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信用卡行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信用卡的贷款余额从1968年的20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6260亿美元。然而信用卡定价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虽然市场利率不断下降,但信用卡利率始终维持在18%~23%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用卡利率出现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共存且逐年下降的趋势,2003年5月曾低至12.12%。目前,我国的信用卡日贷款利率为万分之五,名义APR高达18.25%,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情形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利率因管制而形成。那么美国20世纪80年代粘性利率的定价机制能否解释我国现行信用卡利率成因、20世纪90年代逐年下降的灵活利率定价对我国又有哪些启示呢?
一、20世纪年80代信用卡粘性利率的形成机制
20世纪80年代美国信用卡市场上有4000多家发卡公司,1987年信用卡收入达到375亿美元,是银行一般业务收入的3倍~5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信用卡利率决定于边际筹资成本和信用风险,同时受到消费者对其需求的影响。但是20世纪80年代尽管筹资成本在6%~15%之间不断变化,却未对信用卡利率有明显作用,消费者需求对其也不具有完全弹性。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和转换成本及其影响下的发卡商逆向选择,导致信用卡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形成粘性利率的主要原因。
1.搜寻成本引致发卡商逆向选择。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其搜寻成本不同,对发卡商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低风险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负债很快能够付清,所以对利率的高低并不敏感,很少产生搜寻行为;而拥有高贷款余额的持卡人对利率敏感却有着较高风险,搜寻成本比较高。发卡商如果单独降低利率,吸引到的是那些高风险低收益的客户,此时发卡商的逆向选择是,放弃以降低利率作为竞争的手段,宁愿维持较高的粘性利率。
2.转换成本引致发卡商逆向选择。一方面那些信用等级较高、风险较低的借款人在与这家银行的接触中积累了良好的信用记录而可以获得更高的信用额度,这时如果转换新发卡商,虽然可以获得更为优惠的利率,但信用额度也往往较低,因此这类持卡人转换成本很高、对利率不敏感。另一方面,拥有较高未偿余额的客户申请新卡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比较高,他们面临着较高的转换成本。这样发卡商降低利率吸引到的是低信用等级、贷款余额较少的客户,导致了逆向选择的发生。
二、20世纪90年代信用卡灵活利率的定价模式
由于竞争的不断加剧,1993年花旗银行率先宣布对信用卡的新申请者和现有客户提供15.4%的利率,随后其他发卡机构如大通、AT&T等也先后宣布降息,此后信用卡利率一直在14%~16%之间变化。虽然信用卡利率的变化还要受到边际筹资成本—基础利率的影响,但20世纪90年代后,两者的差幅一直在减少,2001年~2005年出现调整的反弹后又继续下降,利率由粘性走向更为灵活的定价模式。通过对国外文献的研究,本文认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灵活利率的制定有以下三个原因。
1.定价披露的进一步强化使消费者更易于对利率的获取和对比。1988年国会和管理委员会对1968年的诚实贷款法做了进一步调整,通过了公平信贷和收费公示法案,要求发卡人披露利率、年费、免息期等一揽子定价方案以便于申请者理解并作出对比。2000年管理委员会对该法案再次作出调整,要求发卡商以确定形式在申请表上标注消费APR以及余额转存费等细节。对定价的详细披露方便了消费者获得利率价格并进行对比,使得利率定价受到了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
2.信用卡市场竞争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用卡评分技术得到不断完善,市场营销手段更为丰富(如e-mail,直邮,电话营销等)。这样发卡商的成本风险不断降低,而市场开拓步伐加快,加上市场准入难度也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信用卡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发卡商不得不放弃较高的利率定价。
3.消费者搜寻成本和转换成本降低。灵活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产品功能的不断丰富,如余额转存和年费的取消也使得转换成本大为下降。发卡商不得不通过增加联名商户和改善服务质量等方式来保持客户忠诚度,然而消费者更为关注信用卡利率。1992年到2005年,美国信用卡循环账户的平均利率从17.4%下降到12.51%,粘性利率走向了灵活的变动利率。
三、对我国信用卡利率形成机制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信用卡透支利率和滞纳金等主要的利率价格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信用卡的发展从市场竞争来看,2006年我国发卡机构数约为250家,前五位市场份额为80%,在信用卡透支额上少数几家银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信用卡市场处于寡头垄断时期。从消费者行为看,我国信用卡行业虽然分享了信息技术和先进促销理念带来的搜寻成本的降低,但由于信用卡产品缺乏创新,没有余额转存等服务的提供,转换成本还较高。此外我国银行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建设不足,社会信用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在这样一个市场竞争不充分、消费市场不成熟、征信制度不完备的时期,现行的利率定价机制是理性的。
根据美国的发展经验和对我国现状的分析,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未来终将形成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然而不能一蹴而就,信用卡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利率保持较高水平,且受到一定管制,随着信用评级体系的完善,利率将逐渐降低。第二阶段,银行的定价水平提高,同时坚持产品创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利率平均水平下降。第三阶段,信用卡市场进一步细分,灵活利率定价最终产生。
参考文献:
[1]周琼:美国银行卡定价的演变[J].中国信用卡,2007(7),53~56
[2]孙会琴:顾客转换成本与信用卡定价研究——基于银行市场结构[J].金融经济, 2007(8),69~70
[3]贺强杜惠芬李磊宁: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及创新趋势研究[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
一、20世纪年80代信用卡粘性利率的形成机制
20世纪80年代美国信用卡市场上有4000多家发卡公司,1987年信用卡收入达到375亿美元,是银行一般业务收入的3倍~5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信用卡利率决定于边际筹资成本和信用风险,同时受到消费者对其需求的影响。但是20世纪80年代尽管筹资成本在6%~15%之间不断变化,却未对信用卡利率有明显作用,消费者需求对其也不具有完全弹性。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和转换成本及其影响下的发卡商逆向选择,导致信用卡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形成粘性利率的主要原因。
1.搜寻成本引致发卡商逆向选择。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其搜寻成本不同,对发卡商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低风险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负债很快能够付清,所以对利率的高低并不敏感,很少产生搜寻行为;而拥有高贷款余额的持卡人对利率敏感却有着较高风险,搜寻成本比较高。发卡商如果单独降低利率,吸引到的是那些高风险低收益的客户,此时发卡商的逆向选择是,放弃以降低利率作为竞争的手段,宁愿维持较高的粘性利率。
2.转换成本引致发卡商逆向选择。一方面那些信用等级较高、风险较低的借款人在与这家银行的接触中积累了良好的信用记录而可以获得更高的信用额度,这时如果转换新发卡商,虽然可以获得更为优惠的利率,但信用额度也往往较低,因此这类持卡人转换成本很高、对利率不敏感。另一方面,拥有较高未偿余额的客户申请新卡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比较高,他们面临着较高的转换成本。这样发卡商降低利率吸引到的是低信用等级、贷款余额较少的客户,导致了逆向选择的发生。
二、20世纪90年代信用卡灵活利率的定价模式
由于竞争的不断加剧,1993年花旗银行率先宣布对信用卡的新申请者和现有客户提供15.4%的利率,随后其他发卡机构如大通、AT&T等也先后宣布降息,此后信用卡利率一直在14%~16%之间变化。虽然信用卡利率的变化还要受到边际筹资成本—基础利率的影响,但20世纪90年代后,两者的差幅一直在减少,2001年~2005年出现调整的反弹后又继续下降,利率由粘性走向更为灵活的定价模式。通过对国外文献的研究,本文认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灵活利率的制定有以下三个原因。
1.定价披露的进一步强化使消费者更易于对利率的获取和对比。1988年国会和管理委员会对1968年的诚实贷款法做了进一步调整,通过了公平信贷和收费公示法案,要求发卡人披露利率、年费、免息期等一揽子定价方案以便于申请者理解并作出对比。2000年管理委员会对该法案再次作出调整,要求发卡商以确定形式在申请表上标注消费APR以及余额转存费等细节。对定价的详细披露方便了消费者获得利率价格并进行对比,使得利率定价受到了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
2.信用卡市场竞争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用卡评分技术得到不断完善,市场营销手段更为丰富(如e-mail,直邮,电话营销等)。这样发卡商的成本风险不断降低,而市场开拓步伐加快,加上市场准入难度也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信用卡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发卡商不得不放弃较高的利率定价。
3.消费者搜寻成本和转换成本降低。灵活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产品功能的不断丰富,如余额转存和年费的取消也使得转换成本大为下降。发卡商不得不通过增加联名商户和改善服务质量等方式来保持客户忠诚度,然而消费者更为关注信用卡利率。1992年到2005年,美国信用卡循环账户的平均利率从17.4%下降到12.51%,粘性利率走向了灵活的变动利率。
三、对我国信用卡利率形成机制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信用卡透支利率和滞纳金等主要的利率价格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信用卡的发展从市场竞争来看,2006年我国发卡机构数约为250家,前五位市场份额为80%,在信用卡透支额上少数几家银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信用卡市场处于寡头垄断时期。从消费者行为看,我国信用卡行业虽然分享了信息技术和先进促销理念带来的搜寻成本的降低,但由于信用卡产品缺乏创新,没有余额转存等服务的提供,转换成本还较高。此外我国银行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建设不足,社会信用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在这样一个市场竞争不充分、消费市场不成熟、征信制度不完备的时期,现行的利率定价机制是理性的。
根据美国的发展经验和对我国现状的分析,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未来终将形成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然而不能一蹴而就,信用卡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利率保持较高水平,且受到一定管制,随着信用评级体系的完善,利率将逐渐降低。第二阶段,银行的定价水平提高,同时坚持产品创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利率平均水平下降。第三阶段,信用卡市场进一步细分,灵活利率定价最终产生。
参考文献:
[1]周琼:美国银行卡定价的演变[J].中国信用卡,2007(7),53~56
[2]孙会琴:顾客转换成本与信用卡定价研究——基于银行市场结构[J].金融经济, 2007(8),69~70
[3]贺强杜惠芬李磊宁: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及创新趋势研究[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