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当前的一个热词,虽产生于经济领域,但对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有极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不断分析教育供给结构等方面,转变发展思路,深化教育改革,从而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水平。
【关键词】创新发展;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123-01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从现状出发,按照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从供给侧入手,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职教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精准供给。供给质量是核心要素,通过改革是核心命题,实现精准供给是核心目标。
一、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要求
通过“供给侧”改革,使高职教育的各项资源从资源浪费状态转变到资源充分利用状态,从过剩的专业学科转移到有市场需求的专业学科,使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大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推进我国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未充分依据区域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特点设置专业,办学类型和层次的组合和比例不尽科学合理,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用人要求。这些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导致高职院校没有完成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使命。因而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从根源上解决重重障碍,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调整就业结构的关键所在
从就业结构分析,我国职业人才的就业存在很多问题:各地区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多样性、多元化不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不够强;与中职院校的衔接不紧密;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吸引力不高,等等。“需求侧”改革无法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迫切需要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解决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结构性问题。
二、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一)创新课程建设
在市场需求导向下,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需要进行调整。首先,要创新课程设置。要充分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所学的课程与社会的行业需要应密切相关,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更新课程配置,并且及时淘汰落后课程,使学生选择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更好地为专业发展服务。其次,要改变课程形式。第一,在总体的课程安排上,要根据企业的岗位实际整体设计各专业相应课程,做到与时俱进、全面完善。第二,要改变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适当缩减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重点突出职业本位、能力本位教学。可邀请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企业专业人士兼职开展相关课程,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社会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见识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而挖掘学生深层的潜质。第三,要增加选修课程设置,让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各取所需,培养多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在实战中才能得到完善和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按企业的真实岗位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解决该岗位的实际工作问题,同时按企业要求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评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及荣誉感。同时,教师还要帮助他们养成智慧,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体会自己与企业以及社会的关系,深刻理解学习知识对其以后工作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借此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让他们体验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职场规则、企业文化与制度等,对企业生产和劳动阶层的认识会更深刻、更直观;让学生学习工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诚信经营、客户至上的工作理念,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价值取向。這有利于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养成,使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方面都得到培养和提升,跟市场需求拉近距离。
(三)重塑教师队伍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专业是今后谋生之根本。因此,必须增加专业教师的比例,保证专业教师的素质,尤其需要兼具专业和技术的教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实行双师制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教师队伍制订培训计划,帮助他们获得技术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可以从合作的企业中聘请技术型、专家型“老师傅”兼职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上岗操作进行指导训练,将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企业标准相对接,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按照“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工程师”的层次逐一进行鉴定与考核,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操作技能有一定的强化。只有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养,才能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也才能让学生的职业化有一定保证。
(四)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方式包括很多种,合作内容也涵盖多个层面。第一,学校可以与大型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一方面学校可以享用大型企业的资源设备,不需要额外花费大笔资金投入在设备方面,学生也可以较早接触实际的生产运行模式,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前沿的理论性指导,帮助企业优化发展,这样一来企业和学校之间保持沟通,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第二,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进行授课,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同时以学校的名义,指导教师牵头,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持,让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发挥合作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同时掌握市场就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提早认知企业、认知社会,积累生活和工作经验,在面临就业时不至于感到迷茫和无助。
参考文献
[1]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6(10):14-14.
[2]许红菊,韩冰.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J].职教论坛,2016(16):16-20.
【关键词】创新发展;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123-01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从现状出发,按照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从供给侧入手,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职教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精准供给。供给质量是核心要素,通过改革是核心命题,实现精准供给是核心目标。
一、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要求
通过“供给侧”改革,使高职教育的各项资源从资源浪费状态转变到资源充分利用状态,从过剩的专业学科转移到有市场需求的专业学科,使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大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推进我国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未充分依据区域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特点设置专业,办学类型和层次的组合和比例不尽科学合理,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用人要求。这些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导致高职院校没有完成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使命。因而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从根源上解决重重障碍,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调整就业结构的关键所在
从就业结构分析,我国职业人才的就业存在很多问题:各地区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多样性、多元化不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不够强;与中职院校的衔接不紧密;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吸引力不高,等等。“需求侧”改革无法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迫切需要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解决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结构性问题。
二、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一)创新课程建设
在市场需求导向下,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需要进行调整。首先,要创新课程设置。要充分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所学的课程与社会的行业需要应密切相关,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更新课程配置,并且及时淘汰落后课程,使学生选择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更好地为专业发展服务。其次,要改变课程形式。第一,在总体的课程安排上,要根据企业的岗位实际整体设计各专业相应课程,做到与时俱进、全面完善。第二,要改变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适当缩减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重点突出职业本位、能力本位教学。可邀请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企业专业人士兼职开展相关课程,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社会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见识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而挖掘学生深层的潜质。第三,要增加选修课程设置,让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各取所需,培养多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在实战中才能得到完善和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按企业的真实岗位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解决该岗位的实际工作问题,同时按企业要求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评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及荣誉感。同时,教师还要帮助他们养成智慧,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体会自己与企业以及社会的关系,深刻理解学习知识对其以后工作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借此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让他们体验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职场规则、企业文化与制度等,对企业生产和劳动阶层的认识会更深刻、更直观;让学生学习工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诚信经营、客户至上的工作理念,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价值取向。這有利于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养成,使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方面都得到培养和提升,跟市场需求拉近距离。
(三)重塑教师队伍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专业是今后谋生之根本。因此,必须增加专业教师的比例,保证专业教师的素质,尤其需要兼具专业和技术的教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实行双师制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教师队伍制订培训计划,帮助他们获得技术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可以从合作的企业中聘请技术型、专家型“老师傅”兼职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上岗操作进行指导训练,将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企业标准相对接,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按照“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工程师”的层次逐一进行鉴定与考核,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操作技能有一定的强化。只有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养,才能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也才能让学生的职业化有一定保证。
(四)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方式包括很多种,合作内容也涵盖多个层面。第一,学校可以与大型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一方面学校可以享用大型企业的资源设备,不需要额外花费大笔资金投入在设备方面,学生也可以较早接触实际的生产运行模式,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前沿的理论性指导,帮助企业优化发展,这样一来企业和学校之间保持沟通,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第二,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进行授课,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同时以学校的名义,指导教师牵头,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持,让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发挥合作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同时掌握市场就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提早认知企业、认知社会,积累生活和工作经验,在面临就业时不至于感到迷茫和无助。
参考文献
[1]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6(10):14-14.
[2]许红菊,韩冰.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J].职教论坛,2016(1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