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经济正从最严峻的形势中逐渐走出。尽管疫情仍在蔓延,但主要国家已相继重启经济,全球经济初现企稳迹象。摩根大通PMI和OECD领先指数均已触底回升。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美联储致力于使用全方位工具促增长;欧洲经济景气度随封锁管控放松而触底反弹,通胀低位徘徊,英央行和欧央行双双扩表;日本经济停止恶化,部分数据出现改善迹象,但经济复苏前景仍不乐观;新兴经济体经济严重受创,货币政策大幅宽松。展望下半年,经济前景不确定性犹存,复苏之路仍面临困难。
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先降后升、稳步复苏。二季度GDP同比上涨3.2%,比一季度高10个百分点,彰显出韧性和潜力。从供给端看,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生产双双反弹,但前者的修复幅度明显快于后者。从需求端看,三驾马车动力稍显不足。从物价看,CPI呈现前高后低、高位回落态势,工业领域陷入持续通缩,6月有所好转。从就业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从金融环境看,信贷社融处于历史同期高位,宽信用成效显著。从金融市场看,人民币汇率整体贬值,债券市场收益率先降后升。
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工业生产动能较快改善
上半年我国GDP同比下降1.6%,明显好于一季度的-6.8%。二季度当季同比上涨3.2%,略好于市场3.0%的平均预测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性冲击下,我国仅用一个季度就恢复到正增长区间,防疫与经济发展实现了较好平衡,成为世界各国中的佼佼者。
具体来看,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逐步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走出,随着各省(区、市)3月开始陆续复工复产,以及武汉市4月8日的解封,我国的疫情防控开始进入常态化阶段,各行业复苏势头良好,整体经济明显恢复。
一是农业生产已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一季度我国农林牧渔业受到疫情的冲击最小,大部分农产品产量实现增产,二季度疫情对农业的影响进一步下降,仅部分生鲜肉类、鱼类在6月北京疫情反复期间受到一定影响,生猪产能持续恢复,降幅较一季度收窄。综合来看,二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3.2%转为同比增长3.3%,已与历史平均水平相当。
二是工业生产显著恢复。一季度工业主要受到春节返工延迟、防疫措施影响物流运输、社会总需求下降等影响。进入二季度,工业企业复工率大幅回升,制造业PMI连续高于50%荣枯线,景气度大幅回升,不过同时也面临全球疫情扩散的外部需求下降影响。综合来看,二季度第二产业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9.6%转为同比增长4.7%,增幅已接近去年下半年的水平。
三是服务业复苏情况略慢于工业,各行业有所分化。与工业生产的全面复苏相比,仍有部分服务型行业受疫情影响较深,主要包括餐饮、娱乐、教育等传统服务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酒店住宿等行业尽管有所复苏,但幅度有限;金融与房地产业保持稳健;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则依旧保持强势。二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5.2%转为同比上升1.9%。从月度趋势看,6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2.3%,比5月加快1.3个百分点,显示服务业复苏趋势向好。
工业生产大幅下滑后率先转正,恢复相对较快。受疫情影响下停工停产、物流运输放缓和终端需求疲软三重制约,一季度工业生产出现断崖式下跌,累计同比增长-8.4%,显著低于2019年全年5.7%的水平。今年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录得-13.5%,创历史新低,3月当月同比增速超预期收窄至-1.1%。进入二季度,工业企业复工率大幅回升,供给端率先修复,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率先由负转正录得3.9%。五六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继续上行,但回升幅度逐月减弱,分别录得4.4%和4.8%,表明供给端修复已接近尾声。工业增加值二季度累计同比增长4.4%,上半年增长-1.3%,分别比一季度回升12.8和7.1个百分点。
三大门类中制造业率先大幅反弹,采矿业持续低迷,公共事业显著回升。分三大门类看,上半年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制造业增长-1.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公共事业)增长-0.9%,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0.6、8.8和4.3个百分点。制造業率先大幅反弹。制造业4月当月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6.8个百分点至5%,成为推动工业生产在二季度初由负转正的主要力量,并在随后的两个月持续保持稳定。自3月以来,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高于50%荣枯线,制造业景气度持续扩张。汽车制造继续保持高增长。二季度以来,汽车行业增加值和产量同比增速双双由负转正并连续3个月回升,6月分别较5月回升1.2和1.4个百分点至13.4%和20.4%,刷新了2018年6月和2016年9月以来的高点,但回升力度显著减弱。
服务业缓慢修复。服务业生产指数逐步回升。受疫情影响服务业营业场所关闭、消费者减少外出以及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减少和就业前景预期悲观等因素,使一季度服务业大幅收缩,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长-11.7%,较2019年全年6.9%的水平出现断崖式下跌。进入二季度,随着疫情得到控制、部分服务业场所解封以及前期部分被压制的消费需求逐步释放,5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当月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录得1%,6月延续正增长录得2.3%,回升幅度有所减弱,表明服务业复苏仍需时日。上半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长-6.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
服务业PMI加快扩张。自3月以来,服务业PMI连续4个月上行并高于50%荣枯线,表明服务业持续加快扩张。一方面,制造业复苏势头进一步巩固,带动相关服务业业务增长;另一方面,各项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带动服务业继续回暖。其中,6月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景气度处于59.0%及以上,业务量有所加大。但文化体育娱乐业等人员聚集性较强的生活性和消费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仍位于收缩区间,压力依然较大。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市场销售逐步改善
投资降幅逐月收窄,稳步恢复。今年1-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同比下降3.1%,降幅较1-5月收窄3.2个百分点;经季节调整后,6月环比增长5.91%,相当于折年后增长99.18%。二季度以来,国内复工复产进程继续加快;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加力提效,政府债券发行再创新高;货币政策转向宽信用,央行出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投资三大支柱均逐月恢复,但回升节奏有所错落。除制造业投资外,其余二者当月投资增速均已转正。
政策支持、项目赶工、资金到位拉动基建投资有序回暖。受政府债券发行和大规模社融增长支撑,二季度基建投资持续修复。1-6月第三产业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同比下降2.7%,降幅较1-5月收窄3.6个百分点。季末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前期地方政府债券放量供应以及抗疫特别国债的启动发行为6月基建投资提供了支撑。不过,考虑到进入夏季后雨水较多影响施工进度,基建投资修复速度较5月略有减慢,经测算,6月当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8%,增速较5月回落1.5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修复速度相对较慢,延续低位徘徊。制造业投资二季度以来降幅逐月收窄,但仍未摆脱10%以上的较深降幅。1-6月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1.7%,降幅较1-5月收窄3.1个百分点;6月当月同比下降3.5%,较5月收窄1.8个百分点,属三大支柱中唯一当月增速尚未转正。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除北京近期疫情小规模反复外,大部分省(区、市)加快了复工、复产步伐,国内需求延续改善。但由于海外疫情持续扩散,形势仍不明朗,外需处于收缩区间,同时二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4.8%,仍低于上年同期2.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回暖步伐依然较慢。
房地产投资率先转正。1-6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9%,较1-5月回升2.2个百分点,为三大支柱唯一转正指标。6月当月同比增长8.5%,已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压舱石”的作用不容忽略。主要指标继續向好。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收窄3.9个百分点至-8.4%,销售额降幅收窄5.2个百分点至-5.4%,6月当月则均已连续2个月正增;房企竞逐热门城市热门地块,各线城市走势分化加剧,土地购置面积降幅继续大幅收窄至-0.9%,较前5个月收窄7.2个百分点,6月当月增长12.1%。开发进度加快。1-6月新开工面积降幅收窄5.2个百分点至7.6%,6月当月增长8.9%;施工面积增速提升0.3个百分点至2.6%,6月当月转为正增11.4%。开发资金来源降幅收窄4.2个百分点至-1.9%,6月当月继续10%以上增长。总体来看,疫情后,部分城市“四限”政策有所放松,流动性相对宽松,购房需求逐渐释放,市场稳定回暖。深圳、杭州、东莞、宁波等地市场热度较高,调控临时升级,引导市场回归理性,可见“房住不炒”底线不能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2月消费大幅下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20.5%,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28.7个百分点,特别是线下消费下降明显。3月以来,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推进,疫情造成的短期冲击逐渐缓解,消费呈现回暖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逐月收窄,3-6月增速分别为-15.8%、-7.5%、-2.8%、-1.8%。其中,网上零售加快增长,升级类商品零售逐步改善,居住类商品增速由降转升,住宿餐饮等服务消费加快恢复。
6月消费降幅继续收窄。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1.8%,降幅较上月收窄1.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9%,降幅较上月收窄0.8个百分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随着居民生活秩序稳定有序恢复,叠加各项促消费政策引导,消费市场回暖迹象依旧明显。
汽车消费是主要拖累因素。6月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8.2%,增速较上月回落11.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去年同期主力地区在国六标准实施前加大了促销力度,导致基数偏高。此外,南方雨水偏多也对汽车销售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去除汽车消费,社零同比增速为-1.0%,要好于整体增速。
房地产相关消费和网上消费继续高增。6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8%、2.2%,增速分别较上月加快5.5和0.3个百分点。1-6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较1-5月提高2.8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较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
餐饮消费仍偏低迷。6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5.2%,降幅收窄3.7个百分点,仍处于深度下降区间。6月北京的突发疫情以及在局部地区的蔓延,使居民的警惕意识继续提高,外出消费受到压制。
物价高位回落信贷社融处历史同期高位
上半年通胀呈现前高后低、高位回落态势。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8%,较2019年全年提升0.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上涨4.9%,二季度上涨2.7%,呈前高后低态势。分别受春节错位和突发疫情冲击影响,1、2月CPI分别达到5.4%和5.2%的近年来新高。随着疫情短期冲击逐步消散和猪肉价格供给恢复,3-5月CPI连续下降,通胀压力减轻,表明疫情对经济的长期需求抑制作用开始超过短期供给压抑带来的价格推动作用。
6月国内通胀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当月CPI同比上涨2.5%,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4个月增速回落的局面。各地复工复产继续推进,但6月中旬北京疫情出现反复,南方地区持续降雨,对食品供给造成冲击,猪肉价格在连续3个月下行后出现反弹,使得整体通胀压力重现小幅上升态势。
具体看,食品价格出现分化。6月,猪肉价格先跌后涨,环比上涨0.2%,其他肉类价格整体平稳;鲜菜价格受南方持续降雨、北京新发地等市场疫情影响出现反弹;鲜果和蛋类价格在夏季供应增加的情况下明显下降;奶制品、水产品价格整体平稳,互有小幅涨跌。从整体上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结束了此前因疫情恢复和猪肉价格下降而连续下滑的局面。 非食品方面,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需求端有所改善,但整体仍偏弱势。6月,生活用品仍环比小幅下降,表明居民生活需求仍待恢复;衣着主要受季节打折影响转为环比下降;燃料价格在国际油价带动下有所回升,但交通与通信工具价格下降,使得交通通信整体环比下降;房租价格继续推动居住价格回落;教育文化和娱乐尚待恢复,旅游价格跌幅较大;医疗价格与上月持平,供应保持稳健。
二季度新增信贷社融均处于历史同期高位,宽信用成效显著。二季度新增人民币合计4.99万亿元,同比多增1.13万亿元。分月看,4月、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均创历史同期新高,超出季节性表现,6月则为历史同期次高。4月受益于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并积极配合财政政策扩张,企业贷款和居民贷款新增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5月实体经济恢复向好,信贷供给和需求双双回升,企业贷款和居民贷款新增再次双双创下历史同期新高;6月宽信用持续发力,信贷高增态势持续。从结构上看,二季度信贷增长良好受到了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双重有力支撑。企业贷款二季度累计新增2.73万亿元,同比多增950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9100亿元是主力;居民贷款累计新增2.35万亿元,同比多增40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多增2353亿元和1700亿元。二季度新增社融合计9.72万亿元,同比多增3.72万亿元,主要的增量贡献来自于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净融资、政府债券净融资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其中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1.34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多增9075亿元,政府债券凈融资同比多增7012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增6039亿元。
6月宽信用继续发力,新增信贷创历史同期次高。6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81万亿元,与历史同期相比仅次于2018年,同比多增1474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与5月末持平。全国大部分地区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复工复产情况良好,政策指引下宽信用持续发力,信贷高增态势持续。
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继续担当主力。6月企业部门新增贷款9278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4051亿元,同比少增357亿元,略强于季节性;中长期贷款新增7348亿元,与历史同期相比仅次于2009年,同比多增3595亿元。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金融系统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央行推出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发力宽信用;全国两会确定了适当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基建等领域项目加快投资,并吸引银行配套资金。因而,银行信贷投放节奏继续加快,企业贷款增长良好。票据融资则减少2104亿元,同比多减3065亿元。近几个月来,监管层严厉打击票据套利,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利率有所上升,票据融资规模显著收缩;同时,企业贷款和普惠金融领域信贷投放也对票据融资造成了一定挤出效应。
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先降后升、稳步复苏。二季度GDP同比上涨3.2%,比一季度高10个百分点,彰显出韧性和潜力。从供给端看,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生产双双反弹,但前者的修复幅度明显快于后者。从需求端看,三驾马车动力稍显不足。从物价看,CPI呈现前高后低、高位回落态势,工业领域陷入持续通缩,6月有所好转。从就业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从金融环境看,信贷社融处于历史同期高位,宽信用成效显著。从金融市场看,人民币汇率整体贬值,债券市场收益率先降后升。
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工业生产动能较快改善
上半年我国GDP同比下降1.6%,明显好于一季度的-6.8%。二季度当季同比上涨3.2%,略好于市场3.0%的平均预测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性冲击下,我国仅用一个季度就恢复到正增长区间,防疫与经济发展实现了较好平衡,成为世界各国中的佼佼者。
具体来看,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逐步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走出,随着各省(区、市)3月开始陆续复工复产,以及武汉市4月8日的解封,我国的疫情防控开始进入常态化阶段,各行业复苏势头良好,整体经济明显恢复。
一是农业生产已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一季度我国农林牧渔业受到疫情的冲击最小,大部分农产品产量实现增产,二季度疫情对农业的影响进一步下降,仅部分生鲜肉类、鱼类在6月北京疫情反复期间受到一定影响,生猪产能持续恢复,降幅较一季度收窄。综合来看,二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3.2%转为同比增长3.3%,已与历史平均水平相当。
二是工业生产显著恢复。一季度工业主要受到春节返工延迟、防疫措施影响物流运输、社会总需求下降等影响。进入二季度,工业企业复工率大幅回升,制造业PMI连续高于50%荣枯线,景气度大幅回升,不过同时也面临全球疫情扩散的外部需求下降影响。综合来看,二季度第二产业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9.6%转为同比增长4.7%,增幅已接近去年下半年的水平。
三是服务业复苏情况略慢于工业,各行业有所分化。与工业生产的全面复苏相比,仍有部分服务型行业受疫情影响较深,主要包括餐饮、娱乐、教育等传统服务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酒店住宿等行业尽管有所复苏,但幅度有限;金融与房地产业保持稳健;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则依旧保持强势。二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5.2%转为同比上升1.9%。从月度趋势看,6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2.3%,比5月加快1.3个百分点,显示服务业复苏趋势向好。
工业生产大幅下滑后率先转正,恢复相对较快。受疫情影响下停工停产、物流运输放缓和终端需求疲软三重制约,一季度工业生产出现断崖式下跌,累计同比增长-8.4%,显著低于2019年全年5.7%的水平。今年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录得-13.5%,创历史新低,3月当月同比增速超预期收窄至-1.1%。进入二季度,工业企业复工率大幅回升,供给端率先修复,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率先由负转正录得3.9%。五六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继续上行,但回升幅度逐月减弱,分别录得4.4%和4.8%,表明供给端修复已接近尾声。工业增加值二季度累计同比增长4.4%,上半年增长-1.3%,分别比一季度回升12.8和7.1个百分点。
三大门类中制造业率先大幅反弹,采矿业持续低迷,公共事业显著回升。分三大门类看,上半年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制造业增长-1.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公共事业)增长-0.9%,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0.6、8.8和4.3个百分点。制造業率先大幅反弹。制造业4月当月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6.8个百分点至5%,成为推动工业生产在二季度初由负转正的主要力量,并在随后的两个月持续保持稳定。自3月以来,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高于50%荣枯线,制造业景气度持续扩张。汽车制造继续保持高增长。二季度以来,汽车行业增加值和产量同比增速双双由负转正并连续3个月回升,6月分别较5月回升1.2和1.4个百分点至13.4%和20.4%,刷新了2018年6月和2016年9月以来的高点,但回升力度显著减弱。
服务业缓慢修复。服务业生产指数逐步回升。受疫情影响服务业营业场所关闭、消费者减少外出以及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减少和就业前景预期悲观等因素,使一季度服务业大幅收缩,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长-11.7%,较2019年全年6.9%的水平出现断崖式下跌。进入二季度,随着疫情得到控制、部分服务业场所解封以及前期部分被压制的消费需求逐步释放,5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当月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录得1%,6月延续正增长录得2.3%,回升幅度有所减弱,表明服务业复苏仍需时日。上半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长-6.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
服务业PMI加快扩张。自3月以来,服务业PMI连续4个月上行并高于50%荣枯线,表明服务业持续加快扩张。一方面,制造业复苏势头进一步巩固,带动相关服务业业务增长;另一方面,各项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带动服务业继续回暖。其中,6月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景气度处于59.0%及以上,业务量有所加大。但文化体育娱乐业等人员聚集性较强的生活性和消费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仍位于收缩区间,压力依然较大。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市场销售逐步改善
投资降幅逐月收窄,稳步恢复。今年1-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同比下降3.1%,降幅较1-5月收窄3.2个百分点;经季节调整后,6月环比增长5.91%,相当于折年后增长99.18%。二季度以来,国内复工复产进程继续加快;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加力提效,政府债券发行再创新高;货币政策转向宽信用,央行出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投资三大支柱均逐月恢复,但回升节奏有所错落。除制造业投资外,其余二者当月投资增速均已转正。
政策支持、项目赶工、资金到位拉动基建投资有序回暖。受政府债券发行和大规模社融增长支撑,二季度基建投资持续修复。1-6月第三产业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同比下降2.7%,降幅较1-5月收窄3.6个百分点。季末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前期地方政府债券放量供应以及抗疫特别国债的启动发行为6月基建投资提供了支撑。不过,考虑到进入夏季后雨水较多影响施工进度,基建投资修复速度较5月略有减慢,经测算,6月当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8%,增速较5月回落1.5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修复速度相对较慢,延续低位徘徊。制造业投资二季度以来降幅逐月收窄,但仍未摆脱10%以上的较深降幅。1-6月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1.7%,降幅较1-5月收窄3.1个百分点;6月当月同比下降3.5%,较5月收窄1.8个百分点,属三大支柱中唯一当月增速尚未转正。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除北京近期疫情小规模反复外,大部分省(区、市)加快了复工、复产步伐,国内需求延续改善。但由于海外疫情持续扩散,形势仍不明朗,外需处于收缩区间,同时二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4.8%,仍低于上年同期2.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回暖步伐依然较慢。
房地产投资率先转正。1-6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9%,较1-5月回升2.2个百分点,为三大支柱唯一转正指标。6月当月同比增长8.5%,已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压舱石”的作用不容忽略。主要指标继續向好。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收窄3.9个百分点至-8.4%,销售额降幅收窄5.2个百分点至-5.4%,6月当月则均已连续2个月正增;房企竞逐热门城市热门地块,各线城市走势分化加剧,土地购置面积降幅继续大幅收窄至-0.9%,较前5个月收窄7.2个百分点,6月当月增长12.1%。开发进度加快。1-6月新开工面积降幅收窄5.2个百分点至7.6%,6月当月增长8.9%;施工面积增速提升0.3个百分点至2.6%,6月当月转为正增11.4%。开发资金来源降幅收窄4.2个百分点至-1.9%,6月当月继续10%以上增长。总体来看,疫情后,部分城市“四限”政策有所放松,流动性相对宽松,购房需求逐渐释放,市场稳定回暖。深圳、杭州、东莞、宁波等地市场热度较高,调控临时升级,引导市场回归理性,可见“房住不炒”底线不能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2月消费大幅下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20.5%,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28.7个百分点,特别是线下消费下降明显。3月以来,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推进,疫情造成的短期冲击逐渐缓解,消费呈现回暖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逐月收窄,3-6月增速分别为-15.8%、-7.5%、-2.8%、-1.8%。其中,网上零售加快增长,升级类商品零售逐步改善,居住类商品增速由降转升,住宿餐饮等服务消费加快恢复。
6月消费降幅继续收窄。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1.8%,降幅较上月收窄1.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9%,降幅较上月收窄0.8个百分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随着居民生活秩序稳定有序恢复,叠加各项促消费政策引导,消费市场回暖迹象依旧明显。
汽车消费是主要拖累因素。6月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8.2%,增速较上月回落11.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去年同期主力地区在国六标准实施前加大了促销力度,导致基数偏高。此外,南方雨水偏多也对汽车销售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去除汽车消费,社零同比增速为-1.0%,要好于整体增速。
房地产相关消费和网上消费继续高增。6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8%、2.2%,增速分别较上月加快5.5和0.3个百分点。1-6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较1-5月提高2.8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较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
餐饮消费仍偏低迷。6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5.2%,降幅收窄3.7个百分点,仍处于深度下降区间。6月北京的突发疫情以及在局部地区的蔓延,使居民的警惕意识继续提高,外出消费受到压制。
物价高位回落信贷社融处历史同期高位
上半年通胀呈现前高后低、高位回落态势。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8%,较2019年全年提升0.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上涨4.9%,二季度上涨2.7%,呈前高后低态势。分别受春节错位和突发疫情冲击影响,1、2月CPI分别达到5.4%和5.2%的近年来新高。随着疫情短期冲击逐步消散和猪肉价格供给恢复,3-5月CPI连续下降,通胀压力减轻,表明疫情对经济的长期需求抑制作用开始超过短期供给压抑带来的价格推动作用。
6月国内通胀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当月CPI同比上涨2.5%,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4个月增速回落的局面。各地复工复产继续推进,但6月中旬北京疫情出现反复,南方地区持续降雨,对食品供给造成冲击,猪肉价格在连续3个月下行后出现反弹,使得整体通胀压力重现小幅上升态势。
具体看,食品价格出现分化。6月,猪肉价格先跌后涨,环比上涨0.2%,其他肉类价格整体平稳;鲜菜价格受南方持续降雨、北京新发地等市场疫情影响出现反弹;鲜果和蛋类价格在夏季供应增加的情况下明显下降;奶制品、水产品价格整体平稳,互有小幅涨跌。从整体上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结束了此前因疫情恢复和猪肉价格下降而连续下滑的局面。 非食品方面,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需求端有所改善,但整体仍偏弱势。6月,生活用品仍环比小幅下降,表明居民生活需求仍待恢复;衣着主要受季节打折影响转为环比下降;燃料价格在国际油价带动下有所回升,但交通与通信工具价格下降,使得交通通信整体环比下降;房租价格继续推动居住价格回落;教育文化和娱乐尚待恢复,旅游价格跌幅较大;医疗价格与上月持平,供应保持稳健。
二季度新增信贷社融均处于历史同期高位,宽信用成效显著。二季度新增人民币合计4.99万亿元,同比多增1.13万亿元。分月看,4月、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均创历史同期新高,超出季节性表现,6月则为历史同期次高。4月受益于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并积极配合财政政策扩张,企业贷款和居民贷款新增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5月实体经济恢复向好,信贷供给和需求双双回升,企业贷款和居民贷款新增再次双双创下历史同期新高;6月宽信用持续发力,信贷高增态势持续。从结构上看,二季度信贷增长良好受到了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双重有力支撑。企业贷款二季度累计新增2.73万亿元,同比多增950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9100亿元是主力;居民贷款累计新增2.35万亿元,同比多增40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多增2353亿元和1700亿元。二季度新增社融合计9.72万亿元,同比多增3.72万亿元,主要的增量贡献来自于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净融资、政府债券净融资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其中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1.34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多增9075亿元,政府债券凈融资同比多增7012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增6039亿元。
6月宽信用继续发力,新增信贷创历史同期次高。6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81万亿元,与历史同期相比仅次于2018年,同比多增1474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与5月末持平。全国大部分地区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复工复产情况良好,政策指引下宽信用持续发力,信贷高增态势持续。
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继续担当主力。6月企业部门新增贷款9278亿元,同比多增17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4051亿元,同比少增357亿元,略强于季节性;中长期贷款新增7348亿元,与历史同期相比仅次于2009年,同比多增3595亿元。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金融系统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央行推出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发力宽信用;全国两会确定了适当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基建等领域项目加快投资,并吸引银行配套资金。因而,银行信贷投放节奏继续加快,企业贷款增长良好。票据融资则减少2104亿元,同比多减3065亿元。近几个月来,监管层严厉打击票据套利,票据贴现和转贴现利率有所上升,票据融资规模显著收缩;同时,企业贷款和普惠金融领域信贷投放也对票据融资造成了一定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