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zhu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本身的传奇性,是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和文学家都望尘莫及的。
  我奶奶不是亲的,她是带着前夫的两个孩子嫁给我爷爷的。那个时候我爸才两三岁,正需要人照顾,奶奶嫁过来以后,又给我爸生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奶奶的娘家是个大户,家里有十几条商船,在水路上运送货物,当地俗称排帮。排帮家的姑娘不比岸上人家的小姐。奶奶从小便跟着她的父亲走南闯北,跑码头,经风雨,见世面。
  十七岁那年,奶奶随她的父亲来到南京码头,不知怎么和南京姚家商户的大少爷对上了眼,全然不顾姚少爷已有了妻小。奶奶屈尊为妾,和姚少爷过了几年恩爱的好日子,生了一双儿女。然好景不长,这“齐人有一妻一妾”的鸿福不是谁都能消受得了的。在女儿五岁、儿子三岁那年,姚少爷得了风寒,这病搁现在充其量算个微恙,但在当时竟是膏肓之疾。姚少爷是重情重意之人,在顽疴难起病骨支离之际,把我奶奶和一双儿女唤至床前,交于奶奶一个皮匣,皮匣里是银票、金条和首饰。他明白我奶奶在南京举目无亲,唯一的依靠和亲人就是他了,自己这么一撒手去了,大夫人定是容不得我奶奶的,这些钱留备他身故后我奶奶她们娘仨的不时之需。
  果不出所料,姚少爷尸骨未寒,大夫人生怕多出三个人来和她分家产,心急火燎地赶我奶奶和她的一双儿女出门。奶奶坚持为姚少爷守完了五七热孝,带着一双儿女,沿着她来时的水路,回了娘家。
  说到这里,各位看客以为我奶奶就此和南京恩断义绝,我也是这么想的。然而所谓世事难料,我大姑,就是我奶奶和姚少爷生的女儿,在数十年后重下南京,重走了一条与她母亲如出一辙的老路。此节暂且按下不表。
  奶奶回到了娘家,她父亲毫不犹豫地收留了女儿和外孙、外孙女。年轻守寡的奶奶情绪颓唐,也无心给父亲掌管排帮,终日消磨在麻将桌上。
  在牌桌上,我奶奶结识了我爷爷,那时候,我爷爷刚刚丧妻,我爸也才蹒跚学步。奶奶毕竟是从南京回来的女子,举止做派不同这小镇上的女人,据我爷爷说,奶奶当时穿的旗袍都是十彩软缎的,大襟上别着金牙签,腕子上的金镯子比蒜薹还粗。我爷爷也是排帮世家出身,风度翩翩、不卑不亢。一个鳏夫,一个寡妇,年龄家世又相当,在牌桌上这么一来二去的就有了意思。经好事者撮合,他们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虽说一个是续弦,一个是改嫁,却也是明媒正娶。奶奶的父亲非常看好我爷爷,十八抬嫁妆浩浩荡荡地抬进了刘家的大门。
  常言道,情场得意、赌场失意。再婚后不久,爷爷在牌桌上一输不可收拾,还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奶奶的金牙签、金镯子都被爷爷偷出来卖掉或当掉。这期间,奶奶又为爷爷生了一双儿女。
  当时,不知听谁说豫南有家申城医院戒烟非常有名,为了给爷爷戒烟,奶奶带着五个孩子,辖迫着我爷爷举家北迁,来到了豫南。
  在申城医院里住了三個月,爷爷总算戒掉了大烟瘾。出院后的爷爷无所事事、意志消沉。奶奶想,再多的家产也禁不住一家七口这么坐吃山空,便出去给当地一户甜品富商做帮佣。
  奶奶识文断字,又见过世面,针线活也好,这帮佣一做便是几十年。几十年里,她先是给这户人家带孩子,接着,又带孩子们的孩子。她每隔三五天回一次家,给自己的五个孩子们洗洗衣服,带点儿好吃的,改善改善生活。
  渐渐的,孩子们长大了。我大姑在家操持家务,我大伯去了那家甜品商人的铺子里学徒,只有我爸爸和我小姑、小叔上了学。由此可见,奶奶不是个偏心的继母,因为从姚家带来的两个孩子大一些,她理所当然地让他们挑起了家庭的重任。至今,妈妈跟我说起奶奶时,感激钦佩的语气仍然溢于言表。
  奶奶的嫁妆里有满满四箱子嫁衣,老话儿说“好女不穿嫁时衣”,每年夏至那天,奶奶都会拿出那些十彩软缎旗袍,一件件的挂在晾衣绳上晾晒。这些真丝经不起经年累月的存放,倾炙的骄阳下,能够听得见纤维噼啪断裂的声音。
  奶奶的嫁妆里还有两箱子古玩,象牙扇子、山水字画、紫檀木四扇屏、掐丝珐琅鼻烟壶、景德镇的茶具酒具,这些精美的古玩在“破四旧”的时候被红卫兵们抄了去,他们站在桥上把这些瓷器和藏品疯狂地扔进了浉河。
  一天,奶奶在甜品商人家汲水的时候,不小心滑倒在井沿边上,孩子们闻讯把她抬回来的时候,她已经不能说话了。奶奶死了,她的名字不见经传,她的故事也不为人知,偶然间,我在爷爷玉石烟盒的里面看到奶奶的一张黑白小照,背面两个行草小字——珏贤,我想那应该是奶奶的闺名吧。
其他文献
知了在杨树的枝蔓里找到最佳阵地  它俯览目力所及的所有山河  当盛夏绿成一片墨的写意  它将在轮回里忘记前生  在枝叶的深处忘情地哀嚎  直到月上柳梢  与满池的青蛙交换了声音五月的青梅  五月的梧桐和雨  同时来了  走廊上传来起落的书声  或是吃吃的笑语  在时光的留白处  我们做一些无聊的事情  说无关学业的闲话  设计许多实现不了的理想  从课间聊到宿舍熄灯  记不清谁最早预感到  将来的
期刊
“喝酒为啥不喊我!”喜子对着手机一通咆哮后,气呼呼地,一下子把手机甩到门外,然后仰倒在门后破床上,骂起来:“狗日的,一个个地坏了良心!”  喜子手下有一帮人,当地人叫他们“西行的”,他们是上了点岁数的单身汉,不种田不干活,他们赚钱的门路叫“撞喜”,逢娶媳妇嫁女的喜日子,他们结伙拦婚车要红包,再登门贺喜,要喜烟喜酒,他们有手机有电动车,互相联系,结伙赶场,有的还带着不知从哪儿捡来的傻女人,要喜要双份
期刊
春之声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天总能给人带来期望,愉悦和活力。文艺家们似乎总是春天最敏感的使者,把美丽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千家万户。春节来临的时候,书法家们到乡村、进社区,写春联、送“福”字,潢川县春节联欢晚会、“贺岁迎春”书画展如约举办,给城乡群众送去一道道新春的艺术盛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摄影家们早已奔走在花从林地、乡间田野,追逐梨花、桃花、油菜花的绚烂和芬芳,把《大众摄影》和各地
期刊
真的不知道要说什么,当我接到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电话时我感到十分别扭:我怀疑要不是网络太过发达,我就不会被盯梢;要不是从副厅级位置上退下来我也不至于接到这个莫名其妙的电话;要不是感到无聊我也不会慨然接受邀请——这个电话是从老家打来的。仔细回忆,老家确实没有多少我的亲戚自家了,也没有多少我在乎的人了;但是,当我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还是迟疑——对方的解释:我是老碑,老碑,你想起来了吗?我在村里当支书!我们
期刊
母亲年轻时以绰号“忽闪”闻名十里八村,极言其干活速度之快,也足见其体力是“汉子”级别。若有谁家姑娘或媳妇不服气,那就挑稻捆子上垛,比试比试。有一个驻队的四姑,仗着比我母亲年轻几岁,又高我母亲半头,趁我母亲不备,从背后抱住了我母亲的腰,想给她掼倒,结果被母亲用一只手撂倒在稻田里,四仰八叉。从此,四姑尊我母亲为“大哥”。当年以体力争雄的四姑和母亲,如今都是年近七十的人了,对岁月有诸多不服,但是,一个叫
期刊
好不容易熬到天黑,小张做贼似的拎着两瓶几千元的好酒,溜进“金桂小区”奔曹局长家而来。  “曹局您好!”  “哦,小张啊!进屋坐。”  “嘢,你咋能这样呢!来就来嘛,干嘛还要带东西呢?”  “初次登门,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  “你看你,咋能这样呢?让人家看见了,这影响多不好?老实说是不是有什么事啊?”  小张也不绕弯子,于是直奔主题。  “曹局,还真有点事儿。您看,这不是快要进行干部调整了吗?我
期刊
社区门前的水泥路与106国道相交而就,熙熙嚷嚷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使社区门前显得十分喧闹,路边两棵亭亭玉立的参天白杨,在微风中不知疲倦地舞动着腰肢,发出“哗哗”的响声。树下有一片空闲地,二十多年来一位修鞋老人,无论春夏秋冬都会在树下支起一把大伞、摆上几个小凳、摇动着修鞋机为社区的居民修鞋。  社区的居民都认识这位修鞋老人,大家只是知道他姓赵,人们都亲切地喊他赵师傅。赵师傅六十有余,清瘦白皙的脸颊上
期刊
我们生活在这座古老悠久的小城。  小城有它独特的生活方式——慢。  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漫步于南北两城,你可以随时停下来,坐在巷口小吃摊的板凳上,细嚼慢咽,品味一大碗洒着葱花的胡辣汤;也可以围在沿河的树荫下,漫不经心地听民俗艺人们唱一段又一段咿呀婉转的小曲;当然,有兴致的话,还可以邀上三五好友,泛舟河上,品茗闲聊,无关名利和风月……小城的人们似乎很受用和享受这美好的慢生活。也许,不必去穿越时光
期刊
小引  在我山花灿烂般的十一年的青春岁月里,我是用怎样的激情去追求、呵护、爱恋,憨笑丰肌的她。然而,在风雨无晦,充满焦灼,无助而恐惧的2004年,她却香消玉殒了。但是,她那袅袅婷婷的身姿,横波一顾的柔情,却长久的、永恒的、炽热的,如藤缠树般的停留在我无依飘荡的灵魂之中。  河南亚美饲料有限公司,位于潢川县西郊,312国道北侧。建筑奇异、百花争妍,大有江南林园意韵。  大门外右侧为一小巧剔透的亭子,
期刊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既不热闹,也不冷清,是那种刚刚好的阳光。此刻,我光着脚席坐在干净的木地板上,手捧一杯原味咖啡,孩子般饶有兴致地看咖啡的氤氲热气在阳光里慢慢升腾,飘散。这淡淡的清香温润着我的嗅觉,是我喜欢的那种优雅而不张扬的味道,这味道让我感到舒服而满足,我不禁闭目沉醉其中。这样静好的时光,于我而言,便是生命中最可珍贵而快乐的了——这一刻,身无所累,思无所虑,心无所忧,只有阳光,咖啡和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