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属于“半水生性”植物,具有对水旱的双重适应性。基于水稻这种特有的适应性,黑龙江省主稻区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研究在寒地气候条件下,实行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水稻产量、节水幅度明显高于水稻浅湿灌溉和常规灌溉,也充分证明了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对改善全省水资源紧张的趋势,提高水资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关于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又称水稻调亏灌溉,不同于常规灌溉技术,既不属于充分灌溉,也不属于非充分灌溉,是指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再以灌溉水层做为灌溉与否的控制指标,不再任凭稻株在充分供水条件下自由生长,而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根层土壤水分确定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和次数,对水稻进行适度的水份胁迫的一种灌溉新技术。该技术突破了传统稻田水层管理的观念,是在传统淹水灌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湿润灌溉技术,通过主动对土壤水分盈亏调控,充分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对水分适应能力,使水稻产生一定的耐旱性,在稳产、增产的基础上起到节水、优质、高效的作用。
2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优势
2.1水稻增产效果显著
有研究统计,实行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稻田水稻可在高产基础上实现再增产,产量比常规灌溉提高5%-10%,控制灌溉对水稻具有良好的促控作用,使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更为合理有效,根系发育良好,利于株型及群体结构形成,使茎杆粗壮,穗大、实粒多,千粒重高,利于产量的形成。
2.2稻米品质改善
研究表明,控制灌溉模式可使水稻作物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高于常规浅灌,其中粗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均比常灌提高了6.2%、22%,蒸煮和食味质量有所提高,可见,控制灌溉稻米米质比常规灌溉的水稻综合米质明显提高。
2.3节水效果极其显著
我省水稻水稻生长期一般120-140天,控制灌溉水稻全生育期采取“浅、湿、干”循环交替法,常规灌溉采取“浅、湿”或“深、浅”循环交替,节水量与常规灌溉相比平均节水36%;生育期控灌平均节水48%,节水幅度较大;5月至7月上旬的干旱期用水量占全生育期的60%,是水稻用水量最大的时期,控制灌溉水稻此期比常规灌溉次数减少2次,减少37%,每亩灌水量减少41%。同时水分的调控改变了稻田土壤环境,使水稻植株体与环境的协调处与最佳状态,达到节水的目的。
2.4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一项投入少、效益高的灌溉技术,会议宣传、技术培训、推广人员的费用以及田间增设的测水、量水设施设备费用是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实际投入,折合每亩投资仅几元钱,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产、节水和节支三个方面。按井灌区计算,亩增收节支92元;按自流灌区计算,亩增收节支71元,经济效益显著。
2.5抗倒伏能力大大增强
茎杆厚度、组织强度、下叶衰老速率等是造成水稻倒伏的主要原因。实行控制灌溉的水稻底部节间长度、节间充实度、壁厚以及叶鞘坚韧性、均优于常灌对照区水稻,水稻茎节倒三和倒四节节间充实度比常灌高了21%,且下叶衰老慢,田间实际倒伏状况调查表明,水稻倒伏面积仅有4.8%,抗倒伏能力大大提高。
2.6抗病能力增强
控制灌溉技术通过科学的水分调控,改善了水稻根系生长环境,在水稻返青后,对水稻稻株促控结合,减少了水稻群体无效分蘖、促使水稻形成合理冠层结构,冠层内的空气流通增加,群体结构更趋合理,“最佳群体结构”和“理想豐产株型”的优化组合,使光温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降低了农田空气湿度,形成不利于病菌存活发展的条件,有效抑制了水稻的发病率,使水稻稻瘟病等病情指数下降3.9。
3地水稻控制灌溉的技术要点
3.1基本的灌水方法要掌握。水稻控制灌溉多采用“浅、湿、干”循环交替法。灌水依据水土壤含水量而定,一般不到土壤含水量下限值不灌溉到了下限值就灌,不到就等。
3.2关键生育期的用水管理。水稻需水非敏感期在水稻返青一分蘖末期,是最需要节水的时期,也是控制灌溉的关键期,要严格控制。通过控制灌溉发挥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诱导其产生补偿效应,实现在稳产增产的基础上节约用水。
3.3注意生育期转换。水稻不同生育期灌水不同,按照“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的调控方法。不管水稻处于哪个生育期,只要土壤水分到了土壤控制下限就灌水至上限,否则不灌水;水稻生长发育到分蘖末期,要及时排水晒田重控,不管水分是否控制到下限。
3.4生产性用水与控制灌溉的关系要处理好。控制灌溉的水层管理要服从生产性用水要求,生产性用水要求必须有水层才行,如打药、施肥用水,要与控制灌溉用水结合起来,特别是分蘖前期封闭灭草时要保留水层。
3.5灵活把握不同分区的控制灌溉.黑龙江省各分区温度、土壤类型不同,水稻各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控制下限指标也不同,掌握灌溉原则,一般土壤裂缝多、宽,土壤肥力小的地区可控的轻些,土壤肥力大的地区可控的重些。
1关于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又称水稻调亏灌溉,不同于常规灌溉技术,既不属于充分灌溉,也不属于非充分灌溉,是指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再以灌溉水层做为灌溉与否的控制指标,不再任凭稻株在充分供水条件下自由生长,而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根层土壤水分确定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和次数,对水稻进行适度的水份胁迫的一种灌溉新技术。该技术突破了传统稻田水层管理的观念,是在传统淹水灌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湿润灌溉技术,通过主动对土壤水分盈亏调控,充分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对水分适应能力,使水稻产生一定的耐旱性,在稳产、增产的基础上起到节水、优质、高效的作用。
2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优势
2.1水稻增产效果显著
有研究统计,实行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稻田水稻可在高产基础上实现再增产,产量比常规灌溉提高5%-10%,控制灌溉对水稻具有良好的促控作用,使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更为合理有效,根系发育良好,利于株型及群体结构形成,使茎杆粗壮,穗大、实粒多,千粒重高,利于产量的形成。
2.2稻米品质改善
研究表明,控制灌溉模式可使水稻作物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高于常规浅灌,其中粗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均比常灌提高了6.2%、22%,蒸煮和食味质量有所提高,可见,控制灌溉稻米米质比常规灌溉的水稻综合米质明显提高。
2.3节水效果极其显著
我省水稻水稻生长期一般120-140天,控制灌溉水稻全生育期采取“浅、湿、干”循环交替法,常规灌溉采取“浅、湿”或“深、浅”循环交替,节水量与常规灌溉相比平均节水36%;生育期控灌平均节水48%,节水幅度较大;5月至7月上旬的干旱期用水量占全生育期的60%,是水稻用水量最大的时期,控制灌溉水稻此期比常规灌溉次数减少2次,减少37%,每亩灌水量减少41%。同时水分的调控改变了稻田土壤环境,使水稻植株体与环境的协调处与最佳状态,达到节水的目的。
2.4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一项投入少、效益高的灌溉技术,会议宣传、技术培训、推广人员的费用以及田间增设的测水、量水设施设备费用是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实际投入,折合每亩投资仅几元钱,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产、节水和节支三个方面。按井灌区计算,亩增收节支92元;按自流灌区计算,亩增收节支71元,经济效益显著。
2.5抗倒伏能力大大增强
茎杆厚度、组织强度、下叶衰老速率等是造成水稻倒伏的主要原因。实行控制灌溉的水稻底部节间长度、节间充实度、壁厚以及叶鞘坚韧性、均优于常灌对照区水稻,水稻茎节倒三和倒四节节间充实度比常灌高了21%,且下叶衰老慢,田间实际倒伏状况调查表明,水稻倒伏面积仅有4.8%,抗倒伏能力大大提高。
2.6抗病能力增强
控制灌溉技术通过科学的水分调控,改善了水稻根系生长环境,在水稻返青后,对水稻稻株促控结合,减少了水稻群体无效分蘖、促使水稻形成合理冠层结构,冠层内的空气流通增加,群体结构更趋合理,“最佳群体结构”和“理想豐产株型”的优化组合,使光温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降低了农田空气湿度,形成不利于病菌存活发展的条件,有效抑制了水稻的发病率,使水稻稻瘟病等病情指数下降3.9。
3地水稻控制灌溉的技术要点
3.1基本的灌水方法要掌握。水稻控制灌溉多采用“浅、湿、干”循环交替法。灌水依据水土壤含水量而定,一般不到土壤含水量下限值不灌溉到了下限值就灌,不到就等。
3.2关键生育期的用水管理。水稻需水非敏感期在水稻返青一分蘖末期,是最需要节水的时期,也是控制灌溉的关键期,要严格控制。通过控制灌溉发挥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诱导其产生补偿效应,实现在稳产增产的基础上节约用水。
3.3注意生育期转换。水稻不同生育期灌水不同,按照“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的调控方法。不管水稻处于哪个生育期,只要土壤水分到了土壤控制下限就灌水至上限,否则不灌水;水稻生长发育到分蘖末期,要及时排水晒田重控,不管水分是否控制到下限。
3.4生产性用水与控制灌溉的关系要处理好。控制灌溉的水层管理要服从生产性用水要求,生产性用水要求必须有水层才行,如打药、施肥用水,要与控制灌溉用水结合起来,特别是分蘖前期封闭灭草时要保留水层。
3.5灵活把握不同分区的控制灌溉.黑龙江省各分区温度、土壤类型不同,水稻各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控制下限指标也不同,掌握灌溉原则,一般土壤裂缝多、宽,土壤肥力小的地区可控的轻些,土壤肥力大的地区可控的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