起第二年目标。按照当年每个月几万至几十万的成交额,他们对2012年的最高预期是一年几千万。 改变世界的初心,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实现。
不久前,人人贷的一次小规模团建活动上,为了拉近管理层和员工的距离,大家聊起了个人生活。
“张总,知道《琅琊榜》吗?”“不知道。”
“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影?”“不知道,没看过。”
“京郊哪里好玩?”“没去过。”
“那你有什么兴趣爱好?”“没有。”
谈起业务,张适时双眼发亮,脑子里有一本账,任何条线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数据一个接一个往外蹦。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张适时语速极快,对他抛出一个业务问题,他只需一两秒就能想到答案。但是一旦转到生活话题,他就有些羞涩,“好像没什么可聊的。”甚至,他点外卖总是一成不变的吉野家,约人谈事总去某一两个酒店的大堂,每天上班都穿着相似的西装衬衣。
大学时那个偶尔打球、热爱旅游的年轻人,似乎完全消失了。在一次小会议上,有人问张适时,如果有一天公司壮大成熟,他可以放手过别的生活,他会做什么选择。张适时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或许会成为一个艺术家。黄秋子觉得,这段笑话背后是张适时的真心。
25岁走到团队管理岗位上,张适时收敛起这个年龄应该有的“可爱之处”。每天等着他拍板的事,大的十余件,小的上百件。他强迫自己快速决策与思考,没有任何闲暇时间留给感性认知。
“他的情绪必须稳定,他需要不停地坚定我们所有人的信心。这对30岁的人来说,很不容易。所以他只能过着极其单调、无趣的生活。”
行业氛围是火热的,但张适时看起来却始终冷静,连带着,人人贷也给人稳健的印象,多年来极少融资,并不着急上市。用张适时自己的话说,大方向是专注的,但始终用的是“小步快跑”的方式,“低成本的快速试错”。
因此,当2015年10月13日,人人贷在五周年庆典上宣布,斥资800万美金买下新域名we.com时,业界颇感震惊。公司上一次以“土豪”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2014年1月,人人贷的母公司人人友信集团获得1.3亿美元的A轮投资,这是当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最大一次单笔投资。
看起来,这笔融资从双方见面到确定投资的过程只有一两周。但实际上,张适时及团队对这笔融资等待了数年。张适时见过一些投资方,他逐渐总结出人人贷的自身需求。他们希望融资方除了带来资金以外,还可以带来未来战略决策的建议。另外,融资方应有数个投资方向,在未来给人人贷带来交叉合作的可能性。
A轮最终敲定的融资方就因上述两个原因,与张适时及团队一见如故,迅速敲定了投资。
与人人贷条件分明的选项形成对比的,是业内一些公司的盲目高速膨胀。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的e租宝,在2014年8月上线。短短一年,e租宝表示自己的累计交易额过百亿。有些新成长起来的P2P网站,上线两三月便轻松融资几千万。
张适时保持着危机感,也保持着对自我优势的判断力。他认为中国消费信贷的市场空间巨大,巨头更习惯于经营自己熟知的客户群体,人人贷对所有客户群而言,是更为公平的平台。
作为金融企业本身,他们也会讨论资本多元化、系统化的问题,但目前尚未考虑B轮融资,也并不着急上市。“我们觉得,不能图快,作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应该长久持续稳健地存活下去,对你的用户长期地负责任。稳健地发展,是我们所选择的路径。”
他谈起下一个五年的规划时说,P2P业务本身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人人贷肯定会把信用贷款继续做下去。但另一方面,他们希望着重发展财富管理端,除了用巨资买下域名来显示他们的决心外,智能计算机的开发亦在进行中,人机结合的财富管理端团队即将布局。“未来,我们希望把更好的财富管理理念,带入主流人群的生活里。”
2015年,中国股市震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会将闲钱放进不同的篮子里,降低风险。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率不断下降,银行理财产品的起投门槛较高。这批刚有一点积蓄的主流人群,开始逐渐进入P2P行业进行理财。
从怯生生地敲开互联网金融的大门,到成为这个领域内举足轻重的公司,张适时和他的伙伴只用了五年时间。在别人眼里,这位原本可以“有着无数理由不用努力”的年轻人,却适时地站在了互联网金融的风口浪尖,并为之竭尽全力。
获奖理由
三位初出校园的年轻人,进入尚未在国内兴盛的P2P行业,从零起步,5年来,公司已估值十亿美金。作为该公司创始人和掌门人,刚满30岁的他已然成为中国P2P行业的领袖级人物,但这个怀着敬畏心的理想主义者,初心仍在。在互联网 时代,中国互联网金融激流涌动,这个年轻的创业者,适时地站在了澎湃的潮头。
张适时
人人贷创始合伙人、总裁。
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2010年与合伙人共同创立专注于国内个人金融服务的人人贷公司。2013年带领团队获得1.3亿美元融资,创同年全球互联网金融单笔融资记录。2014年当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以及《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
他每天穿着衬衫西装,穿梭于清华科技园大厦的高层内,娃娃脸上有些许未消的青春痘。
这大概是众人所能想象的30岁的北漂应有的生活,但他并不甘于成为面目模糊的纸片人。他没有固定办公桌,每个月从公司支取1000元的工资,会在凌晨两三点在公司高管群内发长篇留言,谈自己对业务的看法。
这是他创立人人贷的第五年。
“我不想做螺丝钉”
人人贷占据清华科技园A座的18、19层。
从西直门搬迁来这里之前,对于新的办公地点,张适时曾考虑过望京soho,那里租金较低,聚集了一批创业公司。但最终还是选了清华科技园,除了因为它靠近中关村、可以吸引更多技术人才之外,更关键的一点是,它位于清华大学的东门外。
人人贷包括张适时在内的将近30人公司高管团队,几乎全部毕业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会时,向落地窗外一瞥,就能看到清华主楼。
张适时觉得,清华改变了他。
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读书时,他觉得日后的岁月似乎能一眼穷尽。读研、进入大企业、结婚、生子、一步步高升。这是一条无数师兄师姐试验过的“对的轨迹”。
大四那年,他去外资银行实习,提前预热“中产生活”。但很快,他否定了这种人生指向,“我不想去大企业做螺丝钉。”但他又不太确定自己要什么,有些迷茫。
2009年初,他遇见人人贷的另一名创始人李欣贺。
李欣贺毕业于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先后在国外投行和国内基金公司工作。他们二人因创业的念想一见如故,随后在全国各地考察创业项目。
去青岛开发房地产、在北京开情侣连锁酒店、经营典当行和担保公司,这些想法一一被他们否定。“因为我们没有觉得很兴奋。”进入一个已经存在并且成熟的市场,在细分领域踏实做事,或许能赚钱甚至成功,但似乎和螺丝钉没什么区别。
2009年末,李欣贺在一本英文杂志上,读到有关P2P(网络借贷)的文章。金融专业出身的他,立刻和张适时讨论此模式与中国国情的适配性。
P2P借贷,是由具有资质的网站作为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标,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的行为。
他们从身边人入手,做市场调查。当时,信用卡普及没几年,网络借贷是别人眼中不可思议的事情。银行中可以进行纯信用、无抵押小额贷款的,只有花旗银行的“幸福时贷”和渣打银行的“现贷派”,而且只局限几座城市做试点。但是反观全球的成熟经济体,信用的价值已被挖掘,可以比肩其他类型业务。
另一方面,中国刚经历2008年的金融危机,股市、房市跌破人们的心理防线,但大家的闲钱并无其他去处。对于国人来说,固定收益理财是一个陌生词汇。
于是,这几位创业者看到一片全新的蓝海,毕竟国内几乎没有此类型公司。同时,作为撮合类平台,成本低,可以快速发展。
李欣贺把自己的本科同学杨一夫拉入伙。这个从荷兰留学归来的年轻人,当时在打理一家快捷酒店,同样觉得“工作缺乏激情”。
他们分析了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它们与大企业相比获得金融服务的不公平性,觉得这片看似被国有资本垄断的领域大有可挖掘之处。
后来,张适时回头总结,觉得“推进社会前进一步、寻找更创新的方式方法”,触动了他们。就读清华期间,他听过一个又一个发着光的名字,他们是校友,在各行业成为弄潮儿。“这里这么多人在改变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做这个事情?第一次感觉到这个事情跟我有关系了。如果我们都不去改变,还有谁做?”
“听起来挺虚的,但我们真的这么想的。我们希望能改变世界。”张适时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2010 年上半年,三人筹集了100 万元初始资金注册了人人贷公司,租下一个不大的写字间。初始团队有四人。杨一夫负责风控,李欣贺负责对外联络,张适时则主管产品和规划,第四个员工负责财务。
精英的草根创业
“开会必须有明确的开始和截止时间;会议事项要事先说明,提前准备;会议必须有结论。”人人贷副总裁黄秋子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描述公司高管会议的不成文规定。除此之外,公司引入高管时,会对985、211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更青睐。无论招聘公关还是市场营销,公司希望员工拥有经济学位,以更深理解业态。
作为一个尚在发展壮大期的创业公司,人人贷处处透着精英意识。但在创业之初,创始团队经历了不短的草根阶段。和任何创业公司一样,没钱、没人、没用户是首要问题。三个初入社会的优等生,硬着头皮敲响一家家公司的门,向对方推销P2P,被拒绝是常态。
P2P所联结的两端分别是信贷的需求和理财的需求。他们从同学、家人那里拉到了投资作为理财端资金,但信贷端并无项目。信贷端,换言之,就是有借款需求的人群。大公司可以向银行借贷,有着小规模贷款需求的人,多数申领信用卡,小公司则尝试不那么普及的小额贷款。
他们因此找申请小额贷款、信用卡的网站合作,将目标人群导流至人人贷,并在成交后给对方网站付费。第一个客户就是通过一个申请信用卡的网站导流来此。
后来,三位创始人分别对媒体回忆过第一笔万元借款的需求。2011年初,因为没有足够的数据积累,团队为是否借款给这个人讨论许久,历经数小时做出决策。最终,在团队的注视下,张适时惴惴不安地点击鼠标,按下“审核通过”按钮。一个月后,用户准时还了款。
信心的建立并不快,公司的发展也不快。张适时记得,2011年下半年,创始人团队在国贸一家茶餐厅聚餐,谈起第二年目标。按照当年每个月几万至几十万的成交额,他们对2012年的最高预期是一年几千万。 改变世界的初心,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实现。
“单调无趣的人”
不久前,人人贷的一次小规模团建活动上,为了拉近管理层和员工的距离,大家聊起了个人生活。
“张总,知道《琅琊榜》吗?”“不知道。”
“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影?”“不知道,没看过。”
“京郊哪里好玩?”“没去过。”
“那你有什么兴趣爱好?”“没有。”
谈起业务,张适时双眼发亮,脑子里有一本账,任何条线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数据一个接一个往外蹦。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张适时语速极快,对他抛出一个业务问题,他只需一两秒就能想到答案。但是一旦转到生活话题,他就有些羞涩,“好像没什么可聊的。”甚至,他点外卖总是一成不变的吉野家,约人谈事总去某一两个酒店的大堂,每天上班都穿着相似的西装衬衣。
大学时那个偶尔打球、热爱旅游的年轻人,似乎完全消失了。在一次小会议上,有人问张适时,如果有一天公司壮大成熟,他可以放手过别的生活,他会做什么选择。张适时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或许会成为一个艺术家。黄秋子觉得,这段笑话背后是张适时的真心。
25岁走到团队管理岗位上,张适时收敛起这个年龄应该有的“可爱之处”。每天等着他拍板的事,大的十余件,小的上百件。他强迫自己快速决策与思考,没有任何闲暇时间留给感性认知。
“他的情绪必须稳定,他需要不停地坚定我们所有人的信心。这对30岁的人来说,很不容易。所以他只能过着极其单调、无趣的生活。”
行业氛围是火热的,但张适时看起来却始终冷静,连带着,人人贷也给人稳健的印象,多年来极少融资,并不着急上市。用张适时自己的话说,大方向是专注的,但始终用的是“小步快跑”的方式,“低成本的快速试错”。
因此,当2015年10月13日,人人贷在五周年庆典上宣布,斥资800万美金买下新域名we.com时,业界颇感震惊。公司上一次以“土豪”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2014年1月,人人贷的母公司人人友信集团获得1.3亿美元的A轮投资,这是当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最大一次单笔投资。
看起来,这笔融资从双方见面到确定投资的过程只有一两周。但实际上,张适时及团队对这笔融资等待了数年。张适时见过一些投资方,他逐渐总结出人人贷的自身需求。他们希望融资方除了带来资金以外,还可以带来未来战略决策的建议。另外,融资方应有数个投资方向,在未来给人人贷带来交叉合作的可能性。
A轮最终敲定的融资方就因上述两个原因,与张适时及团队一见如故,迅速敲定了投资。
与人人贷条件分明的选项形成对比的,是业内一些公司的盲目高速膨胀。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的e租宝,在2014年8月上线。短短一年,e租宝表示自己的累计交易额过百亿。有些新成长起来的P2P网站,上线两三月便轻松融资几千万。
张适时保持着危机感,也保持着对自我优势的判断力。他认为中国消费信贷的市场空间巨大,巨头更习惯于经营自己熟知的客户群体,人人贷对所有客户群而言,是更为公平的平台。
作为金融企业本身,他们也会讨论资本多元化、系统化的问题,但目前尚未考虑B轮融资,也并不着急上市。“我们觉得,不能图快,作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应该长久持续稳健地存活下去,对你的用户长期地负责任。稳健地发展,是我们所选择的路径。”
他谈起下一个五年的规划时说,P2P业务本身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人人贷肯定会把信用贷款继续做下去。但另一方面,他们希望着重发展财富管理端,除了用巨资买下域名来显示他们的决心外,智能计算机的开发亦在进行中,人机结合的财富管理端团队即将布局。“未来,我们希望把更好的财富管理理念,带入主流人群的生活里。”
2015年,中国股市震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会将闲钱放进不同的篮子里,降低风险。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率不断下降,银行理财产品的起投门槛较高。这批刚有一点积蓄的主流人群,开始逐渐进入P2P行业进行理财。
从怯生生地敲开互联网金融的大门,到成为这个领域内举足轻重的公司,张适时和他的伙伴只用了五年时间。在别人眼里,这位原本可以“有着无数理由不用努力”的年轻人,却适时地站在了互联网金融的风口浪尖,并为之竭尽全力。
获奖理由
三位初出校园的年轻人,进入尚未在国内兴盛的P2P行业,从零起步,5年来,公司已估值十亿美金。作为该公司创始人和掌门人,刚满30岁的他已然成为中国P2P行业的领袖级人物,但这个怀着敬畏心的理想主义者,初心仍在。在互联网 时代,中国互联网金融激流涌动,这个年轻的创业者,适时地站在了澎湃的潮头。
张适时
人人贷创始合伙人、总裁。
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2010年与合伙人共同创立专注于国内个人金融服务的人人贷公司。2013年带领团队获得1.3亿美元融资,创同年全球互联网金融单笔融资记录。2014年当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以及《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