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篇连接是汉英翻译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4.》为例,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书中收录的 42 篇现代散文(包括中文原文和英文译文)进行分析,比较连接手段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的异同。
【关键词】语篇连接;定量分析;张培基
【作者简介】赵康雯,女,山东济南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导言
张培基先生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杰出教授,在翻译理论与实践和翻译教学中颇有建树。他的很多翻译作品都用于翻译教学与学术研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其译著之一。全集包括四册,其中收录了一些自五四以来的许多名家原著,包括冰心、鲁迅、郭沫若、柔石等。每篇原著后都有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这为汉英对比研究提供了样本。《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4》出版于2012年,其中收录了经典散文42篇,每篇文章包含中英两个版本。本文旨在通过定量分析比较连接手段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的异同,从而探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风格。
二、理论概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使得传统的翻译比较研究由词句层面转向了篇章层面。在篇章的评价标准中,衔接占有重要地位。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森(Hasan)于1976年合著了《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在书中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衔接理论(cohesion)。衔接手段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一类是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而语法衔接又可以分为指称(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四类。本文以连接(conjunction)的视角通过定量分析简析张培基散文英译风格。
三、定量分析
基于韩礼德(M.A.K.Halliday)于1985年提出的“三分法”,连接手段可分为详述(elaboration)、延伸(extension)和增强(enhancement)三大类。详述(elaboration)包括同位(apposition)和澄清(clarification)两类,延伸(extension)包括添加(addition)、转折(adversative)和變异(veriation)三类,增强(enhancement)包括时空(spatio-temporal)、方式(manner)、因果-条件(causal-conditional)和内容(matter)四类。本文统计了《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4》中42篇散文(中英两个版本)每类连接手法的使用数量。统计数据分为两组。第一组数据(3.1)展示了详述、延伸、增强三种连接方式的使用数量,第二组数据包括三个表格(3.2;3.3;3.4)展示了每类连接方式中具体的连接手段使用数量。具体数据如下:
1.连接手段的使用数量。
2.详述方式的使用数量。
3.延伸方式的使用数量。
4.增强方式的使用数量。
以上数据显示了中英文在连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上的异同。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各种连接手段在中英文中都会使用;二是延伸方式在中文和英文中的使用频率都是最高的。不同之处也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英文中连接手段的使用频率高于中文。在42篇散文中,连接手段在英文中出现的次数为455,而在中文中为352。二是延伸方式和增强方式在英文中的使用频率都远高于中文中的使用频率。
四、张培基散文英译风格简析
张培基先生在汉英翻译中对连接手段的使用对翻译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大部分情况下,中文中的连接手段可以转化成英文中对应的连接词;二是汉英翻译中隐形连接和显性连接的转化非常普遍。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连接手段的应用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语篇连接角度来说,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连接手段的使用都是必要的。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字对字的翻译往往很难实现,在某些语境下,汉语中的隐形连接转化成英文时需要变成显性连接,以保证译文的通顺流畅。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国文.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关键词】语篇连接;定量分析;张培基
【作者简介】赵康雯,女,山东济南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导言
张培基先生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杰出教授,在翻译理论与实践和翻译教学中颇有建树。他的很多翻译作品都用于翻译教学与学术研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其译著之一。全集包括四册,其中收录了一些自五四以来的许多名家原著,包括冰心、鲁迅、郭沫若、柔石等。每篇原著后都有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这为汉英对比研究提供了样本。《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4》出版于2012年,其中收录了经典散文42篇,每篇文章包含中英两个版本。本文旨在通过定量分析比较连接手段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的异同,从而探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风格。
二、理论概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使得传统的翻译比较研究由词句层面转向了篇章层面。在篇章的评价标准中,衔接占有重要地位。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森(Hasan)于1976年合著了《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在书中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衔接理论(cohesion)。衔接手段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一类是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而语法衔接又可以分为指称(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四类。本文以连接(conjunction)的视角通过定量分析简析张培基散文英译风格。
三、定量分析
基于韩礼德(M.A.K.Halliday)于1985年提出的“三分法”,连接手段可分为详述(elaboration)、延伸(extension)和增强(enhancement)三大类。详述(elaboration)包括同位(apposition)和澄清(clarification)两类,延伸(extension)包括添加(addition)、转折(adversative)和變异(veriation)三类,增强(enhancement)包括时空(spatio-temporal)、方式(manner)、因果-条件(causal-conditional)和内容(matter)四类。本文统计了《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4》中42篇散文(中英两个版本)每类连接手法的使用数量。统计数据分为两组。第一组数据(3.1)展示了详述、延伸、增强三种连接方式的使用数量,第二组数据包括三个表格(3.2;3.3;3.4)展示了每类连接方式中具体的连接手段使用数量。具体数据如下:
1.连接手段的使用数量。
2.详述方式的使用数量。
3.延伸方式的使用数量。
4.增强方式的使用数量。
以上数据显示了中英文在连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上的异同。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各种连接手段在中英文中都会使用;二是延伸方式在中文和英文中的使用频率都是最高的。不同之处也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英文中连接手段的使用频率高于中文。在42篇散文中,连接手段在英文中出现的次数为455,而在中文中为352。二是延伸方式和增强方式在英文中的使用频率都远高于中文中的使用频率。
四、张培基散文英译风格简析
张培基先生在汉英翻译中对连接手段的使用对翻译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大部分情况下,中文中的连接手段可以转化成英文中对应的连接词;二是汉英翻译中隐形连接和显性连接的转化非常普遍。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连接手段的应用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语篇连接角度来说,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连接手段的使用都是必要的。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字对字的翻译往往很难实现,在某些语境下,汉语中的隐形连接转化成英文时需要变成显性连接,以保证译文的通顺流畅。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国文.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