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和首尔艺术家共同参与的展览“同一个月亮下”在韩国的“中国日”举办,营造自然与人情相谐相浑的意境,让观者在此尘俗顿消,从容审美,昭示着两市人民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依然关注对人类心灵的关怀。
同一个月亮下
展览时间 2014.10.19~10.28
展览地点 首尔市民厅城市画廊
策展人 (韩)刘振相 (中)岳洁琼
参展艺术家 (韩)金元禾 玄昌旼 郑慈英 韩昌民 柳善雄(中)今日龙 王郁洋 彦风&吴帆
主办方 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 首尔文化财团
学术支持 中央美术学院
关于月亮,中韩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热爱和审美经验。这种审美经验可以让我们找到共同的情感寄托。在中韩两国文化中,月亮有着美好的寓意。月亮的淡远、和柔、飘逸、清纯,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艺术家,通过文艺作品,人的情感得到净化或者疏泄。这种“月亮文化”也成为相互理解的纽带。
于2014年10月中韩文化交流展“同一个月亮下”在韩国首尔举行的,此次展出的中韩当代艺术家作品是对于两国月亮文化的延伸表达。凭籍着共同的可以描述的对象,两国艺术家激活传统,使用最新的视觉图像语言,从传统中生发出新的能量,抒发当代艺术家对于月亮继续作为东方精神的一种象征和符号性的图像所带来的灵感,以及东方文化将在世界美术发展中做出新贡献的努力和行动。
北京参展艺术家的作品用当代新媒体语言诉说现代人对月亮文化的体悟。艺术家金日龙的作品《灵月》利用视错觉将昆曲剧目中的人物情绪与当代演员的感受融合汇聚,制造一种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的梦幻朦胧,作品由相同的20个屏幕组成一个长条画面,在影像剪辑中把画面中的眼睛叠层三层,循环的影像眼睛流泻着平和温润的目光,如同月光般晶莹静穆,隐喻城市化进程中古今文化的融合和新生。
艺术家组合彦风和吴帆的作品《月光》,为双面投影的光线色彩装置作品。通过挪用客观世界中月球反射发光这一自然现象,在人造物上进行模拟重建。艺术家利用两种微弱差异色值的工业黄色分别设定投影板的两面,作为首尔和北京两个地域月光的色阶,巧妙地挪用了月光自然的逻辑,在人工材料和数字环境中展现中韩“月亮文化”的对话关系,是对自然和人文的同时观照。
艺术家王郁洋的作品《光·线》,采用先进的脑机接口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将人依托“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认知的过程进行视觉化呈现。作品由一幅纸上作品和一台播放视觉图形编码的电视屏幕共同组成。当观众看到纸上的手绘曲线时,由于展览主题“同一个月亮下”的暗示,将调动观众的审美经验,建立一种手绘曲线与月光波长起伏间的联系,观众的大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记录并展示月光波长的空间与载体。这将是一种具有强烈隐喻性的不可抗拒的互动。这种互动在观众脑部产生的脑电信号通过电视屏幕以图形编码的形式播放,与纸上曲线形成呼应。
北京和首尔艺术家共同参与的展览“同一个月亮下”在韩国的“中国日”举办,营造自然与人情相谐相浑的意境,让观者在此尘俗顿消,从容审美,昭示着两市人民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依然关注对人类心灵的关怀。
同一个月亮下
展览时间 2014.10.19~10.28
展览地点 首尔市民厅城市画廊
策展人 (韩)刘振相 (中)岳洁琼
参展艺术家 (韩)金元禾 玄昌旼 郑慈英 韩昌民 柳善雄(中)今日龙 王郁洋 彦风&吴帆
主办方 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 首尔文化财团
学术支持 中央美术学院
关于月亮,中韩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热爱和审美经验。这种审美经验可以让我们找到共同的情感寄托。在中韩两国文化中,月亮有着美好的寓意。月亮的淡远、和柔、飘逸、清纯,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艺术家,通过文艺作品,人的情感得到净化或者疏泄。这种“月亮文化”也成为相互理解的纽带。
于2014年10月中韩文化交流展“同一个月亮下”在韩国首尔举行的,此次展出的中韩当代艺术家作品是对于两国月亮文化的延伸表达。凭籍着共同的可以描述的对象,两国艺术家激活传统,使用最新的视觉图像语言,从传统中生发出新的能量,抒发当代艺术家对于月亮继续作为东方精神的一种象征和符号性的图像所带来的灵感,以及东方文化将在世界美术发展中做出新贡献的努力和行动。
北京参展艺术家的作品用当代新媒体语言诉说现代人对月亮文化的体悟。艺术家金日龙的作品《灵月》利用视错觉将昆曲剧目中的人物情绪与当代演员的感受融合汇聚,制造一种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的梦幻朦胧,作品由相同的20个屏幕组成一个长条画面,在影像剪辑中把画面中的眼睛叠层三层,循环的影像眼睛流泻着平和温润的目光,如同月光般晶莹静穆,隐喻城市化进程中古今文化的融合和新生。
艺术家组合彦风和吴帆的作品《月光》,为双面投影的光线色彩装置作品。通过挪用客观世界中月球反射发光这一自然现象,在人造物上进行模拟重建。艺术家利用两种微弱差异色值的工业黄色分别设定投影板的两面,作为首尔和北京两个地域月光的色阶,巧妙地挪用了月光自然的逻辑,在人工材料和数字环境中展现中韩“月亮文化”的对话关系,是对自然和人文的同时观照。
艺术家王郁洋的作品《光·线》,采用先进的脑机接口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将人依托“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认知的过程进行视觉化呈现。作品由一幅纸上作品和一台播放视觉图形编码的电视屏幕共同组成。当观众看到纸上的手绘曲线时,由于展览主题“同一个月亮下”的暗示,将调动观众的审美经验,建立一种手绘曲线与月光波长起伏间的联系,观众的大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记录并展示月光波长的空间与载体。这将是一种具有强烈隐喻性的不可抗拒的互动。这种互动在观众脑部产生的脑电信号通过电视屏幕以图形编码的形式播放,与纸上曲线形成呼应。
北京和首尔艺术家共同参与的展览“同一个月亮下”在韩国的“中国日”举办,营造自然与人情相谐相浑的意境,让观者在此尘俗顿消,从容审美,昭示着两市人民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依然关注对人类心灵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