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ouxing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建构实验教学新模式,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目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采取一定的辅助教学途径,实现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
  
  一、营造生动教学场景,激发探究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新课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大力开展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原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课堂,尤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比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它占空气总体积的O.3%。但地球上改变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如,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呼吸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各种燃料的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那么针对上述的因素,你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有什么观点呢?很多学生进行了预测:有的学生说,二氧化碳的含量会越来越高;有的学生猜测,二氧化碳的含量能保持不变;有的学生说,要视具体的环境而定,风能将含量高的吹向含量低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晚上没有光了,光合作用不发生了,所以晚上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要高于白天。在设计方案的环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比较,以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积极思考。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关键在于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存在不足或者错误,然后在外界和内部的推动下形成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的意识,形成预期的认知目标,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转变。教师作为重要的外界因素,其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在化学实验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通过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行指引。首先,问题导人——设置问题情境;其次,建构概念——创设判断条件;再次,问题解决——形成最近发展区,获得独立概念和结果;最后,归纳总结,通过获得的新概念和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许多实例进行有意识的应用和尝试。例如在进行下面的实验时,就可以进行尝试。
  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氧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3个问题:
  (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
  (3)红磷能不能燃烧?
  在介绍上面的问题后,继续向同学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先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然后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思考现象背后原因和规律。借助于这种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另外,在讲述氢氧化纳化学性质时,可以通过介绍氢氧化钠与CO2、SO2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然后提出两个问题:
  (1)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
  (2)大试管中红色的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四、实验与多媒体技术相辅相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同时以声、光、色等多种渠道,大容量地提供生动的信息,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在做实验的同时如果再辅以多媒体技术将实验的背景材料如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献、以小故事、图片以及剪辑影片、动画等手段展示出,会更加生动形象;有一些无法课堂完成的实验更是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比如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后果以及微观世界(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等,通过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为主渠道。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他文献
初中数学在学生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同学在初中的数学学习没能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他在即将面临的高一级学习中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升高中或读中专所遇到的数学科都不可能很好地掌握,不可能取是优秀的成绩。在这学习的重要关头,我们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怎么去做呢?在这里我谈谈自已的几点意见:    一、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措施    第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很多学生从小生活在半
期刊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而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素质的提升,作为化学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教学时,要时刻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一、注重个体发展。培养多样性素质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的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进步作
期刊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编写的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级中学,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通过近几年的探究和摸索,我们逐渐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探究对于九年级新生,不能急于求成,必
期刊
数学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数学中的推理,不仅包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演绎推理方式,而且也包含观察、实验、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方式,而猜测是合情推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并结合本人在新课改中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发现新知,促进问题解决,全面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猜测,即猜想、推测,它是根据某种线索或凭想像来推
期刊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并形成进行质疑的习惯。”  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以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究能力,重组知识的综
期刊
有机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求算,是有机物中的一类习题.求解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题,题干所给条件较少,表面看好像无法计算,但实际上只要我们写出并仔细观察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的化学式,从中找出它们组成上的特征与规律,就可以迅速巧解此类题。
期刊
摘要: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知识具有生活性,趣味性、严密性、逻辑性、整体性等特性。本文就数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性这一特征,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抓住数学学科整体知识体系进行有效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活动实效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论述。  当今世界,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相互之间是一个有机的联合体。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之间同样如此。数学知识以其所具有的生活性,趣味性、严密性、逻辑性、整体性等特点,
期刊
[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知识应由学生主动发现,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有些人认为既然是课程改革就意味着所有的知识都应该要由学生来主动发现,老师不能告诉学生答案,只要“发现学习”完全摈弃“接受学习”,对于这一观点,我个人认为这是走入了误区,对于那些难以有直接经验,也难以直接观察的科学知识和现象,学生如果没有直接被告之,很难获得正确的科学结论的。象《月相》这节课,对于七年级
期刊
直线问题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在高考中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而直线的斜率问题,看似简单,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却常出现如下错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面对实际物理情景时,迅速而准确地提取相关的模型信息,可以顺利找到解题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但是在模型的建立和运用过程中,如果忽略了对模型内涵的深刻理解,往往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产生思维僵化,生搬硬套模型等思维障碍,导致错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